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
在他年轻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根据当时的形势,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南宋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朝代,当时处于与金朝的战争状态。辛弃疾认为南宋朝廷具有抗击金兵的能力,因此选择反金归宋。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耿京命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宋高宗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接见了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宋朝廷的旨意。
辛弃疾反金归宋的决定,可能是基于对金朝统治的反感和对南宋朝廷的信任,同时也有可能是出于对自身的利益考虑,毕竟南宋朝廷可以提供更高的官职和更好的待遇。但无论如何,辛弃疾的决定让他成为南宋朝廷的重要人物,并在后来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金朝在其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实行的赋役繁重,让人民感到不堪重负,这导致了许多起义的发生。这些起义给金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得金朝的统治逐渐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辛弃疾在二十一岁时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主要是因为他对金朝的赋役繁重和对人民的苦难感到不满。他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并参与机密。由于当时形势的发展,辛弃疾认为应该与南宋朝廷配合作战,以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因此,他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并奉表南归。
辛弃疾选择归顺南宋的原因有几方面。首先,南宋朝廷的政策比金朝更加宽松,对于民生问题更加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更高。其次,南宋朝廷与金朝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加入南宋军队可以更好地参与抗金战争。
在南宋期间,辛弃疾先后历任过知镇江府、知绍兴府、知江陵府等职务,同时还曾担任过枢密都承旨、宝文阁待制、龙图阁待制等官职。他以才情著称,是南宋文坛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在南宋军队中的地位很高,他曾多次参与南宋的军事活动,特别是在对抗金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曾经担任过镇江、绍兴、江陵等地的知府,在这些地方主持过军务,对南宋的军事建设和作战计划都有所贡献。
辛弃疾的战略和战术主要体现在南宋和金朝的战争中。他主张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即先发制人,主动进攻金军。他曾经建议南宋军队在河北地区设立军事据点,控制住金朝的进攻路线,从而打破金朝对南宋的封锁。此外,他还主张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如运用火攻、埋伏、诱敌深入等策略,从而获得了多次胜利。
辛弃疾在南宋的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南宋政权的忠诚和支持。他曾经多次上书建议加强南宋军队的建设,加强对外的联合和统一,从而提高南宋的国家实力。同时,他还提出了不少富有前瞻性的建议,如建议南宋发展海运,增强对外贸易的实力,从而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他的这些建议和贡献对于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