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王朝之一。在经过唐太宗等人的领导之后,唐朝终于在唐玄宗时期迎来了自身命运的顶峰,创造了一个在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当中都难以企及的盛世,也创造了无数的故事与传奇。
但是,在这一片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堪称致命的危机,“安史之乱”的发生便是促使唐朝走向衰弱的有力推手。而每当看到“安史之乱”的发生,我们都不禁发出疑问,为何唐朝会实施在现如今看来具有极大不稳定性的藩镇制度?
一、唐朝初期面对的局势要求其采取藩镇制度
1、府兵制的消亡对唐朝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北朝时期,为了对抗整体实力大于自己的东魏政权,当时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将关中地区的地主豪强、六镇军民全部都收编起来,从而建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军队组织系统,这便是府兵制的由来。
在府兵制下,士兵们在和平时期是进行农耕生产活动的农民,战斗时期则自备马匹与武器在战场上奋勇拼杀。当然就算仅仅是从保证自身安全与财产的角度来考虑,这些府兵在战斗之时也往往会拼尽全力。
更何况,在军田制与政府的多重优惠政策下,府兵们更是享受到了诸多生活上的福利,这又极大提升了他们的战斗积极性,为北周、隋朝以及之后唐初对外扩张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府兵制却不可避免地逐渐走向了消亡。一方面,作为府兵制的存在基础,均田制在唐朝初期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在北魏时期,由于当时的北方地区饱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之后出现了许多无人耕种的荒地,政府自然有能力将这些荒地全部分配给中下层农民,这就极大激发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
然而,在唐朝初期,随着土地兼并行为的愈演愈烈,大量土地被地主豪强所把持,政府所能够分配的土地份额自然便越来越少。
而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口却又在繁荣和平的安稳环境下不断增多,均田制在此时的实施便显得颇为力不从心,并最终不再能够维持下去,府兵制也随之面临崩溃。
另一方面,腐败也是一个府兵制难以避免的问题。在原先,由于政府的激励政策,即便府兵本人在战场当中不幸牺牲,但其家人却能够拿到高额的补贴与光荣的名声,人们对于战争的抵触性自然便不高。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府兵制在实施之中却显现出愈发严重的腐败问题。为了私吞府兵的财产,长官们往往勒令他们前往无比危险乃至是绝境的地区执行任务,而他们的马匹与武器也就在自己死亡后成为了长官们的私人财产。
久而久之,逃兵现象便开始出现并成为主流。因此,当府兵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之后,整个唐朝急需另外一种制度来保障自己外部的边境安危和内部的社会稳定。
2、初期的快速扩张使唐朝面临着非常巨大的军事压力
对于唐朝,我们脑海当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印象便是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在唐朝初期,尤其是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朝开启了对外急速扩张的进程。在东北地区,曾经对隋朝造成巨大打击的高句丽几乎被李世民灭亡。
在北方,突厥被彻底消灭,从此困扰了中原政权长达百年的突厥之患由此消失,而薛延陀也在与唐朝的对抗当中遭到落败、最终投降于唐朝。直到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达到自身的极限,甚至可以说是封建王朝的极限。
但是,随着这种广阔疆域一同而来的,除了万国来朝的强盛与气派,还有着极为庞大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军事压力。
事实上,早在府兵制尚且还能够继续运行的时候,这种军事压力就已经显现出来。由于府兵制本身所能够征召到的士兵数量是较为有限的,而且士兵们也是自备马匹与武器。如果战场不远,那么府兵制当然可以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但随着疆域的扩大,战场也离唐朝中心越来越远,府兵们因此在这种长途奔波当中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如当初唐太宗之所以在征伐高句丽时没有选择直接将其一举灭亡,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府兵制的局限,并不具备短时间内彻底消灭高句丽的实力。
