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代藩王从旁支进封还能祭祀亲爹吗?并不能,要另找他人奉祀

明代藩王从旁支进封还能祭祀亲爹吗?并不能,要另找他人奉祀

大明天顺八年(1464)三月二十七,新皇宪宗朱见深下诏,命楚藩东安恭定王朱季塛(lì)的庶长子朱均鈋(é),入继楚康王朱季埱(chù),进封楚王,“继楚康王,袭其爵”,这是明代宗藩首例以侄继伯、小宗入继大宗的例子。

关于明代皇室能否过继的问题,简直就是口水话题了,以前没少人给猴格留言,言之凿凿地说——明代皇室是不许过继的!

自从猴格专门写文辟谣明代允许过继后,也或许他们自己也查了资料,才又改口说——明代虽然允许过继、但禁止袭爵继统,因为明代是继统不继嗣,和前代是不同的云云。

就无语!“继统不继嗣”明明是嘉靖朝张璁的发明,又被明世宗定为礼制推广到明代后期,但到了现代有些人眼中,“继统不继嗣”却俨然成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了,真的是啥啥都敢往老朱头上扣!

要真是老朱的祖训,明世宗进京就该高举这个祖训去怼杨廷和了,何必“委委屈屈”的叫孝宗二三年“皇考”呢?

话说回来了,明代皇室中那些小宗进封、旁支承爵的亲郡王们,到底算不算过继到大宗的嗣子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去看看那些新进亲郡王们的亲爹、亲祖父,是如何被奉祀的,是袭爵的亲郡王们本人继续奉祀亲爹、亲祖父?还是另外找人奉祀呢?

首先,来看看大明首例宗藩入继的例子——楚藩靖王朱均鈋以侄继伯。

天顺六年(1462)六月初十,楚康王朱季埱薨;同年九月二十六,康王母弟、也是唯一健在的弟弟东安王朱季塛薨;随后,楚康王八个月的小庶子也夭折,楚藩绝嗣。

明英宗朱祁镇还没有处理楚藩的事务,在天顺七年(1463)十二月初九,就收到楚藩岳阳府的奏报,岳阳恭僖王朱季境的亲侄子辅国将军朱均锽,乞求以侄继伯,嗣封岳阳王,奉大伯之祀。

这个奏报被英宗果断驳回,理由就是:大明朝没有以侄继伯的先例,也没有辅国将军进封郡王的例子。

的确,

明仁宗朱高炽推恩宗藩,允许兄终弟及;明英宗继续推恩,允许上推一辈继续兄(以)终(叔)弟(继)及(侄),就是没有以侄继伯的,因此,倒霉的岳阳郡爵就此国除。

随即,天顺八年(1464)正月十七,明英宗殂,太子明宪宗朱见深于正月二十二即位,就在三月二十七,允许楚藩的东安王庶长子朱均鈋,入继大宗楚康王为嗣,袭封楚王。

很显然,宪宗是让小宗朱均鈋过继给楚康王,以过继子的身份袭爵的。

就在朱均鈋还没接受朝廷的正式册封时,成化元年(1465)二月十八,晋藩的广昌安僖王朱美坚的生母刘氏上奏,请求朝廷允许朱美坚的过继子朱钟袭封广昌王。

看到广昌府的乞封,让明宪宗意识到,无子过继、嗣子袭爵的风气不能开,一旦放开,恐怕永远没有可除的郡国了。

于是,宪宗不顾楚藩的事例打脸,宣布过继子封王无例,所以,朱钟只能以本职镇国将军,奉嗣父广昌王朱美坚之祀。

然后又在同年四月十八,宪宗遣使册封朱均鈋为楚王,以侄继伯,入继楚康王;同时册封朱均鈋的弟弟朱均钸(bū),袭封东安王,奉祀其父东安恭定王。

通过朱均钸奉祀其父朱季塛的事实可知,朱均鈋和他亲爹的关系已然断裂,他成了伯父楚康王的“为父后者”,而他的二弟则成为亲爹东安恭定王的新“为父后者”了,所以,朱均鈋当然是过继子。

正因为是首例小宗入继大宗,没有可参考的成例,东安郡爵并没有被除国,而是被允许继续延续,成为明代宗藩首例不除封的小宗过继的原属郡爵。

此前,钱越说史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说——东安郡国成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个子嗣入继大宗后、没有被依例除封的郡国、朱季塛家族的一门两王在明朝属于绝无仅有的特例。

这话明显是有误的,因为东安郡国并不是唯一,自然不是绝无仅有;他没有除国也并不是没有依例,而是没有例子可依,他是首例嘛!

