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明朝开国六公爵,刘伯温不在其中,功劳第一的徐达,却只排在第二,这是为何?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一共册封了六位公爵,即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当时,朱元璋将李善长定为公爵第一,徐达只排在了第二,至于说军师刘伯温,连个侯爵都没捞到,只被封为诚意伯。

这就让很多人不理解了,论功劳徐达毫无疑问是第一,应该排在公爵第一位,而刘伯温的功劳也不小,却只得到一个伯爵。

这都是为什么呢?

01,刘伯温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历史上,刘伯温的名气很大,他被认为是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一功臣,甚至有人专门写了一首诗,将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当然了,这是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多少有些神化他的意思,但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说他是“吾之子房”,将他比作张良。

朱元璋都说刘伯温可以与张良相比,那他的功劳肯定很大了,那他为何没有被封为公爵,而只是被封为伯爵呢?

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刘伯温的资历浅。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二十五岁参加红巾军的,也就是1353年,当时他是应汤和的邀请,才去投奔汤和的。

后来,朱元璋南征北战,地位逐渐提升,大量淮西人士来到他身边,包括开国六公爵和二十一位侯爵在内。

但是,刘伯温是1360年才投奔朱元璋的,那时候朱元璋已经是一方诸侯了,士卒数十万,猛将如云,早就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了。

到明朝建立的时候,也就是1368年,刘伯温不过跟随了朱元璋八年而已,这与淮西勋贵集团的绝大多数成员相比,是没有可比性的。

我们都知道,古人非常讲究论资排辈,即便刘伯温功劳再大,但因为他的资历相对较低,所以对他封爵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二,刘伯温的功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之后,做得最重要的几件事,就是制定平定天下的大策略,以及明朝的典章制度建设,尤其是法治建设,但他在具体事务上并没有太大的功劳。

与开国六公爵相比,刘伯温的功劳其实并没有太突出,比如朱元璋评价李善长胜过萧何,说徐达是他的“万里长城”,这些评价都比刘伯温要高。

刘伯温的功劳,其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刻意夸大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作为江南文人的代表人物,受到了文人的花式吹捧。

比如,明正德时期,就有江南文人说刘伯温“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种评价完全不将李善长放在眼里,朱元璋听了恐怕都不会同意。

在朱元璋心目当中,李善长肯定是第一文臣,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时根本就没人拿刘伯温跟李善长相比,因为不两人不在一个层面上。

一些学者认为,以刘伯温的实际功劳,最多封个侯爵,封伯爵也不亏待他,朱元璋在这件事上还是很公道的,并没有徇私。

第三,刘伯温的出身,决定他不可能获得更高的爵位。

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刘伯温曾长期在元朝任职,还曾参加元军剿灭义军的行动,是敌对阵营之人。

只不过,后来刘伯温觉得元廷确实腐朽了,就不愿意继续为元朝效力了,这才隐居田野间,直到被朱元璋邀请出山。

而来到朱元璋身边之后,刘伯温的地位其实也是很尴尬的,因为当时文武大臣大多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也就是淮西勋贵,只有他与宋濂等少数人是浙东人士。

因为刘伯温的出身问题,并不那么根正苗红,所以朱元璋在封爵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一点,如果让刘伯温获得太高的爵位,位在多数淮西勋贵之上,这显然不利于内部团结。

事前想去,朱元璋认为封刘伯温为伯爵,才是最好的选择,即肯定了刘伯温的功劳,也可以安抚淮西勋贵的情绪,一举两得。

第四,册封伯爵,或许是刘伯温的个人意志,以及他的处境决定的。

刘伯温熟读史书,对历史上功臣的遭遇十分了解,而他作为一个有名的谋士,肯定会为自己的结局考虑。

一个推测是,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其实是想给刘伯温一个更高的爵位的,但刘伯温只要了一个伯爵爵位。

这件事可以从封爵之前发生的一件事一窥究竟,那是在明朝建立之初,徐达率军北伐,刚好刘伯温辞职还乡,临行前对朱元璋说,王保保不可轻视,当时他还提出了很多应对策略,但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重视。

后来,徐达果然在定西之役中失利,这才发现刘伯温说的话是对的,就感到非常愧疚,于是将刘伯温召回,赏赐给他很多财物,并追封他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

后来,朱元璋多次表示要给刘伯温封爵,但刘伯温都给拒绝了,直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这才封刘伯温为伯爵。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刘伯温对爵位并没有太高的追求,那他追求的是什么呢?

其实,刘伯温追求的是明哲保身,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作为文人的觉悟,二是她得罪了李善长。

明朝建立之后,刘伯温担任御史大夫,他执法刚正不阿,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后来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法,被他给斩首了,他由此与李善长交恶。

后来,刘伯温因为求雨之事没有应验,让朱元璋感到很生气,李善长趁机进谗言,刚好那时候刘伯温的妻子去世了,他为了自保就请求辞职。

虽然刘伯温后来被朱元璋召回,但他在朝中的地位就更加尴尬了,可以说是得罪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更加不可能,也不愿意获得更高的爵位了。

并且,在洪武三年封爵之后的第二年,刘伯温就急流勇退,回到老家生活去了,只是每年入朝一次,他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明哲保身。

总结起来说,由于刘伯温资历浅,出身不够根正苗红,功劳也不够大,再加上他处境艰难,个人也没有太高追求,导致他只被封为伯爵,公爵是绝对不可能的。

02,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为何在公爵中只排在第二?

在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中,徐达应该是最特殊的一个人,因为他在三件事上是别人比不了的。

第一件事,论私人关系,徐达与朱元璋最要好。

在开国功臣当中,徐达、汤和和周德兴是朱元璋的儿时玩伴,与朱元璋的关系很好,也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尤其是汤和,他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引路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和逐渐受到朱元璋猜忌,徐达取代他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一个人。

朱元璋与徐达的关系有多好?

