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姜子牙,受明代许仲琳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以为,他是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尊称太公。
其实,在先秦典籍里,大家是找不到“姜尚”、“姜子牙”、“姜太公”这样的说法的,见到的只能是“吕望”、“吕尚”、“太公望”、“师望”、“尚父”、“师尚父”等。
话说,姜姓始祖四岳当年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其后被分封了齐、申、吕、许四个国家。
姜太公是四岳之后的吕国人,以吕为氏。
先秦人的习惯是:男人称氏不称姓,女人称姓不称氏。
所以,先秦、秦汉的典籍里对姜子牙常见的称谓是“吕望”、“吕尚”。
“吕望”这个名称,最早记载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天亡簋”。
为什么叫“天亡簋”?
是因为这个青铜簋里出现有“天亡”二字。
古代“天”通“太”,“亡”通“望”。
即“天亡”就是“太望”。
簋铭中提到的“天亡尤(佑)王”,指的就是太公望辅佐、佑护周武王。
为什么叫“太公望”呢?
《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姜子牙在渭水之阳垂钓,周文王去拜见他,感叹地说,我先君太公在世的时候就说,应当有个圣人来辅佐周,周因此会兴旺发达。你应该就是那个人了,我太公盼望你很久了。
于是,姜子牙有了这个尊号:“太公望”。
强调一下,“太公望”是姜子牙在周的一个尊号,后来人们在他的简称“望”加上氏,就成为了“吕望”。
另外,很多人认为,因为周武王崇尚姜子牙,以父礼事之,所以尊称为他“尚父”。
但是,楚简《举治王天下》里记:周文王的太公古公亶父去访问吕望的时候,就称他为“上父”。
在古时候,“上”、“尚”相通。
可见,“尚父”并不是来源于周武王对姜子牙的尊称,它根本就是姜子牙的字。
《封神演义》说姜子牙的名叫“姜尚”。的确,在先秦,“某父”中的“父”字经常会被省略,比如《左传·昭公十二年》里“禽父”、“夑父”,其实是鲁公伯禽、晋侯夑。但根据先秦的人名、字的通例,一般来说“子某”、“某父”都是字而不是名,像“禽父”、“夑父”,都是字。
所以,“尚父”不是姜子牙的名,而是他的字。
称姜子牙为“师尚父”,是古代有大师和少师,大师就是后来的太师,是最高的武官,掌管军队的。
姜子牙曾经是文、武时代掌管军队的大师。
所以“师”是他的官职名。
“师尚父”也因此被称“师望”。
姜子牙的“子牙”是怎么来的呢?《孙子·用间》有提到:“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不难看出,“吕牙”就是吕望。
“吕牙”的说法,在先秦典籍中,也仅见于《孙子》。
有人因此认为,由于“牙”古音疑纽鱼部,“望”古音明纽阳部,疑明准双声、鱼阳对转叠韵,即“牙”是由“望”音转成的。
至于姜太公道号“飞熊”,是文王遇姜子牙前夕,由史扁卜卦,出现了“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的爻辞。后人误把“非罴”转成“非熊”,最终演变成了“飞熊”。
姜子牙不是只有三个儿子,而是有十三个儿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儿子中有没有发生改姓吕、邱之事,史不见载,不敢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