再说岳阳府的朱均锽,他看到再从弟朱均鈋的进封,就激动了,又上书宪宗,请求皇帝允许他像朱均鈋一样,以侄继伯承继岳阳王。

宪宗被闹得头秃,说不允许以侄继伯吧!入继二伯的朱均鈋才新鲜出炉,要同意朱均锽的乞求让他承继伯父吧!恐怕晋藩的广昌府也会重来纠缠······

头大的宪宗只好木着脸说,本朝从来没有以辅国将军进封王爵的先例,所以,朱均锽你老实待着吧!

正是因为宪宗的态度坚决,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初二,沈藩黎城庄惠王朱幼薨逝,他的嗣子朱诠鏴(lù),就老老实实的以本职镇国将军奉祀嗣父,没有闹着袭爵。

后来朱诠鏴的本生哥哥们都早亡无子,本生父清源庄简王朱幼㘧绝嗣,又申请朱诠鏴归宗袭封清源王,朱诠鏴才另外让自己的第三子朱勋洺过继到黎城府为嗣孙,奉祀黎城庄惠王。

但有楚靖王朱均鈋的例子存在,总有人不死心地试探朝廷,期望能和楚靖王一样的待遇。

成化十五年(1479)闰十月初五,辽藩衡山恭惠王——辽简王朱植第十九子——朱贵煘(chán)的王妃陈氏,请求以十一哥衡阳庄和王朱贵㷂(shù)的次子镇国将军朱豪邽(guī)为嗣子,并袭封衡山王。

宪宗委婉地拒绝:

祖宗旧制,从来没有以从子(即亲侄子)袭封王爵的,朕怎么能破例呢?

可能他也觉得自己的话太打脸,态度很是谦和地劝陈王妃:豪邽是衡山王的亲侄,同气至亲,只以本职镇国将军承继衡山王宗祀,管理衡山府事,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朕同意你的请求,就是衡阳王的儿子有两个王了,这明显有违祖训啊!朕不能为!

看宪宗这说的是人话吗?辽藩的朱豪邽是从子不能袭爵,那楚藩的朱均鈋不也是从子?怎么就能袭爵呢?辽藩衡阳王的儿子要有两个王是违背祖训,那楚藩东安王的儿子有两个王,就不违背祖训吗?

这也就是欺负陈妃不能直接去和皇帝开撕罢了,毕竟,皇权大过天的年代,横竖都由皇帝说了算。但有的人就是不信邪,不撞南墙不回头。

成化十七年(1481)六月初八,晋王朱钟铉代为广昌府上奏,说广昌安僖王朱美坚的长孙朱奇澢(dāng)——就是前面那位申请袭爵的广昌嗣子朱钟的儿子——年已长成,且朱美坚的仪仗、印册都在,乞袭广昌王。

参考此前宪宗的态度,礼部认为,应该封朱奇澢为辅国将军,管理广昌府事。宪宗还专门传谕给晋王:不要再折腾了,顺便把广昌王印送进京来,免得你们看见王印就心痒。

通过晋藩广昌府和辽藩衡山府两宗事,过继子不允许袭爵的不成文规定,在自打自脸的宪宗朝被确立,且没有被后世皇帝推翻。

接下来,看看史料记载含糊不清的荆藩——不知道算不算以孙继祖的荆和王朱祐橺(xiàn)。

弘治五年(1492)十二月二十一,荆王朱见潚(sù)——明仁宗第六子荆宪王朱瞻堈(gāng)的嫡长孙——有罪削爵废为庶人,次年(1493)九月十三赐自尽,诸子削爵降为庶人,荆藩无主。

