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虞舜后裔唐代名相——姚崇传略

虞舜后裔唐代名相——姚崇传略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仰韶文化的发源地——硖石仰韶村遗址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被誉为"救时宰相",政绩斐然。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新唐书》记载:“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戊斥候、士马储械,无不谙记。崇常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请无广释道,无数移吏。繇是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矣”。

他先后推举张柬之、宋璟等贤臣为相,开一代之风,为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逝世后被追赠为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

姚崇画像

一、幼年丧父,立志高远

姚崇原籍江南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为虞舜后裔。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徐镇附近),以地取姓氏为姚。北魏时期,吴兴虞舜

八十五世孙

姚纲仕魏,姚纲之子姚宣业仕南朝梁,任征东将军,封吴兴郡公。后西魏军灭梁,姚宣业举家北迁陕州硖石(河南三门硖市),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姚宣业之子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之子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子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并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始祖。(链接:

韶溪姚氏探源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代硖石宝轮寺塔

姚懿初娶张氏夫人、李氏夫人,二夫人亡故后续娶刘氏夫人。前后共生十一个儿子,其中刘氏夫人生二子,长子姚元崇(后改名姚崇)。姚崇出生时,姚懿快六十岁了。算是老来得子。姚懿身处乱世,一生坎坷,起伏跌宕。无论是政绩还是声誉,颇受称赞。父亲的言传身教,少年时代的姚崇耳濡目染,使其心中早有一个公正廉洁的良臣形象。14岁时,父亲姚懿病逝于嶲州都督府任上,享年73岁。姚崇幼年丧父,继承父志,苦读诗书,兼习武艺,注重气节,生性洒脱,以打猎自娱,逐渐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有为青年。

陕州硖石——汉代函谷关

二十岁后,姚崇袭父荫步入仕途。当时恰逢唐高宗李治的嫡长子、太子李弘去世,姚崇被任命为李弘的挽郎,这是负责给太子抬棺的一个官职。虽说起步不高,但他立志高远,负重前行。

唐代科举除进士科这些“常举”外,还有“制举”。制举是为能力特别卓越的人才开设的入仕绿色通道。通过后不必经过吏部铨选,可直接授予官职。但制举不像常举那样每隔几年固定举行,一般是朝廷需要聚揽天下英才时才会招考。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唐高宗下令举行制举考试。姚崇参加了“下笔成章”科目考试,

考中后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

武周名相——狄仁杰画像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姚崇靠着政绩累迁至夏官郎中(武则天时代的兵部郎中)的位置。在这二十年里,唐王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唐高宗李治去世,太子李显登基。而后皇太后武则天发动政变,废黜儿子唐中宗李显,改立幼子唐睿宗李旦为傀儡皇帝。公元690年,武则天又抢了唐睿宗的皇位,成为了一代女皇。这期间,姚崇是低级官员,完全避开了这些高层斗争。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刚调到兵部任职不久,他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被提拔为夏官侍郎。

西安钟楼

此时的姚崇不过四十多岁。升官之路之所以如此顺畅,除了自己超逸绝伦的才能和踏实稳健的作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武周时期的名相狄仁杰的青睐。狄仁杰主政期间,除推举姚崇外,还曾举荐了荆州长史张柬之、监察御史桓彦范、泰州刺史敬晖等一大批人才,为唐朝立下了大功。历史上的狄仁杰之所以会有那么大名气,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探案有方,而是因为他举荐的这批人才。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这批人扛起了整个大唐帝国,并且将唐朝推向极盛。

西安大雁塔

二、武周时期,初度为相

当上兵部侍郎之后,姚崇依然不参与党争,这让武则天更加青睐。圣历元年(698年),姚崇被再次提拔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兵部尚书。武则天实行群相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职位,就意味着一个官员可以正式参与朝政决策,也就是所谓的宰相了。这是姚崇第一次担任宰相。武周时期,武则天自思內行不正,恐宗室大臣怨望不服,在都门设置铜匮,无论何人都可将密函投入其中,饬心腹随时取阅呈报。有尚书都事周兴和来俊臣等,各养无赖数百人,专令告密,意中欲构陷一人,辄使数处俱告,辞状相同,立即捕逮,严行拷讯,无不诬服。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曾与侍臣谈论起周兴、来俊臣主持刑狱,朝臣反逆案件颇多一事,怀疑其中是否有冤狱。姚崇进言:"垂拱以来,因谋反罪被处死的人,大多都是由于周兴等罗织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劳造成的。陛下派亲近大臣去查问,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里还敢动摇他们的结论!被问之人如果翻供,又惧怕惨遭毒刑,与其那样不如早死。如今酷吏诛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担保,今后朝廷内外大臣不会再有谋反的人。若是稍有谋反之实,我愿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责"。武则天大悦:"以前的宰相都顺从周兴等人,使酷吏得逞,让朕成为滥用刑罚的君主。听到你说的话,甚合朕意"。于是赏赐姚崇白银千两。

