·“头部CXO企业(医药外包企业)和Bigpharma(大型制药公司)受本次事件(硅谷银行)影响相对较小;处于成长期的药企和CXO企业对无风险利率更加敏感,在短期和长期面临的挑战更大。制药公司有理由重新审视全球市场下的资金链安全性。”
2023年3月13日,一名员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中心的硅谷银行分行从窗户上取下胶带。图片来源:英国路透社
硅谷银行(SVB)倒闭余震还在持续。
当地时间3月14日,据英国路透社消息:“SVB冲击可能对英国生物技术行业产生寒蝉效应。”
根据英国生物产业协会(UK Bioindustry Association,BIA)数据,大约40%的英国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开发从癌症到心脏病的各种药物,他们均与硅谷银行(SVB)的英国分支机构有合作。
路透社称,总部设在伦敦的汇丰银行(HSBC)已经以一英镑的价格购买了硅谷银行的英国分支机构。此举结束了英国政府、监管机构和潜在买家之间的疯狂谈判,但“业内高管认为,这也可能阻碍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其他领域的资金筹集。”
BIA负责人Steve Bates说:“这(HSBC收购SVB英国分部)对生物医药行业来说绝对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解决方案,公司今天早上就会倒闭。上周五(3月10日)我们还很绝望。但今天早上又看到了希望。”据悉,BIA囊括了英国生命科学领域的500多家公司。
不过,冲击还在全球范围内继续。
行业媒体BioPharma Dive发文表示,虽然美国联邦政府干预保护了SVB储户,但在银行惊人崩溃之后,生物技术初创公司还面临着其他挑战。政府尚未找到SVB的买家,这使得银行、员工以及药企的命运悬而未决。联邦监管机构只保证存款的支取,这仍可能使一些生物医药公司陷入其他财务困境。与此同时,企业家和他们的风险投资者受到近15年来美国银行业最大失败的震撼,正在重新规划他们未来的财务计划。
被影响的药企
“员工工资、企业持续运营和研发的资金将受到最大影响。”美国药企Sage Therapeutics前首席执行官兼Abio-X创业孵化器负责人Jeff Jonas表示。他补充道:“如果无法获得存放在SVB的现金,这对许多公司来说可能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情况。”
根据汇丰银行数据,硅谷银行英国分支机构有约5.5亿英镑(6.66亿美元)的贷款,约6.7亿英镑的存款和约3000名英国客户。
据路透社报道,约有16家欧洲科技和生物医药公司表示,他们面临着对美国和英国SVB约1.9亿美元的风险敞口。英国公司包括Diaceutics(DXRX.L)、Ourgene Health Plc(YGEN.L)和Windward Ltd(WNWD.L)等药企。
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总部位于英国的聚焦癌症治疗的公司Adaptimmune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Adrian Rawcliffe表示:“对于较小的私营初创企业来说,SVB是为数不多的真正了解生物医药领域早期风险投资的银行之一。”
英国投资公司4BIO Capital管理合伙人Dima Kuzmin称,许多企业家和小型初创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也在SVB开设了个人账户。“我认识并与之共事的几位首席执行官都把他们所有的个人现金放在SVB,因为这是他们的主要银行,你可以想象大家有多焦虑。”Dima Kuzmin说。他表示,即便汇丰银行收购了SVB,“潜在的系统性影响仍然存在。”
即使是与SVB没有直接联系的公司也感受到了冲击。据BioPharma Dive报道,过去三天,数十家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发布了有关其对SVB敞口的新闻稿,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则发布了一系列说明,试图衡量SVB倒闭对一些公司的影响。
美国初创公司Arrakis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Michael Gilman表示,他和其他高管上周五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董事会、员工和合作伙伴就“我们的银行关系状况和资金安全”进行沟通。
许多与SVB合作的Arrakis供应商也在发送公司需要验证的新账户信息,调整其账户信息,Arrakis需要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与这些供应商沟通和协调。
Michael Gilman还称,由于现在是“奖金季节”,公司发放的工资需要高于正常薪酬。与此同时,在上周五(3月10日)试图电汇资金的公司还不知道何时能收到钱。
“真是一团糟。”Michael Gilman说。
中国市场方面,据《巴伦周刊》中文版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3月13日,A股、港股共有17家公司发布自愿性公告,披露其与硅谷银行的资金和业务关联;其中11家公司在硅谷银行有小规模现金存款。
3月14日,部分公司也发布了相关资金的最新进展。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安医疗”)表示,公司在硅谷银行的存款已可以全额使用,并未受到损失;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称其在硅谷银行的资金已“顺利转出”。
