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夏原吉,字维喆,祖先是江西德兴人。他是朱元璋培养的人才,是明朝屈指可数的好官,一心为民,没有任何党派利益之争,在朱元璋时代任户部主事。
夏原吉的能力很强,无论多么繁琐的事务,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很多人都非常欣赏他,也有人嫉妒他的才能,朱元璋知道了立刻把那个人斩首,可见夏原吉的为人和品格。
以国事为重,不经意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朱元璋死后,后代们为了皇权自相残杀,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前朝的旧臣纷纷前去迎接,包括很多名仕,如解缙、杨荣、胡广等人,只有一个叫夏原吉的官员没有出来迎接新皇帝。
朱棣认为这样的人必须杀掉。面对死亡,夏原吉的举动让朱棣十分诧异,他没有求饶,而是向朱棣提出一个要求:“能否再给我三天时间?”
朱棣问他什么原因,他说:“这几年兵荒马乱的,很多官员各自逃生,无人关心自己的职责,钱粮账册的数据非常混乱,我正在整理,再有三天时间,我就能把这些数据整理完了,有利于使用。”
朱元璋
毕竟夏原吉是前朝老臣,朱棣知道这个人的名字,朱棣这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真有为了天下苍生而不顾个人安危的人,夏原吉并不是一个搞政治的人,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黎民百姓。
在所有人都在选择站队的时候,他居然无动于衷。
朱棣头一次见到这样的人,他非常震惊,于是重新审视夏原吉,朱棣毕竟也是雄才大略,于是重用了他,因为这个举动,揭开了明朝两大盛世的序幕。
朱棣
明成祖时期的永乐盛世,夏原吉瘦了自己,肥了国家
重新启用的夏原吉,面临困难重重,当时,天下战乱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朱棣给功臣们封赏,又要发兵平定各地叛乱。还要郑和下西洋,需要造大船,要编辑《永乐大典》,还要修建北京的宫殿、修建长陵,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需要钱,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加税,但夏原吉非常清楚这样做的危险,国家目前的情况经不起折腾了,一不留神就是天下大乱。
夏原吉想到了很多办法:简而言之有三点,第一是减轻百姓的赋税,让老百姓有动力进行农业生产。第二是裁撤无关的人员开支,鼓励军队屯田自给自足。第三是大力发展商业,发达的商业利益更大。
《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浙西发生洪灾,当地官员治理不善,民怨沸腾,导致无人敢去救火,朱棣心急如焚,夏原吉自愿前往浙西指挥救灾安抚工作。
夏原吉到达浙西后,直接赤着脚到洪灾地区现场办公。
他人很瘦,衣着打扮看起来和一个农民没什么两样,每天都走很远的路,无论是大雨倾盆还是烈日炎炎的暴晒,没有任何理由影响工作。
下属看他太辛苦了,有的给他带一些解暑的食物,有的给他撑伞,他一概拒绝,他说:“百姓还在受苦,我怎忍心将自己处在舒适的环境中?”这件事在《明史·夏原吉传》有记载。
没有私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夏原吉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是纯粹地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经过妥善的治理和疏通,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浙西连年洪涝的问题。
剧照
可是夏原吉认为,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浙西的洪灾虽然解决了,但由于发大水导致两年粮食绝收,百姓们不仅生活困难,而且还没有种子和耕牛,无法恢复生产。他建议皇帝解决赈济和农耕的问题。
朱棣非常认可,给夏原吉发放了三十万石粮食,对于地方官来说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
可是,夏原吉不仅圆满地完成了赈灾任务,还以户部尚书的身份趁机处理掉几个贪腐粮食的官吏,不仅解决了自然灾害,还解决了积重难返的地方官员渎职问题。
夏原吉做事就是这样方方面面考虑得非常周全,浙西很快恢复了生产,看到朝廷的官员如此给力,老百姓们爆发了惊人的力量,经济很快就超前繁荣。引起很多人赞叹。
当时,明朝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亲自来到浙西,了解了这件事,对夏原吉的尽职尽责非常感动。姚广孝对朱棣说:“夏原吉真有古之仁爱之心,若我大明朝的六部尚书都如夏元吉,那盛世将很快出现。”
在夏原吉的努力下,明朝国库充实起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修建皇陵、南征安南、北伐蒙古、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这些“费钱”又风风光光的大事,都有夏原吉的功劳,所以,《明史》记载“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时期的大明朝,天下老百姓充满高涨的生产热潮,人们在各个领域积极地工作,修建水利、宫殿、编书等,此时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强的国家,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