用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亲如兄弟,史书说二人“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由此可见一斑。

朱元璋不但对徐达极其信任,让其长期担任主将,而且对他的生活十分关照,他的家人也都因此受益,徐家也成为明朝初期最显赫的家族。

这一点,别的人都比不了,就拿开国六公爵中的其他几位来讲,朱元璋其实很讨厌李善长的贪得无厌,李文忠虽然是朱元璋的侄子,但也只能给徐达当副手,至于冯胜和邓愈,跟徐达就更加比不了了。

唯一一个可以与徐达相提并论的人,是另一大将常遇春,但他很早就去世了。

第二件事,对朱元璋的忠心,是臣子的典范。

徐达自从跟随朱元璋之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几乎没怎么犯错,并且他即便征战在外,也都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大事一定要跟朱元璋商议。

朱元璋对徐达的忠心感到十分满意,因此对其重用,也从不猜忌他,有个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那是在朱元璋刚称帝后不久,有一次他召徐达入宫喝酒,喝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对徐达说,你还没有府邸,我就把旧王宫送给你吧。

这话吓了徐达一跳,自己怎么能住天子住过的宫殿了,就坚决推辞。

过了几天,朱元璋故意将徐达召到旧王宫喝酒,趁机将徐达灌醉,然后让人将徐达抬到宫内休息,自己则返回皇宫了。

等到第二天徐达酒醒了,询问左右自己在何处,他这才知道自己住在旧王宫了,就感到十分惶恐不安,还在台阶上朝宫殿跪拜三次,然后离开了。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徐达的忠心无人可比,于是对其更加信任。

关于这件事,史书是这么说的:

中山(徐达)三叩头,而主信益坚。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大意是说徐达三叩首,得到了朱元璋的绝对信任,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绝对忠诚的,不是谨慎的性格使然。

第三件事,徐达的功劳,也是无人可比的。

徐达自从跟随朱元璋之后,帮助朱元璋立足红巾军,之后南征北战,先是消灭南方的几个割据势力,紧接着又挥师北伐,将元朝给消灭了。

而在元朝灭亡之后,徐达又多次率军北伐,为打击北元势力,维护明朝国境安全,建立了巨大的功勋。

关于徐达的功劳,朱元璋是这么说的: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朱元璋说徐达的功劳古今第一,还是个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

确实,明朝建立之后,徐达不但是军中第一人的大将军,还当过中书省丞相,这在功臣之中也是独一份的。

可以说,徐达身上的这三个特质,理应在明朝开国六公爵中排名第一,那为何他只位列第二,排在李善长之下呢?

其实,不是徐达不配排在第一,而是因为朱元璋必须将李善长排在第一。

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时候,秉承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功劳、资历、地位和品行等因素,来确定功臣的排名。

按照这一原则,朱元璋如果将徐达排在第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问题是,朱元璋还面临着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是功臣当中多是武将,文臣实在太少了,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文臣的地位不如武将,那朱元璋如何让文臣帮助自己治理国家?

所以,朱元璋出于国家长治久安考虑,必须树立一个文臣典范,李善长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左右手,在明朝建国之后就已经是宰相了,而自古以来治理国家靠得是文臣,朱元璋必须给李善长足够高的地位才行,这是为了平衡朝堂势力考虑的。

并且,明朝开国功臣之中多是朱元璋的老乡,也就是淮西勋贵,李善长长期位列中枢,官职一直都是最高的,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成为淮西勋贵的首脑人物。

因为这一缘故,李善长的作用就很凸显了,不但可以帮助朱元璋治理国家,还可以调和淮西勋贵与朱元璋的关系,这一点无人可以取代,徐达也不能。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李善长的地位和影响力,只有让李善长成为开国六公之首,才能将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对国家也最有利。

其实,朱元璋早就对李善长有所不满了,因为李善长多行不法,且专横跋扈、妒贤嫉能,但他知道李善长的价值所在,所以依然册封李善长为中书省左丞相、开国六公爵之首的韩国公。

也就是说,朱元璋是综合考虑了政治因素,这才将李善长排在第一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不过,朱元璋将徐达排在第二,却给了徐达超过李善长的待遇,比如当时李善长的俸禄是四千石,而徐达的俸禄则是五千石。

并且,李善长担任中书省左丞相的同时,朱元璋又让徐达担任右丞相,对李善长进行牵制。

也就是说,为了补偿徐达,朱元璋给了他一些额外赏赐,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元璋对徐达的恩宠,是要超过李善长的。

当然了,后来朱元璋因为忌惮李善长,罢免了李善长的职务,但他很快就意识到,没有李善长的日子里,朝堂运转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他又将李善长接回来,然他继续执掌中书省,地位比宰相胡惟庸和汪广洋等人还高。

由此也可见得,尽管徐达的功劳排在第一,但李善长在朝中的作用却比徐达大,朱元璋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不得不刻意抬高李善长的地位。

到了洪武后期,随着功臣集团的覆灭,李善长也逐渐失势, 徐达的地位就开始急剧上升了,洪武十八年他去世之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成为明朝开国“六王”之首,这是李善长无法企及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徐达,评价,明朝,朱元璋,李善长,伯爵,刘伯温,淮西,功劳,功臣,故事传记,徐达,朱元璋,李善长,淮西勋,刘伯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徐达,评价,明朝,朱元璋,李善长,伯爵,刘伯温,淮西,功劳,功臣,故事传记,徐达,朱元璋,李善长,淮西勋,刘伯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徐达,评价,明朝,朱元璋,李善长,伯爵,刘伯温,淮西,功劳,功臣,故事传记,徐达,朱元璋,李善长,淮西勋,刘伯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