同日,明孝宗命废王朱见潚的母弟、都梁悼惠王朱见溥的嫡长子都梁王朱祐橺,进封为荆王,以奉国祀。

话说朱见潚挺不是东西的,只因为亲娘荆靖王妃魏氏偏心二儿子都梁王朱见溥,上位后的朱见潚,囚禁亲娘,残杀母弟,比肩弟媳,棰死婶母,拘杀堂弟,堪称人渣中的战斗机。

朱见溥是成化十三年(1477)八月二十一被大哥残忍杀害,他的长子朱祐橺是在成化十九年(1483)九月十八,被册封都梁王,至弘治六年九月十三进封荆王,弘治七年(1494)十月十三,正式册封。

朱见潚因罪被废,他大宗的身份就已经失去,新荆王朱祐橺也算是以孙继祖,他进封荆王,其实是可以为父亲朱见溥请封入庙的,既不妨碍荆藩的王统,也不扰乱庙统。

但不知道为什么,史书中没有朱祐橺为父亲请封的记载,甚至没有为两个弟弟请封,他的两个弟弟朱祐栭(ér)和朱祐枥(lì),自始至终都是镇国将军的身份。好像是朱祐橺坐视都梁郡爵废除似的。

不过,按《明武宗实录》记载,朱祐橺在进封荆王后,他的儿子朱厚烇(quǎn),就被允许袭封都梁王,但没有详细的册封时间。

其他史料诸如《弇山堂别集》、《名山藏》、《国朝献徵录》等等,都没有记载朱厚烇袭封都梁王的事。

按实录记载,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初二,荆和王朱祐橺薨,正德二年(1507)其子都梁王朱厚烇进封荆王。

朱厚烇进封后,就在正德五年(1510)六月二十,又申请让庶弟朱厚焜(kūn)袭都梁王之封。

朝廷参考庆庄王朱邃(suì)塀(píng)和周简王朱有爝(jué)进封后推恩众子的例子,允许朱厚焜袭都梁王。

但是,实录上也没有朱厚焜封都梁王的具体日期,反而在正德九年(1514)五月二十五,朱厚焜被册封为富顺王,可见,都梁郡爵最终还是废了。

由于荆王朱见潚被废,荆和王朱祐橺是以“荆靖王次嫡孙”的身份进封,所以,他应该仍然是都梁悼惠王朱见溥的嫡长子,就是不知道没有获得追封的朱见溥身后祀事由谁来奉祀,应该不会是朱祐橺,毕竟亲王祭祀郡王于礼不和。

猴格曾私下揣测,朱祐橺没有为亲爹请封,或许是因为亲娘何王妃没法安置的问题。毕竟,悲催的何氏被人渣大伯哥酿酿酱酱的,又被男德班主明孝宗赐死,如果朱祐橺为亲爹请封,已经失贞的亲娘要不要也一起进封?男德班主铁定是不会同意的,因此只能含糊不提,摊手。

再接下来,看看比楚藩、荆藩还复杂的淮藩——淮安王朱见濂的宗庙称号之争。

淮康王朱祁铨(quán)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孙子,淮靖王朱瞻墺(ào)的儿子,他的嫡长子朱见濂,于成化十六年(1480)四月初二被册封为淮世子;他的嫡次子朱见淀(diàn)则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八月二十八被册封为清江王。

弘治六年(1493)五月初六,淮世子朱见濂卒,被追谥“安懿”,没有留下一男半女。

按照惯例,淮康王是可以向朝廷申请,立老二清江王朱见淀为淮世子的,但不知为什么,他一直到弘治十五年(1502)八月初八薨逝,长达十年里,都没有为老二请封。

淮康王薨逝后,明孝宗下诏命他的次子清江王朱见淀暂摄府事,但随即,就在当年的九月二十八,朱见淀也薨了,年仅26岁。

办完丈夫和二儿子的丧礼,淮康王妃崔氏在当年十二月初六,向朝廷申请以清江王朱见淀的长子朱祐棨(qǐ)暂掌淮藩府事,得到孝宗的允许。

弘治十七年(1504)十二月十九,朱祐棨以淮康王嫡长孙的身份被册封为淮王;他的祖母崔氏遂在次年(1505)正月二十七薨。

朱祐棨袭爵后,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大伯安懿世子朱见濂如何祭祀的问题,他向朝廷申请让大伯入庙奉祀,礼部认为世子生前没有袭爵,不能入庙,应该建立别室祭祀。