而在之后,这种四处扩张与四处树敌的情况便愈演愈烈,对唐王朝的边境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中央政府便不得不选择允许当地的长官自行招募士兵以组建军队来抵御外敌。当军队组建起来后,后勤供给的问题又来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没有后勤补给的军队,自然不可能具有任何战斗力,甚至反倒会引发哗变。
但是,如果依靠唐王朝中央政府从极其遥远的地方运输过来,这一路运送的消耗尚且不提,瞬息万变的战场最需要的更是时间。
因此,唐王朝的统治者便又不得不允许当地的长官拥有自行解决后勤补给的权力。久而久之,唐王朝所给予的权力便越来越多,一种新的制度——节度使便就此产生,并在之后成为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二、藩镇割据与唐朝的统治形成了巧妙的平衡
1、唐朝统治者建立了独特的政治格局
自安史之乱发生后,整个唐朝便发生了堪称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内部出现了大量叛乱,外部的敌对势力也趁此机会发动了针对于唐朝的进攻,此时的唐朝由此陷入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但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的统治者开始利用其藩镇制度来作为拯救自己的办法。
为了保卫关中政治核心地区的安全,唐朝中央政府建立起了一支直属其管辖的神策军,三倍于普通军人的俸禄使这支军队使这种军队在唐朝统治者手下在如臂指使的同时,还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为保卫长安的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可以说是唐朝统治者面对地方藩镇势力的最后底牌。
除此之外,唐朝统治者还在关中地区建立了八个藩镇,分别用来对抗不同的敌人,凤翔镇、泾原镇、振武军、天德军等势力的存在都是这一目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几个藩镇会听命于唐朝?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财富。
当时的唐朝政府利用文官集团,将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带牢牢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并且将当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关中,“自临水滨发米百万斛”、“滉运江、淮粟帛入贡府,无虚月,朝廷赖之”。
正所谓有奶就是娘,在掌握着财政大权的情况下,关中地区的藩镇成为了唐朝政府防御外敌的有力屏障,即便偶有动乱,也在最短的时间内便被平息,对唐王朝形成不了丝毫的威胁。
2、河北藩镇与唐朝中央政府达成了巧妙的平衡
而在河北地区,唐王朝则与当地的藩镇达成了更为微妙的平衡。由于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说,河北地区的势力更为繁多复杂,整体实力也更为强大,这就使唐朝政府无法对当地形成稳定的控制。
但是,河北地区的藩镇势力却也并未一定要推翻唐朝,而是仅仅寻求自身更多的独立权,如对节度使这一职位允许父子相传便是他们的最大诉求。
事实上,对于这一要求,唐朝中央政府在唐德宗的领导下起初持强烈反对的态度,两者也因此爆发了堪称激烈的战争。然而,在河北藩镇的集体联盟以及手下的叛变之下,唐德宗最终只能选择认输,同意了这一要求。
然而,由于河北当地的混乱局势,弑杀上任节度使又重新自立的情况数不胜数,来自唐朝中央政府的任命却反倒成为了当地节度使们的保命符之一。
因为这不仅会极大增强他们在当地统治的法理性,还能够在他们陷入绝境之时给他们提供一条前往长安避难的出路,这就继位的河北节度使也并不敢公然违抗唐朝,甚至还要在很大程度上继续听从唐王朝的指挥。
同时,对于其他想要获得此种自立特权的藩镇,唐朝中央政府与河北藩镇之间则达成了统一战线,如横海镇节度使李同捷之子李全略便在曾试图自立之时,遭到了来自唐朝中央政府与卢龙节度使的共同进攻,之后在镇压昭仪镇的反叛当中也有着成德镇的身影。
三、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一项极大影响了唐朝命运的制度,藩镇制度的设立可以说是一件具有浓烈时代特征的事情。由于府兵制的崩溃以及自身外部军事压力的扩大,唐朝不得不进行放权,并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渐建立起了节度使这一掌握着地方最高权力的长官。
诚然,安史之乱的发生对于唐朝的打击是致命的,使唐朝再也难以回到之前的鼎盛模样。但是,也正因为对藩镇制度的良好利用和各种调整,唐朝得以在自身实力遭到巨大削弱的情况下,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一度有重回当初辉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