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天下长河》:黄河有河道,为何会“夺淮入海”?源于宋高宗决堤

《天下长河》:黄河有河道,为何会“夺淮入海”?源于宋高宗决堤

电视剧《天下长河》中,治河成为令康熙头疼的头等大事,之前也说过,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几乎年年都在治河,可为什么河这么难治?黄河泛滥的根源在哪里?

今天我们就从黄河夺淮说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据《宋史·高宗纪》记载,宋王朝为了阻止金兵南下,人为决河,使黄河“由泗入淮”。从此以后至清咸丰四年(1854年),黄河不再东北流注渤海,而是改流东南夺淮入海。

在这726年中,淮河水系遭受严重破坏,紊乱不堪,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变成黄河下游的入汇支流,甚至于最后被迫改道入长江。

1、黄河“夺淮入海”前的淮河水域

先秦至北宋时期,黄河下游东北流注海。其河道迁徙,主要发生在今黄河以北地区,其间虽有南泛入淮过程,但对整个淮河水系尚未构成严重影响。

所以在这一长时段之内,淮河水系相对稳定、干流独自入海。其水系流路形态,可据《水经注》所载淮河水系并参照这一时期有关记载,进行概述。

《尚书·禹贡》云: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平氏条云:

《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浦入海。

桐柏即今桐柏山,淮浦故址在今涟水县治。这两条史料,概括地描述了先秦西汉时期,淮河干流的基本流路及其入海口的所在位置。

东汉、三国的《水经·淮水篇》,尤其是北魏的《水经·淮水注》,对淮河干流的流路以及其所接纳的支流,已经有了详细、系统的记述。

据《淮水篇》与《淮水注》,淮水干流源出桐柏胎簪山,东经新息县(今息县)南、期思(今淮滨东南)北,又东北过原鹿(今阜南南)南、安丰(今霍丘西)东北;淮水又东经寿春(今寿县)西北,当涂(今蚌埠西)、钟离(今凤阳东)二县北;淮水又东经徐县(今泗洪南)南,又东经盱眙(今泗洪东南)县故城南,又东经广陵淮阳城(今泗阳南)南;淮水又东北经淮阴(今清江西南)西、北,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

淮水的这条流路,在上中游与今淮河流路基本一致,唯下游自今盱眙以下,与今流路完全不同,它穿过今洪泽湖,东北至今清江市,沿废黄河流路至今涟水县东境入海。

2、运河与“夺淮入海”

在历史早期,黄河沿《汉志》所载河东北流入渤海,淮河沿《汉志》、《水经·淮水注》所载流路东入黄海,它们各行其道,基本互不干扰。先秦时期,为了沟通黄淮之间的水上交通,先人利用有利的自然水系,开凿河渠,才使黄淮水系互相沟通。

菏水的开凿

淮河支流泗水与黄河分流济水,于鲁西南地区相距不远,中间又是一片湖沼洼地,为了沟通黄淮水运,春秋后期在今鱼台与定陶之间,开挖了一条运河,这就是菏水。

它东连泗水,西接济水。从此,由淮入泗,由泗入菏,由菏入济,由济而达于黄河,黄淮之间首次建立了人为沟通关系。由此可见,前引《汉志》泗水西源,实为菏水,它并非泗水的真正源流。

鸿沟的开凿

鸿沟实质上是利用出自广武山北的黄河济水分流,引流经由圃田泽的调蓄之后,至大梁之北折南流,在项城(今沈丘)与颖水汇合。而颍水又与汝水沟通。鸿沟自大梁之南,向东分出汳水(汴水)、睢水、涡水、沙水等等,加上其所接连的颍水和汝水,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系系统,这就是鸿沟系统。

《史记·河渠书》称它:

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鸿沟系统的建立,加深了黄淮之间的密切联系,其后直至汉唐时期,鸿沟(蒗荡渠、蔡水)系统仍在起着联系黄淮水运交通的重要作用。

