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改革被否定,还家破人亡,说到底是靠威权推行的改革,损害了整个官僚集团这个利益既得群体的利益。
张居正10年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扭转了明朝内忧外患的局面,尤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个人的下场可不太好。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终年57岁。他死后,那些改革的反对派纷纷跳了出来,他推行的改革就此废止。
他去世的当年,就有人告他欺君揽权等14条罪状,明神宗万历皇帝也给他定性为怙宠行私、辜负皇恩。第二年下诏剥夺他生前的官职,把死后的封赠、谥号也全部收回,一个儿子被贬官为庶民,另一个儿子的进士资格也被取消。接下来告发他生前种种不法行为的弹劾源源不断,之后被抄没家产,儿子被拷打致死,顷刻间家破人亡,跟他关系密切的官员也都被罢免。
明神宗还下诏向天下公布他的罪行,就差把他从棺材里抠出来了,亲戚子弟很多都被发配边疆,直到几十年后,明熹宗天启皇帝的时候,才给他平反。
张居正是个非常强势的人,当然不是这种性格也推行不了改革,跟明朝那些平庸糊涂的皇帝相比,他更像是一个雄才大略有所作为的帝王。当然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德行操守也的确有被人攻击的理由,但用张居正自己的话来评价他的一生就是:“宁有瑕而为玉,毋似玉而为石。”就是说我宁愿做一块有瑕疵的美玉,也不做看起来完美的石头。
不管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有太多分析张居正改革失败和他死后身败名裂的文章了,简单地说就是,得罪了既得利益群体:推行政治改革得罪了官僚集团,推行经济改革得罪了地主权贵。
中国古代官僚集团和庶民之间的利益就像是天平,当官的利益大庶民的利益就小,而决定往天平哪边放砝码的是其中的一方,有权有势的人说了算。总体上来说,制定规则的时候当然更倾向本集团的利益,庶民没有说话的权力。
但这个天平不能过于失衡,所以儒家强调民本、平等,其实也是一种理想主义,是希望社会变成那样的王道乐土。所以要想照顾庶民的利益,就需要放砝码的官僚们有非常高的境界。正因为这样,儒家才强调知识分子、士大夫要想治国、平天下就得先修身、齐家,就是统治阶层普遍要具有非常高的道德修养和境界,否则达不到那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统治阶级在利益上向庶民做些让步,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维护天平的相对平衡。
那在这种社会结构和制度下,改革就会从两个方向入手,一个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然这个也涉及到很多制度问题,另一个就是改变利益的分配模式。但官僚集团是个整体利益集团,本质上不会让步,所以事实上来说,真正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就是不改变利益分配模式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那部分,比如让官员尽到职责,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之类的,所以往往大乱之后才有大治,因为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一个稳定的社会就会积重难返。
如果能处理好利益分配模式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平衡,那王朝就可以持续下去,否则就会带来大的动荡,改朝换代成为必然。古代社会就这样循环往复,因为基本制度就没有改变,社会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革。
事实是统治阶层从来没有过普遍达到儒家所期待的那种道德修养和境界水平,所以个别胸怀天下的改革者,希望往庶民这边多添加些砝码,就是适当改变社会利益分配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下,要推行改革必须依靠强权手段,就是法家那一套,再早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也是这样。
但古代社会是官僚社会,人们敬畏的不是制度,而是威权,推行改革要靠威权支持的严刑峻法。改革者的威权来自于支持他的君主,像秦孝公对商鞅,宋神宗对王安石,早期的明神宗对张居正,可这种制度建设很脆弱,制度对人、对执行制度的人都是约束,但中国人从来没有被制度约束过,最懂得变通。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非要我这么干,可以,但我不能保证干好,这是文化,柏杨先生说这是酱缸文化。所以很悲观,这种改革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就是持续的时间随着推行的人消失,制度也就消失了,所以有“中国历史就是不断重复而没有进步”的说法。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本质上是停滞的,没有发展,阶级固化也是必然的结果,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自我否定,当然否定容易,建设却难得多。
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所谓改革的成功,只是人的成功,不是制度的成功,而且无一例外最多只算是阶段性的成功。
张居正的改革就是典型的这种改革,他靠权谋斗争,取得了内朝和外朝的绝对支持,拥有绝对的权威,所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人能挑战他这种权威,他推行的改革就可以继续,但他死了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他个人死后的悲惨下场,则是得罪了皇帝。
张居正的责任感很强,受隆庆皇帝托孤,对10岁的万历皇帝管教非常严格,内朝的李太后和冯保在教育皇帝这方面也绝对支持他,所以小皇帝对他的敬重是表面的,内心里对他的恐惧是真实的。
张居正和万历的关系像是严厉的老师或家长对贪玩不上进的孩子,而孩子身边的太监和老妈还跟这个家长站在一起,所以可以想象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从10岁到20岁又是整个跨越青春期的阶段,明朝又是君主专制,他逐渐也意识到自己其实才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所以对张居正的情感也从敬重变成讨厌再变成怨恨了。
当然年轻的万历皇帝和张居正之间,还有权力的矛盾,所以张居正死后的悲剧本质上就是“威权震主”。
张居正是一个不纯粹的人,是一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有很重私心的人,但他依然胸怀天下,有勇气去为普通百姓争取利益而不惜跟他自身所在的官僚统治集团对抗,他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都有贡献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