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军对高句丽第一次征伐的失败,说明高句丽尚有一定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隋朝也不具备彻底消灭高句丽的客观条件。
然而,隋炀帝并没有吸取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失败的教训,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四年)春正月,隋炀帝不顾群臣谏阻,“诏徵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储军粮”。
二月,隋炀帝召集群臣,复议征伐高句丽之事。隋炀帝对征伐高句丽信心十足,他对身边的侍臣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
左光禄大夫郭荣等极力劝谏,但隋炀帝执意再次攻打高句丽。
1、第二次东征隋军攻势有多淋漓?
三月,隋炀帝命令民部尚书樊子盖等人,辅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然后率军直扑辽东。
四月,隋炀帝率领大军渡过了辽水,派宇文述和大将军杨义臣率部队进攻平壤,派左光禄大夫王仁恭率领军队出扶余道。
王仁恭率部进至新城,高句丽数万大军迎战隋军,王仁恭率一千精兵出击,大败高句丽军队,迫使高句丽军队退入城中固守。
与此同时,隋炀帝命令隋军将领攻打辽东城。
此次出战,隋炀帝命令诸将可以根据战场的形势,灵活安排对高句丽军队作战的有关事宜,使得隋军将领可以放开手脚,不受约束地指挥军队作战。
在攻打辽东城的战斗中,隋军将领齐心协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挥隋军士兵用云梯登城、飞楼撞城、地道掘进等方式,四面俱进,昼夜不息地猛烈进攻。在隋军的进攻面前,高句丽军队也相应地变换战术,拼死守城,双方攻防二十多天,均付出了重大伤亡。
隋炀帝亲临城下观战,隋军中一位名叫沈光的勇士非常勇敢,他和士兵用十五丈长的冲梯竿攻城,他登上冲梯竿顶端,与高句丽士兵在城上接战,连杀十数人。
当沈光被高句丽士兵从冲梯竿上推下时,他顺手抓住冲梯竿上悬下的粗绳索,爬上冲梯竿继续与高句丽军队进行战斗。
隋炀帝见此十分高兴,当即拜沈光为朝散大夫。
由于辽东城久攻不下,隋炀帝派遣将士制作了一百余万条布口袋,里面装满土石,准备堆积成一条宽三十余步、与辽东城城墙一样高的鱼梁大道,让隋军将士登上大道攻击辽东城。
同时制作高于城墙的八轮楼车,夹在鱼梁大道两侧,准备俯射辽东城。隋军一切准备就绪,辽东城危在旦夕,城中的高句丽军队非常恐惧。
2、杨玄感叛乱
在隋军即将对辽东城发动总攻的关键时刻,隋炀帝接到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乱的消息,十分惊慌。
连夜密诏诸将,布置撤退事宜。隋朝兵部尚书斛斯政,与杨玄感一向过往甚密,参与了杨玄感的叛乱密谋,同时,将杨玄感在征伐高句丽军中的兄弟放还,因害怕隋炀帝追究,畏罪逃亡高句丽。
为了迷惑高句丽军队,掩护隋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撤出战场,隋军将军资器械堆积起来,营垒帐篷都不移动,然后悄悄撤离。
隋军撤出战场后,高句丽军队尽管有所察觉,但不敢出城察看,只在城内鼓噪,唯恐中了隋军的计策。第二天正午时分,高句丽兵小心翼翼地走出城池,但仍然担心隋军有诈。
又过了一天,当证实隋军的确已经撤离辽东城下时,高句丽军队才派出数千士兵,沿着隋军撤退的方向进行追击。由于畏惧隋军人多势众,高句丽军队不敢逼的太近,一直与隋军保持着八、九十里的距离,伺机袭击隋军后队。
在隋军渡辽水时,高句丽军队得知隋军大队已经离去,方敢逼近隋军后队,但隋军后队依然有数万之众,“高丽随而抄击,最后赢弱数千人,为所杀略”。
隋炀帝对高句丽的第二次讨伐,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辽东城指日可下的情况下,草草收兵。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的叛乱,是导致隋炀帝二征高句丽半途而废的原因。
杨玄感,隋朝大将杨素的儿子,“骁勇,便骑射,好读书,喜宾客。海内知名之士,多与之游”。
他是一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很早以来,潜心广交海内“豪杰”,与志气雄远的蒲山公李密等交往密切。杨素为官之时,恃功骄居,其家族累世显赫,朝中文武官员多为杨素的门生故吏。
由于隋炀帝性情多疑,对杨素颇有微词,因此,杨玄感“内不自安,乃与诸弟潜谋作乱”。
隋炀帝二征高句丽时,杨玄感任隋朝礼部尚书,被派往黎阳督运给养。到黎阳后,他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谋”,故意滞留粮草,不按时发运,企图使讨伐高句丽的隋军各部缺乏粮草。隋炀帝派人催促,则以江河多盗为名进行搪塞。