姚广孝
朱棣打造的“永乐盛世”,与夏原吉的贡献密不可分。作为大明朝的户部尚书,朱棣的“财政部长”,夏原吉家中却异常清贫,根本找不出值钱的东西。夏原吉“肥”了国家,“瘦”了自己,真是名不虚传。
在工作上,夏原吉坚守原则,根本不会考虑原则以外的东西,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打算亲自出征漠北,向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了解国库储备,只有夏原吉提出不同意见。
他认为:“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忽劳车驾。”
朱棣
夏原吉建议不要出兵,可是对于皇帝来说,绝对的权利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很少有人敢否定皇帝。
朱棣也是一样,他是政治家的思维,和夏原吉考虑问题不是一个思路,他考虑的是皇帝的权威,夏原吉仅仅是考虑的是技术问题。
朱棣一生气,将夏原吉、吴中三个人都关到监狱里,可见伴君如伴虎,君主的喜怒无常,没有想好的方宾在狱中自杀。
明成祖朱棣果然为自己的不冷静付出代价,出征漠北,因为粮草不足,不得不半途而废,这是个巨大的打击,朱棣因此一病不起,还没回到北京就病逝了,临死前终于理解了夏原吉,他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朱棣的时代落下帷幕。
朱棣剧照
明朝的仁宣之治夏原吉的贡献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夏原吉是他的老师,朱高炽就到狱中找到夏原吉,求教治国方略,夏原吉提了三条建议,其一,安抚天下,赈济灾民,缩减开支,减免赋税;其二,停止制造耗费金钱的宝船,停止了郑和下西洋的行动;其三,为建文旧臣们平反。
夏原吉的这三条建议,对安稳当时的局面非常有实际意义。所以面对这三条建议,朱高炽全部采纳。
在历史上,明仁宗朱高炽的在位时间虽短,但是,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仁君”所为,而他执政的指导“纲领”,几乎都是源于夏原吉。
看起来永乐盛世风光无限,可是暗中却危机四伏,国内经常发生农民起义,以及各个地方不断叛乱,用风雨飘摇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朱高炽
此时的夏原吉已经成为资深帝王师了,这时候的各方关系已经非常和谐,所以,夏原吉的施政纲领实施得非常顺利,明仁宗深受老师夏原吉的影响,与父亲的高调张扬不同。
他完全是战略收缩,甚至放弃了一部分国土,下令全国息兵养民,不仅叫停了宝船下西洋,甚至皇家采办奢侈品的行为一律取消,在全国提倡勤俭节约。
可以说这些做法,是非常符合当时的民生需求,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也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
剧照
加上前几朝的积累,明仁宗开了一个好头,虽然他在位时间很短,可是建立一个美好的传统。
明宣宗即位后延续了这个国策,他们在位期间国家出现少有的盛世景象,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一副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
被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 和唐朝的“贞观之治”,这个评价可谓不低了。
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明仁宗
五朝元老,鞠躬尽瘁
户部尚书是个重要的官职,每一个皇帝都非常器重,按照常规必须安排自己的亲信来担任,而夏原吉居然能够被五代帝王所重用,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
要知道,在中国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那个政权迭代比较快的时代能够善始善终,没有过人的情商和智商是做不到的。
其实夏原吉的核心理念很简单,以不变应万变,就是忠于皇帝,鞠躬尽瘁服务人民,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那样,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是有了夏原吉这样的人,使很多人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在夏原吉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官吏,尽职尽责的辅佐朝政。
一时间,明朝出现了少有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富裕景象。
其中资深元老的夏原吉最为劳苦功高,最受皇上器重,此时他也得到了应得的尊重好待遇,朝廷赐他食三禄,在北京、南京二地都建有府第。
仁宗更是升他为少保兼太子少傅,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夏原吉病逝,终年65岁,宣帝朱瞻基赐他为太师,谥“忠靖”。
朱瞻基
夏原吉一辈子为民请命,没有任何私心,深受百姓的爱戴和皇帝的器重,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臣,最终名留青史。
参考文献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