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问题被公认为明朝的一个包袱,不少人甚至认为到了明末,宗室人丁膨胀到百万之巨,是拖死明朝的直接祸首。但是从整个明朝藩国的数量变化来看,似乎又不是这个样子。
明初洪武朝一共册封24个藩国,其后两百多年里累计实封61个藩国。但到明亡(崇祯十七年)时存世藩国数也只增长了5个,其它的藩国都到哪里去了呢?
其中有20个藩国因亲王绝嗣而除国,5个因亲王升级为皇帝而除国 --明成祖朱棣(燕藩)、明宪宗朱见深(沂藩)、明世宗朱厚熜(兴藩)、明穆宗朱载坖(裕藩)、明思宗朱由检(信藩)。剩下的七个均因罪而夺爵并除国,那么这些宗藩具体都干了些什么呢?
首先来看齐藩。
齐藩始封王为朱元璋第七子朱榑,他也是齐藩的最后一任藩王。朱榑和他的不少兄弟一样,性格上存在致命缺陷“凶暴”。虽然朱元璋因爱护子女并未苛责他在藩国的不法事,但是立志削藩的建文帝就不会放他的这些辫子了,建文元年朱允炆将其捉拿圈禁、废为庶人。
建文四年,靖难成功的朱棣释放了朱榑并恢复他的爵位。返回藩国的朱榑却不思悔过,继续残虐藩国军民、侵占民财民地不说,还变本加厉开始染指朝廷的地方权力。他派遣自己的王府护卫接管青州防务,隔绝藩地内外消息,拘扣并私刑敢向朝廷告发他的官员等等。
永乐四年朱榑入京朝觐天子,面对朝堂群臣的弹劾,朱榑不仅不谢罪认错,反而当着成祖的面斥责群臣 -- “奸臣又欲喋喋效建文时杀我耶?会当尽斩此辈!”
其后成祖令他在京师闭门悔过,朱榑似乎是唯恐四哥心软放了他,天天公开地抱怨朝廷和皇帝。求锤得锤,当年八月朱榑二次被废并除国。
第二个因罪除国的是谷藩。
谷藩始封王为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洪武二十八年就藩宣府。靖难爆发时,朱橞并不看好朱棣,站队朱允炆一边。但因不敢参与战争,他直接放弃藩国跑回了南京。然而事与愿违,四年后朱棣率军打到了南京城下。
危急时刻朱橞“当机立断”打开城门投降了四哥,成功搭上了靖难功臣的末班车。成祖登基后不但加朱橞亲王俸禄两千石,还将他从苦寒的宣府改封到富庶的长沙。
迁藩长沙后朱橞逐渐放飞自我,开始凌虐、盘剥藩地军民。由于成祖的放纵,他的胆也变得越来越大。侵占朝廷税赋,磔杀朝廷派来的长史。原本不敢打仗的朱橞,也逐渐热衷于舞刀弄枪,“藏匿亡叛,造作舟舰、弓弩、器械,教习兵法战斗之事”。
不但妄称自己合谶语,还想拉拢蜀藩一起谋事。造反出身的成祖自然无法再容忍他了,永乐十五年二月捉拿朱橞父子并夺爵除国。
第三个是汉藩。
汉藩首封王为明成祖嫡次子朱高煦,和两位前辈一样他也是自己宗藩的最后一任藩王。朱高煦在靖难中表现得非常勇武,很受成祖的青睐“成祖以为类己”,但这最终也害了朱高煦。
因为“类成祖”朱高煦自然想顶替自己的哥哥当皇帝,也因为“类成祖”所以他的侄子明宣宗总觉得这个叔叔想谋逆。于是两者“一拍即合”,有了宣德元年那场非常荒诞的谋反。
最终朱高煦不但除爵灭国,自己全家也被侄子斩草除根。相对于他的前辈和后辈,说实话朱高煦很冤、也很惨。(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