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活了59岁,除了年少时外,只有在成都过上了几年的安定日子。那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中间还因为各种原因,资助一度中断,生活毫无着落。
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动荡,生活如何艰苦,杜甫一颗关心民生疾苦、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没有变。在他心里,一直是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做榜样的。
在杜甫现存的1500来首诗中,就有20多首是缅怀诸葛亮的。可以说,杜甫是有远大抱负的人,原是想做一个政治家,立一番事业的。
因为科举考试不利,特别是安史之乱造成的逃难和混乱,杜甫最终全身心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
杜甫和别的诗人不同,他的诗歌就是日记,没有忌讳,真实地记下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国家时局、民生苦难和流浪中的沿途风光。
他就像今天有些人发微信朋友圈那样,及时地记录着。所以他的诗是记载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的,可以当作史实来读。
现在我们来读读杜甫在代宗时期,即764年写的《登楼》诗。此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他在成都已经住了五个年头,但叛军余力和吐蕃的骚乱一刻也没有停止。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战争频繁,国家面临危机,连皇帝都不停地逃难,老百姓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杜甫登上高楼,眼前看到的是一派萧条冷落,心中不免感慨万分。
登楼本意是要揽胜,但于今却是伤心,而且是伤客心。因此这伤心就更有切肤之痛。可以说杜甫流浪到成都,也是没有办法,算是寄人篱下吧。
虽然是花开时节,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时登楼,可以说正是万方多难。外敌入侵,内乱不断,再加上藩镇割据,宦官当道,唐朝已经是百孔千疮了。
但是这大自然不会去考虑人意,锦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而来,玉垒山的浮云悠悠,好像在述说着历史的变幻。人世短暂,只有它们才是历史的见证者。
世事真是变幻莫测,天高地远,古往今来,此刻都融进了诗人的脑海。从这里仿佛听到了陈子昂的声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但是诗人是清醒的,纵然有如此多的劫难,唐朝的根基还是稳固的,就像那北极星一样始终高悬在天空,无人能够改变。
你们吐蕃那些盗贼只不过是侵犯捣乱而已,不可能会有什么好结果。看终究有一天,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出来匡济天下,唐朝又会恢复昔日的辉煌。
凭楼望远,诗人想到了武侯祠、先主庙,想到了先主庙中供奉着的蜀汉后主刘禅。这样一个宠信宦官导致国家沦亡的昏君,还配享用后人的香火供奉吗?
虽然这些都过去了,但历史是多么惊人地相似。于今的唐朝,从玄宗末期到肃宗,到代宗李豫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宠信宦官,才致使天下大乱。
既然没有像诸葛孔明这样的人才出来挽救危难,老百姓们除了受苦受难,还有什么办法呢?
在这个万方多难的时候,登上高楼,触景生情,没有什么办法,也只能吟诵一下诸葛亮的《梁甫吟》,以表示对他雄才大略的怀念了。
虽然杜甫在尾联借古喻今,感叹朝廷的昏暗和个人的不幸,但是他始终是爱着国家爱着人民的,没有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和恩怨。
杜甫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立志以天下为己任,曾经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读此诗,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杜甫,深深为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对《登楼》诗历来评价都很高。浦起龙称它“声宏势阔,自然杰作”,沈德潜说它“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的这一精神永远没有变,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穷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但仍然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