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国学大师吕思勉为何贬低岳飞?来看他自己的解释,该不该谅解他?

国学大师吕思勉为何贬低岳飞?来看他自己的解释,该不该谅解他?

喜欢吕思勉的人,会把吕思勉抬得很高。

比如台湾学者严耕望,此人在自己著作的《治史三书》中借陈垣、陈寅恪、钱穆的名气来抬吕思勉,说他们四人是“前辈史学四大家”。

但这四人中,功力最深厚的无疑是陈垣。

起初,陈垣是与王国维齐名的。

傅斯年曾说:“静安先生(王国维)驰誉海东于前,援庵先生(陈垣)鹰扬河朔于后。”

执国际汉学界牛耳的法国人伯希和(Paul Pelliot)也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唯王国维与陈(垣)先生两人。”

王国维死,史学名家黄侃、朱希祖、尹炎武等人称“当世史学钜子,近百年来横绝一世者,实为门下一人(指陈垣)。”

直到陈寅恪成名,史学界才有“史观陈寅恪,史法援庵老”之称,把陈垣和陈寅恪称为“史学二陈”,或“南北二陈”。

说老实话,无论史品和人品,吕思勉、钱穆都和“南北二陈”相去甚远。

吕思勉为什么要“贬低”岳飞呢?

吕思勉后来在1952年参加三反及思想改造运动时,曾写有《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里面有提到此事,自称是要“详考史实,求其真相”。

然并卵,吕思勉所谓的“求其真相”并非建立在“详考史实”的基础上的,而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想。

且看1923年,他在《白话本国史》第三篇《近古史》(下)第一章《南宋和金朝的和战》第二节里是这样说的:“古人滥得美名,或者枉受恶名,原不同咱们相干,不必要咱们替他平反;然而研究历史,有一件最紧要的事情,便是根据着现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实的真相。”

看到了吧?1923年和1953年,中间相隔了三十年,三十年后的吕思勉已忘记了他最初所说“求其真相”的依据了——并不是什么“详考史实”,而是“根据着现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实的真相”。

显而易见,这种推想,有极大的主观色彩和迷信色彩了。

那么,他所推想出来的结论,还有必要那么认真去辩论和考证吗?

吕思勉贬岳,是怎么贬的呢?

他说岳飞是个把持军区内的财政大权和人事大权,乃是架空中央的军阀。

还说,杀岳飞有利于国家稳定。

他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

他交待了,“现在满眼是骄横的军阀,从前偏有公忠体国的韩、岳、张、刘。那就人的性质,无从捉摸”,言下之意,即他在著作《白话本国史》的年代,军阀割据,烽火不息,那么“以今推古”,南宋的年代也必是如此,岳飞也必须是军阀,否则“人的性质”,就“无从捉摸”了。

既然已经把岳飞的军阀角色设定好了,接下来,只管闭上眼睛向岳飞泼脏水就行了。

吕思勉泼得很爽,他说:“岳飞只郾城打了一个胜战,郾城以外的战绩,都是莫须有的。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时候,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受金人的追逐。”

行了,只看这一句,就知吕思勉的史品和人品,以及其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的特点了。

翻看一下《宋史•岳飞传》所记便知:建炎三年(1126年),岳飞以“留守司统制”职从杜充守建康(时宗泽已卒),金人由马家渡渡长江,“诸将皆溃,独飞力战”,“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其后,岳飞战于镇江东、战于清水亭、战于牛头山、战于龙湾、收复建康……这些不是战功是什么?吕思勉凭什么说“宗弼渡江的时候,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受金人的追逐”?

所以,我觉得,吕思勉虽然是著名的史学大师,但他在对岳飞的研究上,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镜的,论据很荒唐,论点很可笑,不提也罢。

史学家蔡东藩在《历朝通俗演义》一书中说:刘锜、岳飞,忠勇相似,锜力守顺昌,连败金兵,飞进军郾城,直抵朱仙镇,又连败金兵,是时金将之能军者,莫如兀朮,兀朮既不能敌锜,复不能敌飞,得毋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者耶?况有韩世忠等之为后劲,克复中原,不啻反手,设无贼桧,中兴自肇,安见梓宫之不可还,韦后之不复归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岳飞,郾城,吕思,陈寅恪,真相,金人,陈垣,史学,王国维,军阀,消息资讯,岳飞,郾城,陈寅恪,吕思勉,陈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岳飞,郾城,吕思,陈寅恪,真相,金人,陈垣,史学,王国维,军阀,消息资讯,岳飞,郾城,陈寅恪,吕思勉,陈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岳飞,郾城,吕思,陈寅恪,真相,金人,陈垣,史学,王国维,军阀,消息资讯,岳飞,郾城,陈寅恪,吕思勉,陈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