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肇基了历史上长达
276
年的大明王朝,无疑是封建社会杰出的帝王之一。
“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和“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等影响后世的著名口号,都是他率先提出来的。
毛主席曾评价说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又说“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
但《明史》已经载入史册,无法更改。要知晓的是,它是清朝为了自己的需要历时九十多年修的。究竟是否公允,或许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历史被抹黑,除了接替大明的清王朝政治需要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他在位期间的确得罪人太多。
明朝开国之后,出身贫寒的朱元璋铁腕反腐,励精图治,严厉查办腐化堕落的功臣、宗亲,把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坏事做绝的贪官污吏,成批送上了断头台。
史载,他曾下旨
“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
朱元璋这么做,无论掌权的功臣后代和因为违法犯罪而被剥夺特权的功臣后代,都难免对其之入骨。他也由此被冠以
“心狠毒辣、杀功臣、搞株连,手段残忍”等恶名,把一口口历史黑锅,都扣在了他背上。
还有一种民间说法认为,明朝后期由于数位皇帝腐败无能,导致国家生灵涂炭,民众对于王朝的不满都转嫁到了作为
“太祖”的朱元璋身上,放肆予以丑化。
清代
历
史学家赵翼
竟然污蔑
说:
“
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前古未有。
”
更有
清代政客宣称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封了六公爵五十二侯爵,最后杀了三个公爵
,
五十个侯爵被灭族,
比率高达
百分之九十六。这数字
,
看
着就瘆人
。
但查查史料,所谓被朱元璋灭绝的公爵却都有后代,而且开国六公爵只有李善长冯胜被赐死却没有株连;五十二侯爵里,有两个根本不是朱元璋册封的,死的时间比朱元璋还晚。
而另外五十个侯爵中的淮安侯华云龙、巩昌侯郭兴、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蕲国公康茂才、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张赫、海西侯纳哈出等三十多人,历史记载不是
“卒”就是“战殁”,有的还活到了朱棣的永乐二年。而朱元璋在位时所封公爵中,鄂国公常遇春、乐浪公濮英战死;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都是病逝的。
不妨挑拣几个著名桥段,看看朱元璋背黑锅的真相。
@
赐鹅毒杀徐达。
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口碑和名望俱佳。人们在喜爱他的同时,更惋惜他的
“冤死”。
因为他的死因与皇帝朱元璋拴在了一起,那个所谓
“蒸鹅毒杀徐达”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无数人深信不疑。
公元
1368
年,大将徐达和副手常遇春北伐,率军攻入大都,元朝崩溃。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徐达被册封为右丞相,其女儿还嫁给了皇四子朱棣,徐、朱两人成了儿女亲家。
杜撰的故事说,朱元璋担心打江山
“创业”的功臣染指皇权,因此必须逐个除掉。
而徐达身处要职,威望甚高,明里处死恐怕行不通。于是,朱元璋便想着法儿要暗算。徐达
53
岁时,不幸背上生了毒疮。说是生毒疮需要“忌口”,尤其不能吃蒸鹅和鱼虾等发物,否则病症会加重,危及生命。
朱元璋得知徐达生毒疮,却特地下令赏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
剧照
徐达知道这是皇帝想结果他的性命,但又无可奈何。
“君要臣死,不死不忠”。
如果自己拒绝,那么这一家老小的性命可能都保不住了,绝望中,徐达含着泪吃了这只御赐蒸鹅,没多久,就毒发身亡了。
事实上,《明史》中虽记载徐达的死因为
“死于背疽”,但却没有吃了御赐蒸鹅而死之说。
可见这则故事是属于游离历史的杜撰,纯粹子虚乌有。
明代的史书是由满清文人所著,倘若朱元璋真的赐给徐达蒸鹅,导致他毒发身亡。那么编写《明史》者肯定不能隐晦不录,而且还会添枝加叶渲染。从这一点来分析,这则故事的真实度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背疽在古代致命度很高,很难医治,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死于这种病症,不过,吃了蒸鹅是否会导致毒发身亡,还没有科学定论可见。
历史记载中,当太祖朱元璋听闻大将徐达的死讯后,立即停止临朝听政、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赠三世都为王爵。
朱元璋甚至还亲自为徐达撰写碑文,并钦定他的墓碑要高于自己的,安排他居太庙排第一位,风光大葬。
如果朱元璋真有心毒杀徐达,又怎会如此悲痛,如此给予徐达死后哀荣呢?
@
凤阳花鼓词中的十年九荒与朱元璋有关吗?
“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四方。
”
这首脍炙人口的
凤阳花鼓歌词,
很多人都
熟悉
,
甚至已经成了著名的传统
曲调
。
但仔细品味,这曲调在
悦耳动听的同时,
歌词又让人
略感凄凉。
因为这个民谣
小调
伴随着
的
是凤阳乞丐
。
现代
人们一提到乞丐,
可能首先想到
就是来自
安徽
凤阳
。
这首凤阳花鼓词表达的意思,也十分令人费解:
既然凤阳原本是个好地方,又出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本它应该更好才对,为何变得
“十年倒有九年荒”呢?