同时,暗召参加讨伐高句丽的两个弟弟“虎贲郎将玄纵、鹰扬郎将万石”从军中“亡还”;派家奴伪装使者从东方来,诈称都督水师从海路进攻平壤的来护儿谋反,并以讨伐来护儿的名义在黎阳起兵叛乱。
杨玄感起兵叛乱的消息传到辽东以后,隋炀帝被迫停止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悄悄地将军队撤出战场,回军平叛,使二征高句丽的军事行动半途而废。
杨玄感起兵以后,贵族李密曾向杨玄感建议,趁隋炀帝所率隋军主力征伐高句丽之机,派兵北上,据临榆(今山海关)之险以扼杨广归路,全歼隋军。
但是,李密的正确建议没有被采纳。杨玄感率大军攻打洛阳,以夺取帝位。后在隋军主力的围剿之下失败,杨玄感被杀,叛乱被平定。
杨玄感叛乱是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次大分裂,它的发生,彻底打乱了隋炀帝对高句丽进行第二次征伐的军事部署,进而使高句丽逃过一劫。
3、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连续两次征伐高句丽,都没有取得令之满意的效果,对此,隋炀帝耿耿于怀。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四年)二月,他再次召集群臣,计议征伐高句丽的问题,迫于隋炀帝的淫威,大臣们战战兢兢,一连几天没有人敢反对他的意见。
此时,经过杨玄感的叛乱和农民大起义的打击,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但是,隋炀帝一意孤行,不顾当时的客观情况,在群臣无人敢于进谏的情况下,连下两道诏书,再次诏告全国,兴师讨伐高句丽。
同年三月至七月,隋炀帝车驾依次经过涿郡、临榆、北平,到达辽西怀远镇。
此时,全国农民起义已经成燎原之势,参加征伐高句丽的隋朝军队,大都受到农民起义的牵制而失期。
高句丽的处境则更加困难,由于高句丽地狭民寡,无力支撑长期战争,加上连续遭受隋朝的军事打击,国力衰败,军民疲惫。
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隋炀帝指挥隋军发起了对高句丽的进攻。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隋军主力围攻卑奢城(今辽宁省金县东大和尚山),高句丽军队出兵迎战,被隋军击败,卑奢城被隋军占领。随后,隋军整顿兵马,向平壤进军。
在隋军的打击下,婴阳王十分恐惧,遣使请降,囚送逃亡高句丽的原隋朝兵部侍郎斛斯政。隋炀帝得知婴阳王请降的消息后,非常高兴,派使者召来护儿班师回朝。
来护儿接到隋炀帝的诏令后,对班师心有不甘,召集将士曰:
“三度出兵,未能平贼,此还也,不可复来。今高丽困弊,野无青草。以我众战,不日克之。吾欲进兵,径围平壤,取其伪主,献捷而归”。
长史崔君肃及众将极力劝说,来护儿方奉诏班师。
八月,隋炀帝从怀远镇回师还朝。
十月,回到都城,以高句丽使者及斛斯政告太庙。仍召高句丽婴阳王高元入朝,高元竞不从。
隋炀帝萌生了再次征伐高句丽的念头,“敕将帅严装更图后举”,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再次征伐高句丽的计划没有实施。
十一月,隋炀帝杀斛斯政于金光门外,以谢天下。
4、隋炀帝第三次征伐草草收兵的原因
隋炀帝对高句丽的第三次军事征伐,《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资治通鉴》、《隋书》等历史文献的记载都非常简单。
在文献的记载中,来护儿率领隋军攻克卑奢城,是第三次征伐高句丽过程中唯一的一次战斗。从时间上看,第三次征伐高句丽仅一月左右,便因高句丽“遣使乞降”而迅速结束了。
这种局面的出现,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高句丽国力凋敝,已经无法经受长期战争的打击,为避免遭受灭顶之灾,高句丽主动向隋朝乞降。
从大业十二年(公元612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三年)开始,隋朝连续三次对高句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伐,使高句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我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高句丽是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中的大国,但是,与强大的隋朝相比,高句丽则显得地狭民寡,势单力孤。
尽管高句丽在隋炀帝第一、二次征伐的过程中,侥幸地避免了覆灭的命运,但在隋军的连续打击下,高句丽国力衰微,军民疲惫,已经无法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在隋军第三次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高句丽军队在卑奢城遭受重创,隋军随时准备进军平壤,倾覆高句丽。为避免举国覆灭的厄运,保存国脉,休养生息,向隋朝乞降成为高句丽统治者唯一的选择。