新帝武宗对礼部的说法不满意,让他们复议,说孝宗在位时,曾经追封周王之父周世子为王,如今安懿世子绝嗣,他侄子承袭他的爵位,应该参考周王故事,把安懿世子追封入庙。

于是,在弘治十八年(1505)十二月初六,追封淮安懿世子朱见濂为淮安王,奉入淮藩宗庙;正德三年(1508)二月初九,册封安懿世子妃王氏为淮安王妃。

通过武宗的态度,显然是把淮王朱祐棨当成朱见濂的过继子看待了,不然不会参考周藩的例子追封朱见濂为王。

但朱祐棨并不认为自己变成大伯的儿子,而是在祭祀时称安王为“王伯”,称亲爹清江王为“王考”;安王妃王氏仍然居住在原来的世子府宫,清江王妃赵氏则以淮藩国母自居,入居永寿宫。

淮藩的辅导官觉得淮王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就劝谏朱祐棨,朱祐棨就向朝廷解释说,他是生在大伯死后,并没有被伯父生前立嗣,所以,他还是他爹清江王的儿子。

淮藩的大礼仪事件,就在正德八年(1513)十月拉开序幕。

事下礼部,经过江西官员及淮藩辅导官的反复核查,淮王祭祀的祭词称呼安王为“伯父”,称呼清江王为“王考”,的确是不对的,因为于义未协。

按照礼法,诸侯之子为天子后,就要认天子为“考”,不能再称诸侯亲爹为“考”;别子之子为诸侯后,就要认诸侯为“考”,不能再称别子亲爹为“考”。

没有过继他人的儿子是天子,但父亲不是天子,必须追尊父亲为天子且昭告天下,天子儿子才能称其父为天子并称“考”;没有过继他人的儿子是诸侯,但父亲不是诸侯,必须追封父亲为诸侯且被天子批准,诸侯儿子才能称其父为诸侯并称“考”。

淮王既然说自己没有过继给大伯,就不是“为人后”,如果把他亲爹清江王追封淮王入庙,和安王一起为淮庙三世之穆,也不是不可行。

但淮王并没有为生父清江王向天子请封,反而以亲王之爵,去祭拜郡王之庙,且祝词称为“王考”,这就是儿子是诸侯但父亲不是诸侯、又没有请允于天子、就自己称其父为诸侯了,明显是违礼的。

而淮王的生母清江王妃赵氏,也没有得到进封,就号称淮王国母入居永寿宫,也是没有礼法依据的。

按照有些人的看法,可能觉得只要朱祐棨为亲爹清江王请封入庙,就把问题解决了,这种想法实在有待商榷。

岂不知追封事小,入庙事大,明世宗为何被后世诟病呢?不是他强行追尊亲爹为帝,而是他强行让他爹称宗入庙,混乱大明的帝统和庙统。

如果追封清江王为淮王并让他入庙,那显然也混淆了淮藩的庙统,就会出现两穆同位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礼无二嫡,同样也没有二昭二穆啊!所以,旁支入继大宗,本生没有那么好追封的。参见楚藩靖王的例子,就是以靖王弟弟奉祀本生亲父。

因此,礼部尚书刘春认为:

淮安王虽然没有封王就死了,但如今已经被追封为王,朱祐棨虽然生于大伯死后,如今既入继亲王,就是为安王之后,这是经过朝廷钦定的,怎么能再追封本生之父让他入庙呢?一代有两个穆位,是非礼的,如果追封本生,将置安王于何地?难道为了顾及私亲,就不顾继嗣之重么?应该以所后为重才对。

武宗认为刘春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命清江王朱见淀的次子朱祐揆(kuí),奉清江王祀事,淮王朱祐棨则专一侍奉安王祀事;淮安王妃王氏迁入永寿宫,清江王妃赵氏退居清江府。

