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会说话的人,为什么能够混得好 | 资治通鉴
【发生时间】
公元五六年
【原文译文】
初,上以赤伏符即帝位,由是信用谶文,多以决定嫌疑。
一开始,光武帝刘秀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帝,都是上天安排的,因为这件事情已经写在了《赤伏符》上面
也正是如此,光武帝很信任谶文,遇到问题喜欢用谶文来寻找解决办法。
给事中桓谭上疏谏。疏奏,帝不悦。
监督官桓谭上书规劝光武帝。
桓谭的奏疏,让光武帝很不舒服。
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
后来,光武帝召开会议,讨论天文台的位置,并让桓谭用谶文来判断位置。
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
桓谭沉默了许久,才说到,我不读谶文。
光武帝问他为什么?
桓谭说谶文并不是正统的儒家学说。
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光武帝大怒,认为桓谭诽谤圣人,扰乱国法,下令处死
桓谭吓到不能自己,不断磕头,求皇帝的宽恕,满头是血,最后才得到光武帝的原谅。
最后,桓谭被贬职,死在了赴任的路上
【通鉴解析】
一、光武帝暴怒的原因
什么叫做会说话的人呢?
鬼谷子说过:“饰言者,假之也。”意思是,用一套精心编制的话术,针对对方的内心,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并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里面,有一个期望值。
我们回到原文中看,光武帝想要听到的话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臣们都说谶文好,谶文就是上天的旨意。对于光武帝来说,他是一路造反过来的,他需要一个超出人的意志的肯定。而这种肯定,最好的就是天意。这样就足以证明自己是天子。
谶文嘛,谁都说不清。就好像当初陈胜吴广,往鱼肚子里面塞布条,模仿狐狸叫一样,相信这些的人,信得无可救药。而不相信这些的人,则一眼看穿,当做笑话。
桓谭就是这样一个不相信的人。他认为,谶文纯粹就是扯淡,而皇帝居然深信这些,那么国家还有什么前途?于是,写了一篇恢弘的奏疏,捅到了光武帝的手上。光武帝看到奏文之后,非常不满。因为不仅仅是在桓谭反对谶文,往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是在否定他的政权。任由这种风气蔓延,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这笔账便被光武帝记了下来。
在讨论天文台上建造位置的会议上,光武帝再次抛出一个问题给桓谭,想要再次探测他的想法。无奈,桓谭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而这一次,桓谭更加过分,直接说了谶文不是正统经文。好家伙,这是想要把光武帝从皇位上拖下来。实际上,就差直接指着皇帝说,你的皇位根本就不是上天指定的。在那时候,这种思想非常危险。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桓谭没说几句话,却惹得光武帝非常不满,甚至到当场处死桓谭,原因就在这里。在光武帝看来,桓谭不仅是在否定谶文,更是在否定他的皇位。单纯反对迷信会让光武帝不满,而思想上站错位,那就是死路一条。
二、会说话的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桓谭并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但他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我们知道,说真话有些时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在皇帝身边。伴君如伴虎,一句话不慎,那就是人头落地的事情。像唐太宗与魏征那样的组合,实在是不容易,也很难得。
我们再把视角往前挪一挪,来比较一下另外一个人,郑兴。
公元三一年,光武帝询问郑兴关于祭祀的事情,并希望通过谶言来判断一些事情。郑兴也是直愣子,直接回了一句,我不懂这些玩意。光武帝同样生气,破口大骂说,你说你不懂,那就是在反对谶言。
龙颜大怒,郑兴也同样吓死了。但是,郑兴没有像桓谭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及时改变了自己的说辞,向光武帝解释说,自己只是不懂,从来都不敢反对谶文。
这种解释就比较巧妙,化解了皇帝的猜疑,保证了自己的安危。对比桓谭,就幸运得多。要知道,桓谭是差点就被砍头的。
我们来看这两个案例。相比于桓谭,郑兴更能够在政治上吃得开。因为他即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又能够及时根据上级的意思,修正自己的意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活、变通。但是,这种风气一旦蔓延,就会走向另外一个反面,那就是出现赵高式的指鹿为马。
这并不是说桓谭就是死板的,固执的。实际上,桓谭这种坚持原则的人,是很可贵的。如果能够碰上开明的领导,彼此之间互相信任,能够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帮助领导看清现状,是非常难得的。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喜欢溜须拍马的话,很少能够听进去真实的声音。
三、坚持原则的人
说到坚持原则,不禁让人想起同时期的赵熹、董宣等人。
在公元四一年,怀县(河南省武陟县)的权势人家李子春的两个孙子杀人。怀县县令赵熹穷追不舍,抓到真凶。李子春的两个孙子自杀,于是赵熹逮捕李子春。京城为李子春求情的皇亲国戚,居然有几十人。而赵熹不畏压力,一律拒绝。
而在公元四三年,光武帝姐姐的家奴因为仗着权势,肆意杀人。陈留郡(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县令董宣,则是不畏强权,把家奴逮捕,并当场诛杀。要知道,皇亲贵族的家奴,是足以踩死一堆平头百姓的。而董宣,也差点因为诛杀这个犯法的家奴,被光武帝处死。最后,董宣的硬气,打动了光武帝。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这些坚持原则,坚持底线的人,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人,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那这个社会,就会变成权贵的万物,无论是物,还是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要整风,要三反四清五反。
阅读郑兴、桓谭的故事,心里还是沉甸甸的。说真话,说实话变成了一种危险的举动,而溜须拍马变成了常态。在这种风气之下,上级就很容易被架空。因为没有人跟他说实话了。他所听到的,都是阿谀奉承的话,他所知道的情况,都是装饰过的。
【触类旁通】
刘彊:有些时候要知难而退,不然很危险「资治通鉴」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