菏水与鸿沟的相继开凿,使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沟通密切,从而促使淮河流域经济迅速发展,繁华的都市成批出现。

但自西汉开始,运行数千年之久的运河,由于泥沙的淤积,决滋开始趋于严重,一旦南决,便进入淮河流域地区,干扰淮河水系,破坏地区经济。

《汉书·文帝纪》及同书《郊祀志》载,西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河决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东溃金堤,洪水东南夺泗入淮。

这是历史上黄河夺淮之始,虽随即堵塞,未酿成大祸,但黄河南流夺淮之端倪已启。

《汉书·沟洫志》云,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瓠子(今濮阳西南),“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当时黄水泛滥遍及16个郡,历时20余年之久,其对淮泗流域的干扰破坏,严重程度可以想见。

此后,黄河屡次南决,皆由泗入淮。《宋史·河渠志》载,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河决滑州(今县),“东南至彭城(今徐州)界入于淮”。在淳化四年(993年)、咸平三年(1000年)、天禧三年(1019年)和四年,黄河又四次决溢,东南入于淮河。

应当指出的是,北宋及其以前,黄河干流始终在河北平原游荡,东北注入渤海。其决溢南泛入淮,仅属暂时性质,且波及的准河水系,仅局限在泗水流域及其入淮之后的下游地区。庞大的淮河水系,遭受黄河的劫夺,则是从南宋初年黄河干流南徙夺淮后才开始的。

3、黄河“夺淮入海”的过程

《金史·河渠志》云: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决开黄河,“自泗入淮”,自此以后,黄河“数十年间,迁徙无定”,而以东南入泗夺淮为常,成为黄河全面夺淮之先声。

据分析,当时黄河干流自李固渡(今滑县西南)经濮阳、郓城之南,在鱼台入泗水,由泗水经徐州,至今清江夺取淮河下游千流东注黄海。独流入海的淮河水系,从此演变成为黄河下游的支流水系。

《金史·河渠志》又云:

金大定八年(1168年)至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水势趋南”,下游分成三股夺淮。干流自李固渡开始,南移经今东明,定陶、单县之南,砀山、萧县之北,又东至徐州沿今废黄河入淮;建炎二年(1128年)的黄河干流,此时成为北汊流,至徐州入干流;南汊在今延津分出,东南经封丘、睢县、商丘之南,在砀山西北汇入干流。

金代末年,因人为决口,黄河更趋南徙。1232年,黄河全线夺睢合泗入淮;1234年,黄河干流又南下夺取涡水入淮水。

元初的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南徙夺淮的势头发展至极限。

当时,黄河在今原阳县境分为三股:

主流经陈留、通许、杞县、太康等地,仍由涡水入淮水;

北汊大致沿古汴水流路,至徐州江泗入淮;

南汊则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地南下,夺颍水入淮。

颍水流域是黄河冲积扇的西南界,黄河夺颍入淮,是黄河夺淮发展至极限的标志。

自此以后到元末的80余年间,黄河在淮北平原上肆虐泛滋,淮河水系遭受严重干扰与破坏,故《元史·脱脱传》云:“方数千里,民被其害。”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贾鲁治河之后,黄河主流大致沿汴水故道,经徐州由泗水入淮,形成历史上著名的贾鲁河。尽管如此,当时南北汊流决溢并未断绝。

明代时期黄河下游对淮河水系的干扰,不亚于金、元两代。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黑洋山(今原阳西北)决口,东南至开封城北,主流折南流经陈州(今淮阳)循颍水入淮,称为“大黄河”。

原先主流因水势减弱变为支汊流,被称为“小黄河”。这是黄河主流首次夺颍水入淮河。

当时,淮河中下游的主支流河道,几乎全为黄河及其分流所夺。此后直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黄河仍然是在淮北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多股并存,迭为主次,变迁极为紊乱,淮河水系遭受严重破坏。