西安古城墙

此后不久,姚崇同时兼任相王府长史。相王就是那位之前被武则天抢了皇位的儿子李旦,李旦退位之后,先是被武则天封为太子。后来武则天又决定改立李显做太子,所以就改封李旦为相王。就在李旦改封为相王后不久,姚崇就被派到了相王府担任长史,这其实是将姚崇推向了权力斗争的漩涡。但是,担任相王府长史期间,姚崇却依然能够在复杂的斗争当中,很好地保护自己。他同时得到武则天与李旦母子的信任。这其中的难度,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在相王府任职数年之后,长安四年(704年),姚崇却忽然以母亲年迈为由,提出辞职。

一代女皇——母仪天下

这次辞职,其实更能展现出姚崇的智慧。因为在这一年,唐朝的政局已经变得十分微妙了。当时武则天宠信男宠张昌安、张易之兄弟,沉迷于床第之欢,开始渐渐减少上朝的次数,最后更是干脆不上朝,让张家兄弟代为传递消息。如此一来,张家兄弟的权势,自然膨胀到一个可怕的地步。朝堂上的各派势力,犬牙交错,明争暗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绝境,直接被杀。而姚崇身处斗争漩涡的核心区域,自然更加危险。武则天不能拒绝姚崇回家服侍老母的孝行,只好免去了他的宰相之职,但依然保留了相王府长史之职。

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不久,武则天又让姚崇兼任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推辞道:"兵部执掌兵权,臣是相王府属官,兼任兵部不利于相王"。武则天深以为然,便改任他为礼部尚书。姚崇眼见自己仍无法彻底脱离漩涡,于是便再次心生一计,稍微得罪了一下张家兄弟。当时武则天男宠张易之欲把长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调到定州,充实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诉。姚崇不顾张易之的屡次说情,断停此事。张家兄弟开始给武则天吹枕头风,随后将姚崇外放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头衔。九月,姚崇举荐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宰相。

唐高宗武则天陵园——乾陵

三、神龙政变,二度为相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带兵入宫,诛杀了张家兄弟,同时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于唐中宗李显,复辟唐朝。在神龙政变当中,姚崇虽然并非发动政变的核心成员,却多次参与了政变的谋划。李显登基之后,姚崇因功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但是,李显时代开始后,姚崇却发现,权力之争似乎依然没有停止。李显的皇后韦氏,以及武家诸王,太子等诸多势力,依然明争暗斗,磨刀霍霍,杀机四伏。

神龙政变首倡者——张柬之画像

姚崇担心自己受到波及,所以再次使用手段,亲至武则天迁居的上阳宫,拜见武氏,呜咽流涕。唐中宗不悦,将他外放为亳州刺史。在这几年当中,先是韦皇后与武家掌权人武三思通奸,联手武家弄权朝廷,打压神龙政变的张柬之、桓彦范等几大功臣。而后,唐中宗太子重俊领兵杀了武三思全家后又被韦皇后所杀。而韦氏彻底独掌大权后,又毒死了唐中宗李显,立李显的小儿子做傀儡皇帝,欲效武则天弄权。然而就在韦氏刚刚成为皇太后不久,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掉了韦氏,拥立李旦为皇帝。

西安上阳宫景区

总之,京城那边几乎乱成了一锅粥。当年参与神龙政变的官员,几乎全部惨死。唯有姚崇,因为外放做官,躲开了所有杀戮,完美地保全了自己。能够在权力斗争的漩涡当中,依然保持清醒,甚至推掉到手的权力。这种智慧,可不是谁都能有的。更重要的是,新上位的唐睿宗李旦,和姚崇关系同样极好!当年李旦做相王的时候,姚崇给他做了好几年的长史,深得李旦信任。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后,马上把姚崇调回京城,担任兵部尚书、又升任中书令。这一年姚崇60岁,这是他第二次担任宰相。

太平公主画像

姚崇与宋璟协力合作,革除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请托,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唐睿宗复位之后,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诸王手握兵权,对皇太子李隆基构成威胁。作为拥立李旦的大功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双方,再次因为权力而开始斗争。见到中枢又不太平了,姚崇再次用了一些手段,让李隆基主动上书,将姚崇外放担任为申州刺史,后历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简肃,吏治清明,得到地方百姓立碑颂扬。

