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虽然是司马氏称帝的朝代,但其朝政实际上是由多个家族前后相继、轮流主宰的。东晋王朝的生死兴亡,与这些家族的兴衰消长息息相关。东晋王朝的命运伴随着这些家族的兴衰而起伏跌宕。
谢安王导像
东晋初年,最早主宰政坛的是王氏。其代表人物是王敦、王导兄弟。王敦父亲王基是西晋的治书侍御史,叔叔王彦是兖州刺史。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中,赵王伦篡位称帝,招致天下诸侯群起而讨伐。其间,王敦也动员叔叔王彦起兵讨伐司马伦。王氏由此立功。随后,东海王司马越入朝擅权,王敦见机行事,依附司马越,被提拔为扬州刺史。当时正值琅琊王司马睿称帝前后。司马睿最初势力不大,但得到了王氏兄弟的鼎力协助。其中,王敦凭借其军事上的才干,平定江南的大小势力,尤其是讨平江州刺史华轶,镇压了杜弢之乱,巩固了东晋王朝。从而掌控了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权。
与王敦在军事上的权势相比,其在东晋担任宰相的堂弟王导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因为西晋王朝的政权实际上是由中原的士家大族垄断的。但东晋南迁江南以后,政权格局发生了变化。江南尤其是东吴时期江南的士家大族势力不弱,比如周氏、沈氏、陆氏、孙氏、顾氏等等。本来在西晋统一之后,他们试图融入晋朝政局,结果却受到中原大族的排挤与打压。有的下场很惨。比如曾经出过东吴大都督陆逊、陆抗的吴郡陆氏的代表人物陆机、陆云兄弟,为江左士人领袖,却横遭打压,双双被杀,陆氏也被灭族。周氏一族也是江左望族,但随着周氏的代表人物周处被司马肜害死,周氏一族也遭到排挤和压制。这使得周氏一族对晋朝缺乏信任、时叛时附。由于其在江南势力庞大,拥有武装力量,晋朝廷也不敢动他们。在这个背景下,王导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竭力安抚和笼络江南的士大家族,竭力调和中原和江南两地士族的关系,以确保了东晋初年的政局稳定。比如,他为周处的后人辩护求情,使其在造反失败后免于被清算和迫害,从而缓和了他们与朝廷之间的矛盾,也促进了江南社会对东晋的认同和接纳。
正是因为王氏的戮力辅佐,东晋王朝才熬过了最初的动荡,稳定了秩序。但是,王氏兄弟权倾天下,时人说“王与马共天下”,王就是王氏,马就是指司马氏。这让东晋皇族对他们非常忌惮,采取了疏远他们的的种种措施。这让王氏十分不安,唯恐遭到兔死狗烹的下场。于是,手握兵权的王敦干脆发动叛乱,入朝专权。但这遭到了王导的反对。并且,王导参与了后续朝廷讨伐王敦的行动。王敦败亡后,王导因其忠心而依然得到信任,但元帝以后,随着庾氏上位并主导晋朝军权,王氏在东晋政坛中的地位已是今非昔比了。
在王氏之后,左右东晋政局的家族首推庾氏。庾氏的上位起于庾亮的发迹。早在司马睿还没称帝之前,就已经征召庾亮入府效力了。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开国皇帝,选了庾亮的妹妹为太子妃。几年后,太子成了晋明帝,庾亮也成了皇帝的大舅哥,迅速窜起。晋明帝临终,召他和王导二人为顾命大臣,明帝去世后,朝政掌于一手。庾亮的政治智慧不算好,在平定王敦之乱后,他在请功的奏折中未提苏峻、陶侃,从而导致了前者造反,后者与他结了梁子。同时,他的军事才能也不高,但他明智地笼络和重用温峤、陶侃等有才干的人物,再加上晋成帝的舅舅的身份,在陶侃去世后,总领江、荆、豫、益、梁、雍六州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拜征西将军。
从此之后,他以荆州为根据地,开始布局北伐和西征四川。而东晋王朝的政治地图中也由此开始出现两个重心,一是东部的扬州,二是西部的荆州。荆州的重要性是西接梁益二州,与关陇邻近;北距洛河不足千里,土沃田美,水路通畅。是北取中原,西并秦陇的用武之地。庾亮去世后,由弟弟庾翼接任六州军事总指挥、荆州刺史、征西将军。庾翼基本执行了庾亮的规划,立足荆州西征北伐。庾氏是王氏之后,东晋王朝最有权势的家族,其影响力主要延续于明帝、成帝、康帝三朝。到穆帝时,随着庾翼在起兵伐蜀之际病死,庾氏的影响也也随之衰落。
庾氏的权势最盛时,谢安曾远远地看着那些到庾家朝拜的大小官吏的车驾掀起的尘土,酸溜溜地说:“元规尘污人”。元规是庾亮的字。“庾公尘”后来就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权势”的一个梗。有人诗中云:“身赴杨朱路,身被庾公尘”,也有诗云:“千里欲呼牛渚月,一生不受庾公尘”。不过严格来说,庾氏并没有完全垄断内政,这一点比起当年的王氏一族稍显逊色,更比不上后面的桓氏。不过,庾氏的独特作用一是通过布局北伐和西征经略荆州,还有就是挖掘和大力举荐了桓温,助力了桓氏的上位。在这一点上,庾氏的角色不能忽略。
三、日中则倚:桓氏一族与晋室的盛衰
桓温像