嘉靖二十五年以后,黄河多股分流入淮的局面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

后经潘季驯治理,黄河基本上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上,直至清威丰四年(1854年)。

4、黄河夺淮对淮河水系的干扰与破坏

地上河

黄河自1546一1854年的300余年间,基本上长期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入黄海,由于泥沙的长期堆积,河床大部分被拾高成为地上河。

从而使原来的淮河下游河段及其支流古汴水,演变成为地上河。废黄河一线成为地上河之后,遂将豫、皖、鲁、苏四省的完整的淮河水系一分为二,把沂、沭、泗流域与淮河流域隔开,使之成为独立水系。

原属淮河支流水系的沂、沭、泗河,因入淮无路,或淤塞、或壅成湖、或乱流东注入海。

泗水徐州以下河段,已全部被黄河泥沙淤废而不复存在;济宁至徐州的泗水河段,元代辟为运河,明至清初则已沦入南四湖底;历史上著名的泗水,最后只剩下今山东泗水县至济宁入南四湖的上游河段,即现代的泗水。

沂、沭河在黄河夺淮以前,尾闾河段入淮通畅,黄河夺淮之后,入淮受阻,水系变化剧烈,灾情十分严重,明清两代曾设法进行整治,但因顾此失彼,流路极端混乱,灾情愈演愈烈。

借长江入海

由于淮河下游入海河段被黄河泥沙淤填抬高,淮河入海通道严重被阻,汛期上游来水与下游宣泄能力相差悬殊,导致洪泽湖水面的扩展与溃决。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黄河大水,淮河入黄口门被堵,洪泽湖水位急剧上升,浸没泗州城和明祖陵。万历二十三年再次侵袭明祖陵,洪泽湖大堤溃决。

当年,大举分黄导准,在洪泽湖大堤修建武家墩、高良海、周家桥三座减水闸,以分泄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运河下泄里下河地区入海;又疏浚接连高邮湖、邵伯湖的茆塘港,引水入邵伯湖;并开金湾河经芒稻河减水入长江,这是黄河夺淮之后,淮水入海受阻而疏通入长江的开始。

但有明一代,淮河自洪泽湖下泄的洪水,主要出路是向东经里下河地区入海,分洪入江仍属次要。

清咸丰元年(1851年),淮河大水决开洪泽湖大堤南端的三河口,并由三河东入高邮湖,经金湾河、芒稻河于三江营注入长江。

从此,淮河主流与黄河汇流入海的河势,一改而为南注长江,借道长江河口段东入东海。

水系紊乱

自黄河夺淮开始(1128年)至黄河北徙(1855年))的700余年间,黄河洪水漫流遍及整个淮北平原,其间汉唐时期上百个大小湖沼,几乎尽被黄河泥沙所淤漫,导致淮河水系调蓄作用丧失,汛期泛溢加剧。

在此700余年间,淮北支流西南至颖水,东北至泗水,中间包括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沙河、濉河和汴河等等,几乎全被黄河的主流和分流所流经和灌注,淮河干流自正阳关以下的中下游河道,也被黄河的主流所夺,从而导致淮河紊乱不堪,河床普遍抬高。

有的支流甚至被淤为平陆和地上河,如古濉水、泗水下游河段和古汴水等等;在主支流交汇处,由于水流不畅,汛期来临,横流漫溢,积涝成灾,并于干流两岸,形成一连申新的湖沼洼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高宗,东北,鸿沟,长河,入海,淮河,水系,何会,黄河,河道,故事传记,泗水,淮河,水系,淮水,黄河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高宗,东北,鸿沟,长河,入海,淮河,水系,何会,黄河,河道,故事传记,泗水,淮河,水系,淮水,黄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高宗,东北,鸿沟,长河,入海,淮河,水系,何会,黄河,河道,故事传记,泗水,淮河,水系,淮水,黄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