淮南寿县——古城墙

四、走马上任,三度为相

不久,唐睿宗下谕传位给皇太子李隆基。开元元年(713年),太平公主谋反,唐玄宗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独掌大权。从此,唐朝结束了数十年的高层倾轧,彻底恢复稳定。不久,到唐玄宗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检阅军队。当时,姚崇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唐玄宗密召姚崇前来。姚崇深谙治国之道,他向唐玄宗呈上《十事要说》,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唐玄宗画像

姚崇三度拜相后,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提拔一大批贤臣良吏,同时抑制宗室、外戚和功臣们的权势,政治生态迅速恢复,大力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当时,贵戚竞相营建佛寺,滥度僧尼。很多富户强丁也乘机削发为僧,以逃避徭役。姚崇进言道:"佛图澄、鸠摩罗什号称高僧,也不能挽救后赵、后秦的灭亡。齐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却未能免除灾殃。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佛身,无需剃度奸诈之徒,让他们败坏佛法!"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官员筛选淘汰全国僧尼,因弄虚作假被勒令还俗的多达一万二千余人。

西安临潼——华清池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姚崇上奏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应该的。蝗虫怕人,容易驱除。田地都有主人,让他们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会很卖力。夜间焚火,在旁挖坑,边烧边埋,蝗虫才能灭尽。古代有除蝗而没能灭尽的,只是因为没有尽力。"于是派出御史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当时,朝议鼎沸,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唐玄宗犹豫不定。

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画像

姚崇进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变通。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如今飞蝗遍地,反复繁殖,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唐玄宗深以为然。黄门监卢怀慎道:"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姚崇道:"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孙叔敖斩蛇得到福报。如今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您"。卢怀慎无言以对。

华清池春光

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姚崇责备道:"刘聪篡逆之君,德不胜妖,陛下圣明之主,妖不胜德。古时州有良守,蝗虫不敢入境,如果说修德可以免除蝗灾,发生蝗灾就是无德造成的么"?倪若水被戳中要害,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杀蝗虫。 在姚崇的坚持下,虽然连年蝗灾,但没有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的开创者,但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

李林甫

、杨国忠等,重用安禄山等叛将,结果导致

安史之乱

,引起马嵬坡兵谏,无奈勒杀杨贵妃,为唐朝衰败埋下了伏笔。这些当然是后话了。

杨贵妃魂断处——马嵬坡

五、晚年荣宠,身后清明

姚崇三朝为相,无论是政绩还是资历,时人几乎无人能比。然而,这位资历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即便在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时期,他依然"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由于清廉,他买不起京城的房子,全家寓居在京郊罔极寺。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数次主动请辞相位,并推荐宋璟继任宰相。不久,唐玄宗同意姚崇的请辞,改任为开府仪同三司,由宋璟接任宰相之职。如此一来,姚崇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实在是让人佩服。

姚崇晚年画像

在人生的最后两年里,姚崇虽然被罢相,但李隆基对他依然十分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后因疟疾卧床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数十人,前去探病,每遇军国重事,都命黄门监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唐玄宗采纳源乾曜的建议,命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封姚崇为太子少保,但他却因病没有接受。与姚崇同为唐玄宗的宰辅之臣的张说,在当年科举考试中,策论被评为天下第一。两雄共事,难免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张说对他怨恨颇深。不幸的是,姚元崇死在了张说的前面。

创始于唐神龙元年——罔极寺

临死之前,姚元崇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唐玄宗的宰辅之臣——张说画像

开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于长安。李隆基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极尽哀荣。一个历经五朝,亲身经历数十年的权力斗争,并且还能在三朝担任宰相,完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且完美保护自己,最后得以善终的猛人,这才是真实的姚崇。回顾姚崇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姚崇真的可以说是古代政治家的一个极致代表了。他治政能力超强,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又知进退,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的人,往往才能成为最顶尖的政治家,真正名垂千古。

姚崇石雕像

相比之下,那些在历史上动则以死明志,要用性命换取清名的官员,只能说是落了下乘。姚崇的一生,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做人,一定要懂得顺势而为,要知进退,明得失。只进不退,最后多半是过刚易折;只退不进,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成就。菜根谭云:当然,不管时局如何,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趋炎附势,努力工作,这更是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千古流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名相,硖石,姚崇,唐朝,唐代,武则天,狄仁杰,后裔,元崇,姚懿,消息资讯,李旦,姚崇,武则天,李显,唐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相,硖石,姚崇,唐朝,唐代,武则天,狄仁杰,后裔,元崇,姚懿,消息资讯,李旦,姚崇,武则天,李显,唐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相,硖石,姚崇,唐朝,唐代,武则天,狄仁杰,后裔,元崇,姚懿,消息资讯,李旦,姚崇,武则天,李显,唐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