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元宵灯会究竟是何等热闹呢?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我们且通过柳永当时描写元宵灯会盛典的一首词来窥探一二。
一、柳永正月执勤筹备元宵盛典
柳永少年成名,入仕却很晚。年轻时因放荡不羁,一直不受宋真宗待见,接连五次参加科举均落榜。等得宋仁宗上位,他终于进入了官场,并凭借一手好词赢得了皇上的青睐,在一段时期内官运亨通。
庆历元年,柳永自余杭等地任职一圈,被宋仁宗调回了汴京城作太常博士。北宋的太常寺掌管宫廷的礼仪、习乐、祭祀等活动,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庆历二年元旦朝会刚结束,柳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紧接着就要筹备元宵的观灯仪式了。
北宋元宵观灯仪式十分繁复,大内将在正对着宣德楼的广场上搭建一个“山棚”。山棚上挂满了彩带和彩绘,描绘的都是各路神仙故事,或者是街市上卖药算卦的人。
山棚有左中右三个门,分别用彩带装饰,挂着金书的大牌,中间的门叫“都门”,左右两个门分别为左右禁卫门,门上方有一块大牌匾写着“宣和与民同乐”几个大字。
山棚上挂满各色饰品,形如一座彩山,山顶有两口木柜,装着用彩色丝线绣织出的分别骑着狮子和白象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画像用轱辘绞卷起来,时辰一到便缓缓放下,犹如瀑布一般。
在山棚的左右两扇门上,将草把扎成游龙的形状,草把用青色的布覆盖着,并密密麻麻地插上数万盏灯烛,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闪着金光蜿蜒飞翔的青龙。
从山棚到宣德门的街道上,用插满棘刺的“棘盆”围绕着,每个棘盆里面插着两根数十丈的长杆,杆子上挂满彩带,又挂上用纸糊的各色戏剧人物,这些纸人随风舞动,就像飞仙一般。
宣德楼里面有乐棚,宫廷乐师戏子在棚内表演。楼上正中有一个黄色的彩棚,并用黄绿帘幕遮罩,这就是皇帝的御座,帘子的外边有一顶黄盖伞,两座朵楼上各有一枚直径丈余的灯球,里面燃烧着椽烛。
宣德楼的下方,用枋木搭建成一座露台,栏杆上挂着彩带,两边各站着一排禁卫军。教坊的乐师戏子在露台上表演着各类杂剧,供百姓观看。
二、宋仁宗为柳永新词点赞
事实上,宋朝官府和百姓对灯会十分重视,在秋季的“赏菊灯会”之后,为春节和元宵做准备的各类“试灯会”陆续开放,直到元宵节才算是正式高潮。同时,北宋朝廷还要体现“与民同乐”的亲和形象,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元宵灯会,其手笔不可谓不大。
柳永作为筹备部门的管事,面对如此隆重盛大的活动,其辛苦自不必说,压力也可想而知。但柳永在仕途上历经挫败,现在终于被宋仁宗所重视,他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心情自然就高兴。
元宵这天,宋仁宗亲临灯会现场,柳永作为元宵庆典的主事官,在现场近身侍奉皇帝是理所当然的。看到自己辛苦筹备的观灯仪式现场,又面见自己爱戴的君王,柳永心潮澎湃,于是偷空写下一首《倾杯乐》来纪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茜。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 对咫尺鳌山开雉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这首词十分的开阔大气,上阕用长焦镜头的视角,将汴京城里热闹非凡的元宵灯会景象尽收眼底,下阕将焦点集中在皇帝身边,把宋仁宗的威仪一展无遗。
自古描写元宵灯会的诗词数不胜数,其中大多都是从局部着笔,写的是小情小景。柳永这首词却是全景透视,而且用词极为华丽,铺排极为整饬,这是其他上元词难以比拟的。
柳永在这首词中表现出对宋仁宗的敬仰和崇拜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其才华获得肯定,柳永对宋仁宗的慧眼识珠心怀感激的。在他眼里,宋仁宗不仅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更是救他脱离苦海的菩萨。因此,他才会由衷地希望“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柳永这首词不过是随手所作,并不期望能让皇帝看见。恰巧的是,皇帝身边的侍卫看见柳永在写词,他知道宋仁宗向来喜欢柳永的词曲,便请求柳永把词赠给自己。柳永没多想,顺手就将手稿递给了侍卫。
元宵后的一天,侍卫见宋仁宗批阅奏章有些疲乏,靠在御座上闭目养神。深知宋仁宗脾性的侍卫,立即找来几位宫女乐师,演唱起柳永的这首《倾杯乐》来。
宋仁宗听了,倦意全消,扭头跟侍卫说:“这肯定是柳永的新作了。果然是好词!”侍卫称是。自此,柳永的这首被皇帝称赞过的好词《倾杯乐》瞬间流传到了民间,被人广为歌颂。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