庾氏之后是桓氏。桓氏的代表人物桓温很早就显示不俗的才干。庾氏一系的温峤很喜欢他。更重要的是,接掌庾亮军权的庾翼十分推崇桓温的才干,不仅招到手下,还极力向晋明帝举荐桓温。就这样,在庾翼去世以后,他就接掌四州军事、荆州刺史,拜安西将军。上任后,马上就着手西征四川,消灭成汉的行动。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灭成汉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很快就消灭了成汉,又平定了成汉降臣的叛乱,将西蜀重新收入晋朝版图。平蜀之功使桓温声势大振,声望日隆。再加上早年庾氏兄弟经略荆州打下的良好基础,趁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重新陷入混乱之际,举兵北伐。
此后二十多年中,桓温先后举行了三次北伐,收复了中原大片领土,尤其是收复了故都洛阳。这使得桓温权势达到巅峰,专断晋朝军事和内政。不仅如此,桓温还担任了扬州刺史,掌控了首都及其周边地区军政大权。桓温就像是当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桓温虽然没有取晋帝而代之,但他全面掌控晋朝政权,连东晋皇帝他也可以随意废立。这给后来他儿子桓玄篡夺东晋政权创造了条件。桓温死后,弟弟桓冲接替他的权位,继续坐镇荆州。这时的荆州,俨然已经成了一个与首都建康分廷抗礼的第二政治中心。不过,桓冲并没有取晋而代之的举动。相反,他主动把扬州刺史的职位让给谢石,接下来又与谢氏东西响应,共同抗击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桓冲死后,桓玄上位,在与刘裕的二虎相争中落败,挟持晋安帝西走荆州南郡,代晋称帝,旋即被灭。随着桓玄被灭,桓氏一族的政治生命也与东晋王朝一道走向了覆灭。
总之,桓温的征战,大幅度扩张了东晋的版图,壮大了东晋的国势。另一方面,桓氏操控下的东晋政权也迅速走向衰落,名存实亡。这就是成也桓氏,败也桓氏。
四、“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谢”
桓氏之后是谢氏。唐朝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就是上面提到的王氏,这个“谢”就是东晋的谢氏家族。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安在政治上出道很晚,到四十多岁时才应桓温的征召,出仕为官。权势熏天的桓温本来对他十分尊重。他的才干也很出色,从桓温的司马,一路升到侍中、吏部尚书、尚书仆射,执掌宰相职权。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入朝为官之后,对桓温的“不臣”姿态采取了抵制的态度。这使得桓温一度想杀掉他。桓温死后,桓冲将扬州刺史的职位让给了谢安,使他在身为宰相的同时,又兼司首都及周边地区的军政大权。他也随即提拔了自己的多位兄弟、侄子,在淝水之战中,团结荆州的桓冲,共同迎击来犯的前秦百万大军,确保了东晋政权安危。前所未有的军功使谢安踏上了权势人生的巅峰。随即执掌扬、江、荆、司、豫、徐、兗、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总揽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是谢氏一族的“巅峰时刻”。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他,或许是为了自己的后路考虑,或许是不忘当年桓氏的提携之力,让桓氏族人继续担任荆、江、豫三州刺史,进一步稳固了谢氏的权势。后来,刘宋代晋之后,谢氏依然后继有人,官居显位。
五、晋朝终结者刘氏
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命人草拟了禅位诏书,拿去请晋恭帝抄一遍,以备禅位时宣布天下。晋恭帝手捧草诏,表现得挺高兴,说:“桓玄作乱时,晋朝的天命就已经结束了。多亏刘公帮晋室续了二十多年的命。今日这事,我甘心情愿!”言毕,提笔抄就,痛痛快快地结束了晋朝的“天命”。三个月后,仍不放心的刘裕派人追到家里,把已经退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给杀了。
刘氏是在东晋末年平定孙恩之乱和桓冲之乱的过程中窜起来的势力。作为晋朝的终结者,刘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刘裕的远祖据称是汉朝楚元王刘交,祖父是晋朝太守,父亲也担任郡吏。早年曾被选任下级军官,参与平定孙恩之乱。桓玄起兵造反,入朝专权之际,刘裕明附暗反,率领兄弟和诸子,联合各方势力,以“义军”的名义对抗桓玄。桓玄落败并挟持晋安帝西逃荆州,最终被灭。刘裕则全面控制了晋室朝政,打着朝廷的旗号,北灭南燕,西灭四川的谯纵,同时剪灭司马氏室氏,清除异己。一切搞妥之后,再逼迫晋帝让位,为晋朝填上了最后一抔坟土。
整个东晋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士家大族的兴衰史。东晋王朝始终由一些名门望族把持,前后相继,你兴我衰,各领风骚几十年。这些家族的权势消长,与东晋的兴衰存亡相伴相随,实际上也是中国历史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