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宗实录》卷三四、卷一四0记载了一件发生在永乐二年秋激烈人心的大事:永乐二年九月,封地在河南开封的周王朱橚进京朝见永乐大帝朱棣,进献了一头名叫“驺虞”的神兽。
神兽现世,百官请贺,大家都认为是皇上至仁,上天垂爱,所以降此神兽以呈祥瑞。
关于这头神兽的突然现世,朱棣多少显得有些诚惶诚恐,他对群臣说:“朕日夜处理政事,生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现在,这驺虞的出现真的是天降祥瑞给朕?”
近臣回答说:“就因为圣上这样用心操劳政事,所以感动了上天啊。”
朱棣说:“驺虞果真是上天降给朕的祥瑞,那么朕更应该谨慎用心。”
当日,朱棣在华盖殿大宴周王及百官。
驺虞的记载最早见于《诗.召南篇》,其中有“吁嗟乎驺虞”之句。毛传的解释是:“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
因为驺虞是义兽、瑞兽、仁兽,不可多见,所以史籍对它的记载很少。
只有《晋书》卷七记有咸和八年驺虞出现于辽东和《新五代史》驺虞出现在四川武定和壁山的记录。
不过,就连编写《新五代史》的欧阳修也无缘得见驺虞真面目,他不得不在该记载的文尾加按语,坦承说:“驺虞,吾不知其为何物也。”
既然世人不识驺虞为何物,那明周王朱橚凭什么断定自己进献给皇帝的就是传说中的神兽驺虞呢?
显而易见,他的根据就是毛传所说“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之语。
朱橚的儿子朱有炖曾经撰文记述驺虞的发现过程:“永乐二年秋,有瑞兽出焉,白质黑文,圆首而修尾,行则二虎随之。其性不食生物,不践生草。望之虽若悍猛,迫之则甚驯扰,即《瑞应图》所称驺虞是也。”
明宣宗宣德四年正月,镇守南京的襄城伯特派使者将两头与明周王朱橚所献相同的驺虞护送到北京。
该驺虞是在安徽滁县石固山被发现的,到了北京后,文武百官和四夷朝贡使者强势围观。
躬逢其盛的大臣金幼孜详细记下了他所看到的驺虞的样貌:“白质玄章,肤体明润,驯扰安适,弗慑弗惊。”
另一位观者夏原吉也记:“盖貌首虎驱,白质黑章,修尾隅目,而其性甚驯,真盛世之瑞物也。”
看了这两位目击者的观后感,聪明如你,应该猜得出这种这种黑白相间、“其性甚驯”的瑞兽是什么了吧?
没错,它就是现在的中华国宝、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
因为驺虞“不食生物”,外表与熊相同,却不吃肉,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所以被视为是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仁兽”。晋代专门绘制有驺虞的旗帜,称作驺虞幡,作为和平友好的象征。即使两军正在交战,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幡,就会视作战斗中止。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现在,大熊猫虽然已濒临灭绝,但它仍然在我国外交中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向各国人士传达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