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八年三月初八,嘉靖帝遣驸马都尉、礼部侍郎邬景和赴卧龙岗,祭祀诸葛亮,并谕祭文:养高隆中,非三顾不起……
如果没有躬耕地之争,这个碑表达什么意思其实很清楚。
然而,当襄南躬耕地之争声起时,“宛说”们先是百般否定隆中,见绕不过隆中,又开始抢起隆中地名,将这个立在卧龙岗的碑作为证据,说嘉靖帝认定卧龙岗也叫隆中。
图一
历史的真实是这样的吗?立在卧龙岗的另一块碑透露出的很多历史细节,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图二
图二截取自《卧龙岗志》368页,为《敕赐忠武候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部分,原碑立在卧龙岗。碑记曰:案查正德二年十一月内,该襄府暂理府事光化王奏称,襄简王先年慕隆中佳秀,择为茔地,……将诸葛亮庙迁移山之左臂……该本部题准行移本府,自备工料,盖造庙宇,完日另行奏请庙额祭祀。续光化王奏称,庙宇己成,乞要请赐庙规及春秋祭祀。该本部题奉钦依,行移翰林院撰与祭文,赐庙额名“忠武”,定与祭品,春秋致祭……题奉圣旨:是庙额还名忠武。钦遵,拟合通行…
从《敕赐忠武候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文中,透出了不少历史细节:
1、襄简王(1489-1490年在位)修坟,迁了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庙。
2、襄光化王复建了隆中诸葛亮庙,并于正德二年(1507年)向正德帝乞请庙额及春秋祭祀。
3、正德帝赐襄阳隆中诸葛亮庙庙额名“忠武”,并定与祭品,春秋致祭。
4、当南阳重修卧龙岗武候祠,并向时任皇帝嘉靖帝乞请庙额及春秋祭祀时,嘉靖帝谕旨:是庙额还名忠武。并要求卧龙岗参照隆中春秋祭祀。
嘉靖帝的这个“(卧龙岗)庙额还名忠武”就太玩味了,他的潜台词很明显:(庙额方面),卧龙岗就是隆中的“仿制品”!嘉靖帝只将卧龙岗当祭祀地。
而这个“还”字,透露出嘉靖帝一是知道正德帝为隆中诸葛亮庙赐庙额这件事;二是知道隆中、卧龙岗两个地名的区别。那么,嘉靖帝谕祭文“养高隆中”中的隆中,到底指哪儿,还不清晰吗?
因此从历史记载的细节中,其实可以得出结论:明代两任皇帝三次认定了襄阳隆中。
第一次认定:正德帝赐襄阳隆中诸葛亮庙庙额名“忠武”,并定与祭品,春秋致祭,明确肯定了襄阳隆中为诸葛亮寓居地的地位。
第二次认定:在卧龙岗与隆中的PK中,嘉靖帝选择了后者。
第三次认定:嘉靖帝在清楚知道卧龙岗、隆中地名区别的情况下,在给卧龙岗的谕祭文中写上“养高隆中”,指向很明确,即襄阳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