对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而言,硅谷银行暴雷的最直接影响,是它们存放在该银行的存款。A股公司中,九安医疗3月13日发布公告称:“截至2023年3月10日,公司及子公司在硅谷银行的存款金额,占公司现金类资产及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约5%。”九安医疗尚未披露2022年年报。公司2022年三季报显示,期末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约135.39亿元人民币;若以此计算,九安医疗及子公司在硅谷银行的存款金额约为6.77亿元人民币。
港股公司中,共有10家生物医药公司披露了其在硅谷银行的存款情况。从所涉资金占比情况来看,腾盛博药-B、堃博医疗-B、百济神州分列前三,分别为不到9%、约6.5%和3.9%。
在直接或间接披露了所涉存款金额的公司中,再鼎医药和百济神州的存款金额较高,分别为10.085亿美元和1.755亿美元。
港股生物制药公司披露的在硅谷银行存款信息一览。图片来源:《巴伦周刊》中文版
根据上述信息,《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现阶段硅谷银行破产对中国生物医药板块的负面影响有限,但如果把视角拉长,该事件所反映出的资金链安全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对行业生态的影响
YCombinator创业孵化器首席执行官Garry Tan表示:“(SVB倒闭)对初创公司来说是一个‘灭绝级事件’,将使初创公司和创新倒退10年或更长时间”,并警告称:“与SVB有关联的YC公司中,有30%在未来30天内无法发工资。”
即便短期敞口可控,但这起事件值得被关注的点在于,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链到底有多安全。
据悉,除了硅谷银行之外,其母公司SVB FINANCE(SIVB.O)还拥有三个运营部门:SVB私人银行、SVB资本和SVB证券。截至2023年2月24日的公司年报显示,硅谷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主要面向科技和生命科学/医疗保健行业的客户,及全球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客户”;而SVB证券则为“生物制药、数字健康和健康科技、医疗保健服务、医疗技术以及工具和诊断”等各类医疗健康子行业提供投资银行服务。
不难看出,硅谷银行早已牢牢绑定了生物医药公司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也成为众多美国医疗行业投资者担心的理由。硅谷银行的母公司一边吸纳医药行业的现金存款,一边又进行大量的大健康产业投资。不仅如此,SVB证券还拥有一支顶级的医疗保健行业分析师团队,其研究覆盖了13个行业分支的290家公司;3月10日,也就是硅谷银行暴雷的一天后,SVB证券还发布了针对这290家公司的最新研评级报告。
“我们都受到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的深刻教训。”Michael Gilman说。风险投资公司Two Sigma Ventures的合伙人Dusan Perovic表示,未来,初创公司将越来越多地拥有多种银行关系。
以上述11家在硅谷银行有小规模现金存款的中国公司为例,至少有9家公司都是创新药企业。《巴伦周刊》中文版表示,通常,这类公司的药品处于研发阶段,没有实际的产品落地,公司相应的没有现金流收入,而其研发资金的来源,一部分来自风投以及由此转化的现金储备,如果是上市公司,那么还将收获来自二级市场的募资。
不过,它们能从二级市场获得的支持是有限的。截至3月14日,这11家公司中仅有三家的市值超过了100亿元/港元——百济神州港股为1982亿港元,再鼎医药港股为232亿港元,九安医疗为216亿元人民币。
美国医疗行业也面临着类似的境地。《自然》(Nature)杂志在2023年2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22年美股生物科技股跌幅达10%,IPO的募资水平甚至低于疫情暴发前的2018年和2019年,全球生物科技的融资和风险投资情况也不容乐观。
2022年美股生物科技股跌幅达10%。图片来源:《自然》杂志
所以,硅谷银行倒闭造成的长期隐忧,在于生物制药公司或许更难筹集新资金;尤其当整个行业经历了2022年全方位低谷之后,这个担忧更为显性。
美国药企Perlara已经在改变战略。公司负责人Perlstein称,公司资金暂时被困在SVB中,他现在正在考虑其他各种银行,但可能不会只选择一家银行。“一代创始人现在伤痕累累,”Perlstein说。“展望未来,我永远不会只信任一家银行。我肯定会保留多个账户。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细胞有两个染色体拷贝了。”
不过,寻找一家新银行,或同时与几家银行合作,也有麻烦。从事私人融资交易的律师事务所Troutman Pepper合伙人Chris Miller表示,一些贷款要求借款人将存款存放在同一机构,这使得有债务的公司更难对冲风险。Perlstein也说,这项任务也可能使建立一家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变得更困难,成本更高,因为公司可能不得不更早地聘请首席财务官或及早为公司财务事宜做打算。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对于头部CXO企业(医药外包企业)和Bigpharma(大型制药公司)来说,他们资金流动性较强,投融资可以通过低价优质股权实现,受本次事件影响相对较小;而处于成长期的药企和CXO企业对无风险利率更加敏感,在短期和长期面临的挑战更大。从这一角度出发,制药公司们有理由重新审视全球市场下的资金链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