其次,隋炀帝第三次征伐高句丽之时,隋朝已经天下大乱,失去了进行长期战争的客观条件。
隋炀帝对全国的残暴统治,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隋朝末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对隋朝的统治造成了猛烈冲击。
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隋炀帝无休无止地征发兵役、徭役,全国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困苦不堪,加上征伐高句丽的各种需索和官吏的倍加征敛,致使“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河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大水淹没了三十多个郡,劳动人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全国大旱,山东最为严重。
由于山东是士族地主势力根深蒂固的地区,土地兼并较其他地区严重,加上山东、河北是隋朝征伐高句丽的军事供应基地,当地人民负担的兵役、徭役最为沉重。
因此,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首先从山东爆发。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在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前夕,山东邹平人王薄自称“知事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明确反对隋炀帝对高句丽的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避征役者多往归之”,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随后,平原(今山东德县)土豪刘霸道据豆子坑(今山东惠民境内)起义,众达十万人;漳南(今山东恩县西北)人孙安达据高鸡泊起义。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也纷纷发动起义。
在农民大起义的影响下,隋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也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举兵叛乱,震撼了隋朝的封建统治。
到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燃遍了山东、河北、河南及江淮一带,逐步向长江和珠江流域发展。
隋朝的封建统治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农民起义的发生,农民起义军力量的不断壮大,对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形成了有力的牵制,使之不能专心致力于对高句丽的战争,迫使隋炀帝从高句丽撤回军队,镇压农民大起义。
隋朝已经失去了对高句丽进行长期战争和对高句丽进行深度打击的客观条件。
再次,隋朝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高句丽婴阳王的乞降,使隋炀帝部分地达到了征伐高句丽的目的,找到了体面撤军的借口。
在第三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过程中,隋军打垮了高句丽军队在卑奢城下的反抗,攻克了卑奢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当隋军来护儿部整军向平壤进军时,高句丽婴阳王非常恐惧,急忙遣使乞降。
为表示投降的诚意,婴阳王将投奔高句丽的原隋朝兵部侍郎斛斯政囚送军前。
文献记载,当隋炀帝得到婴阳王乞降的消息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立即派使持节召来护儿,命令其停止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
对于隋炀帝来说,也许这种结局的出现,已经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使他数次兴师动众、死伤累累的的军事行动,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向国人交代的结果,隋朝部分地达到了征伐高句丽的目的。
因此,隋炀帝立即命令隋军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