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太宗赵光义:驴车皇帝,阵图皇帝,鸵鸟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驴车皇帝,阵图皇帝,鸵鸟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如果生在明清时代,一定喜欢看《封神演义》。

在《封神演义》中,徒弟下山前,师傅就神秘兮兮摸出一物:徒儿,如有不利,则以此法宝破敌。

宋太宗也是如此。将领出征前,他会郑重其事赐下阵图:按照这个打,准没错,不按图打,斩你狗头。

赐下阵图,除了表现出对武将的猜忌,还体现了赵光义的迷之自信:他将自己的阵图,当做克敌取胜的法宝。

然而,赵光义的军事眼光和能力,似乎并不与他的自信匹配。

赵光义

不靠谱的驴车皇帝

赵光义的兄长赵匡胤是马上皇帝,征战经验丰富,赵光义则缺乏这方面经验。然而,他又特别喜欢对这些事情指手画脚,显得特别不靠谱。

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赵光义的不靠谱。

其一是战略上。北宋创建之初,赵匡胤想定都关中,关中不像汴梁这样无险可守,可以裁去大量冗兵,赵光义却理直气壮地说了一句:

在德不在险。

这是战国名将吴起怼魏武侯的话,这句话固然政治正确,地理决定论是不对的,但是并不代表在定都这件事上,就不进行地理上的考虑。

赵匡胤不再坚持,后来对左右说了一句话:

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

这句话还真应验了,百年的时间点,差不多就是靖康之变的时候。

其实,北宋没有定都关中,还有很多别的因素,比如运输。但是,赵光义这个理由,确实有点把儒家的书读伤的感觉。

赵光义的不靠谱,还体现在一件事上,就是第一次北伐。

他的第一次北伐,目标是北汉。他御驾亲征,历经数月,率领数十万大军灭了北汉,并喜提杨业杨无敌一枚。

如果这个时候班师回朝,赵光义也算是树立了威望,巩固了位置,完成了小目标(虽然北汉被打下,有摘赵匡胤桃子的嫌疑)。可惜他头脑一热,决定顺道伐辽(北汉与辽接壤)。

赵匡胤

这一伐,就伐出问题了。

宋军师老兵疲,又伤磕坚城,没想去打援,辽人先固守,等援兵一来,攻守就异势了。

在高粱河一战,宋军被打散,赵光义也身中两箭。

因为中箭的位置太不讨巧,赵光义没法骑马,坐驴车一路仓皇南逃。如果逃得慢一点,也许赵光义就是第一个“北狩”的宋朝皇帝了。

几年后,赵光义再次出兵,进行第二次北伐。这次北伐,赵光义还是一如既然地不靠谱。

赵光义

迷之自信的阵图皇帝

第二次北伐,三路大军齐出(分兵好不好我们不讨论),赵光义有心理阴影,不敢去了。

但是,他仍然像封神榜里的师父一样,赐下“法宝”——阵图,让大将按图索骥。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即使以阵法著称的戚继光,其“鸳鸯阵”也有很多变阵,编的也知道“令旗一展,一字长蛇阵变二龙出水阵”,可见一成不变的阵法满足不了战场需求是个常识。

戚继光

赵光义,似乎没有这个常识。

更悲催的是,那个时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请示变更也来不及。这往往使得将领进入两难:抗命不遵,赢了也会受罚;听话按阵图来,则有很大可能失败。

不知道北宋大将败北的时候,心里有没有说几句糊涂玩意儿。

赵匡胤

有阵图还不够,宋太宗玩得上瘾,不断根据消息,下发命令,进行微操,大概他是仰慕先贤,企图效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风范。

东路曹彬缺粮到雄州就粮,宋太宗听到消息后不乐意了,下令让他往其他两路大军集结。结果曹彬进入了辽军的包围圈,大军惨败,伤者数万。

曹彬号称宋代第一良将,其孙女就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皇后。他本可有所作为,奈何有一个默默为敌方送上神助攻的皇帝队友。

曹皇后

赵光义成功帮敌人瓦解已方一路大军,其余两路大军闻讯后,也随之后撤。

在后撤过程中,杨业被俘,绝食三天而伤。后人根据这段故事,杜撰成了杨令公撞伤于李陵碑的故事。

不管根据史实还是,杨业的行为都让人心潮澎湃。“千古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也是北宋那段窝囊历史中,难得的一点英雄气了。

杨业

乱指挥的苦果

仗打成这样,这次北伐差不多也可以宣告失败了。然而,辽人却不肯罢休了。

他们报复性地继续南攻,差点打到黄河以北。最后,因萧太后不同意继续前进,北宋逃过一劫。

北宋的之前和之后,无论秦汉还是明清,其防线至少北推到燕云十六州北面的长城。

可以说,燕云十六州没法收回,北宋面临的最直接的苦果就是:除了一条黄河,北宋的北部无险可守。辽人随时可以弯弓而南下,渡过黄河(渡口还是有的),直扑汴京。

九曲黄河万里沙

地缘上的劣势只是直接苦果,北宋的人口、粮食、战马等方面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燕云十六州是很好的征兵地、产粮地、养马地。另外两项按下不表,只说养马地。北宋缺马,众所周知,其“攻不足,守有余”的尴尬局面,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再加上赵光义在这次战争中,将北宋建立初期的精兵损失得差不多了,因此,第二次北伐失败,基本代表燕云十六州的收回成了泡影。

直到一百多年后,他的后代宋徽宗赵佶,才从金人手里“买”回了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当然还没焐热,北宋就灭亡了。之后,赵构渡过长江,苟安于临安。直到200多年后,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才收回了这燕云十六州,这又是后话了。

常遇春

鸵鸟皇帝

自信心被击溃的赵光义,开始将注意力放到文治。

他对大臣说:

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这话有道理,但是放在赵光义身上,就有点阿Q了。赵光义武运不昌之下,当起了鸵鸟皇帝,一心扑在文治上。他的文治,也颇有可观之处。只可惜武功方面,差他哥哥赵匡胤太多,给后代留下了太多隐患。

赵光义曾经振振有词,用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为之”给自己找借口,可是他却忘了孙子的话:

兵者,国之大事,伤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在二次北伐时候,赵光义学一学他的哥哥赵匡胤的“专而不疑”,不要那么轻率的指挥,则胜负,还未可知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北伐,赵匡胤,北汉,皇帝,赵光义,宋太宗,阵图,黄河,杨业,大军,见闻记录,赵匡胤,赵光义,宋太宗,阵图,杨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北伐,赵匡胤,北汉,皇帝,赵光义,宋太宗,阵图,黄河,杨业,大军,见闻记录,赵匡胤,赵光义,宋太宗,阵图,杨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北伐,赵匡胤,北汉,皇帝,赵光义,宋太宗,阵图,黄河,杨业,大军,见闻记录,赵匡胤,赵光义,宋太宗,阵图,杨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