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初年,刘伯温曾经在朱元璋面前保奏:“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
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施耐庵进京,召了几次,施耐庵推脱有病,谢绝了征召。
当时,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
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据说,《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
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
尤其武松这个人物,《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写得栩栩如生。
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冈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冈改作景阳冈,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宋元时期龚开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赞》(也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中描写武松:“行者武松: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其他诸如元杂曲中,有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等以武松为主角的曲目。在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武松也作为梁山好汉之一登场。
也有研究者认为,《水浒传》中武松的蓝本取材自元末张士诚起义的部将卞元亨。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来自于卞元亨打虎的事迹。
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施耐庵母亲姓卞。卞元亨长得虎背熊腰,修眉宽颐,高鼻阔口,诗词音律,样样精通,弹琴吹笛,都是行家里手。
卞元亨还是卞仓一带的武举,曾经一脚踢死过一只老虎。据说是踢中了老虎的下颔,于是施耐庵就借题发挥了一下,改为用拳头打死老虎。卞元亨死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活了90岁。
元朝末年至正年间,贩卖私盐的张士诚起兵反元,卞元亨从张士诚起兵。施耐庵多次入张士诚幕,也多是在卞元亨的邀请下,因而熟悉张士诚统治集团内部的许多情况。
据说,《水浒传》中不少人物原型都是从这里来的,如贩私盐的二兄弟出海蛟童威、入海蜃童猛,当车夫的两淮人矮脚虎王英等。
来源:赵燕云《知宋:从水浒看宋朝的犄角旮旯》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