是朱元璋当了皇帝,把家乡凤阳坑害了吗?
实际,朱元璋对自己家乡凤阳充满了深厚感情。在他称帝第二年,就宣布在凤阳建设明中都,并开始兴建皇城。
尽管后来由于多种政治原因,朱元璋改变了迁都凤阳的打算,但他的故乡情结并未改。
凤阳古称
“钟离”,春秋时曾有钟离国,后改为濠洲。洪武七年,因濠洲之北有凤凰山,朱元璋改其名为凤阳。
凤阳府刚设立时,下辖
9
州
18
县,后来又改为下辖
4
州
14
县。凤阳府地域广大,辖区面积在当时全国都是屈指可数,可见朱元璋对家乡的眷顾之情。
同时,朱元璋还指令给凤阳免除赋税徭役,从外地大量移民增加当地人口和经济活力。
明朝初年,朱元璋实施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移民措施。其中,从山西、苏、杭等地移民凤阳,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据史料介绍,在洪武年间,从各地向凤阳移民总计
48
万余人,其中,民众
30
余万,士兵
18
余万。因为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振兴家乡的举措,明初的凤阳府,开始呈现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景象。由此可见,“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情的。
但凤阳历史上多乞丐,也是真实的。据说,从江浙等地移民凤阳的富户思乡,每到年节都想回老家看看,但因为皇帝有令,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
在这种情况下,江浙移民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每到冬天农闲的时,就扮成乞讨出走,回江浙的家乡。等到来年开春之后,再成群结队地从老家返回凤阳。
乞丐成群的现象,于是在凤阳沿袭下来。
而凤阳花鼓这句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肯定不是明朝时期敢唱的。真正让这首民谣传播开来,实际上是清朝时期。凤阳还是那个凤阳,只是天灾不断,人们不敢抨击当今皇上,只能把朱元璋拉出来背锅了。
凤阳花鼓词的最早版本,来自于清朝人赵翼写的《陔余丛考》,他在书中写到:
“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谁都知道,凤阳是明朝中都又是朱家皇室祖陵所在,受到当朝历代皇帝的特殊恩惠,因此,整个明代,是不大可能发生
“十年倒有九年荒”惨剧的。
而赵翼生活的清代乾隆中后期,则是清朝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
这时的凤阳地区天灾人祸连绵,由兴盛转衰。或许
“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乾隆中后期的真实写照。
@
火烧庆功楼的真伪。
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说:
朱元璋
坐上皇位
之后,为了表彰
帮助
自己打下江山的
开国
功臣,
不仅大肆封王封侯,
还专门建立了一
座
庆功楼,
决定
在这里宴请群臣,为大明
王朝确立举杯相庆
。
庆功楼
竣工
,朱元璋
便
把那些有功之臣全部邀请去
喝酒,其中
包括德庆候廖永忠、永嘉侯朱亮、江夏候周德兴、定远侯王弼、颍国公傅友德等
。
刘伯温也被邀请在列。
刘伯温
可
是朱元璋
打天下的军师
,
非同小可。
他掐指一算
,
觉得皇帝这次宴请群臣,其中似乎有诈,于是
便
多留了个心眼,故意坐在朱元璋身边。
酒席一开,朱元璋
兴高采烈,
让大家
尽情
吃喝
。
刘伯温
则
偷偷把朱元璋龙袍一直衣角压在自己桌子下。
酒
宴中途
,大家喝得都
差不多了。
这时朱元璋站起来
,
看样子是要去
“方便”。
因为他的衣角被刘伯温的桌子压着,所以朱元璋
一
起身,刘伯温就
知道
了
。
他立
刻
跟
了出来
。朱元璋对他说:
“
爱卿,
你
要去哪里呀?
”
刘伯温
慌忙回答
说:
“
皇上,难道您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
朱元璋
一愣
,
还没回答。
刘伯温继续说: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如果您要我再回去,那我就回去了。
”
朱元璋
陡
然想
起
刘伯温
的
汗马功劳,于是就带着他一同离开了庆功楼
。
两人离开不久,突然背后传来
几声
巨响,整个庆功楼倒塌了,并燃
起
熊熊大火,在里面喝酒的人全
部殒命
。
这
段
朱元璋
“
火烧庆功楼
”
的故事,在正史中并无
只字
记载,完全是民间杜撰的野史
。
后来
,
经过说书人的
艺术
渲染,加上戏曲的润色,被说的
活龙活现
,还被写进《大明英烈》等评书
当
中。
然而这个故事
,
完全是清朝人为了污蔑朱元璋而编出来的。
滥杀功臣
的
黑锅
,朱元璋已经
背了600
多年
,真是有点可叹。
(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