淮王朱祐棨觉得自己既然被换爹了,那也应该像楚藩那样,让弟弟袭封父亲的清江王爵奉祀啊。

于是,正德十年(1515)闰四月初八,朱祐棨又向朝廷申请,让弟弟朱祐楑袭封清江王爵。

但再次被礼部驳回,武宗下诏,命朱祐楑以镇国将军奉清江王祀,并治淮藩长史等官不能规正亲王之罪,被夺俸三个月。

至此,淮藩事务暂告一段落,让人没想到的是,死于嘉靖三年(1524)的淮定王朱祐棨也没有子嗣。

嘉靖四年(1525)正月二十三,淮安王妃王氏为朱祐棨的弟弟镇国将军朱祐楑乞封,请管理府事并袭封淮王,明世宗诏朱祐楑管理府事,于当年十月初八,册封为淮王。

嘉靖八年(1529)四月十九,朱祐楑为亲爹清江端裕王朱见淀请封,至此,朱见淀才被追封淮端王,清江王妃赵氏为淮王妃。

那么,朱见淀获得追封,是否入庙呢?他的祀事又由谁来承奉呢?

由于史书无载,就不得而知了。但参考郑藩和秦藩例子可知,即便朱见淀获得追封,也不可能入庙,而是另外择立奉祀人。

毕竟,那时候明世宗还没给他亲爹抬进太庙呢!怎么会容忍藩王抬举自己爹呢?

最后,来看看运气比淮藩好的郑藩——明代第二例小宗入继大宗、郡爵不除国的郑懿王朱祐檡(zhái )。

郑藩是明朝唯二小宗入继、郡爵不除的藩王,首例就是前面说过的楚藩靖王。

正德二年(1507)二月二十九,郑康王朱祐枔(xín)薨无子。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武宗诏许郑康王三叔东垣端惠王朱见的嫡子东垣王朱祐檡,进封郑王,并于正德四年(509)五月十五遣使册封,这是明代宗藩首例以从弟继承从兄的承继类型。

朱祐檡自从进封郑王,就想让亲爹朱见跟着一起风光,最少让活着的亲娘李氏享受一下亲王太妃的待遇,于是在正德七年(1512)十一月十五,向朝廷申请,追封故父东垣端惠王为亲王,并请入庙。

他的上疏被礼部驳回,驳回的理由就是:郑王是旁支入继大宗,不能顾其私亲,所以,不能追封亲爹、并让亲爹入郑藩宗庙。

朱祐檡并不死心,又再二再三的为父请封入庙,无一例外地都被朝廷驳回。

正德九年(1514)八月十二,朱祐檡第四次为亲爹申请。武宗认为,尽管郑王是出于孝心,屡次为亲爹请封,但你不能以非礼事其亲。所以,仍然驳回申请,维持原判。

正德十年(1515),朱祐檡的亲娘东垣端惠王妃李氏薨逝,丧葬事宜依旧是郡王妃的待遇,并没有跟着儿子风光起来。

不能为亲爹请封入庙,总不能眼看着亲爹绝嗣啊!朱祐檡和明世宗一样是独生子,于是,正德十二年(1517)三月十二,朱祐檡又向朝廷申请,让自己的庶长子朱厚炯袭封生父的郡爵东垣王,以奉东垣端惠王之祀。

考虑到朱祐檡的孝心,朝廷就允许他的请求,同意让他的庶长子朱厚炯袭封东垣王,但是,朝廷又一直拖着没遣使册封。

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初六,新君明世宗即位后,才遣使册封郑王庶长子朱厚炯为东垣王,以奉祖父东垣端惠王祀。

此时,郑懿王朱祐檡已经薨逝,他的嫡子朱厚烷(wán)到嘉靖六年(1527)九月二十六,才被册封为郑王。

至此,郑藩的东垣端惠王,和楚藩的东安恭定王一样,子孙中有两个王爵。

朱祐檡的王妃阎氏,知道丈夫对追封生父的事念念不忘,而明世宗的大礼议,也给宗藩这些旁支进封的亲王们带来福音,纷纷申请追封本生。

于是,

阎氏也援引唐藩的例子,请求追封公爹东垣端惠王为郑王,这回很快得到皇帝的批准,朱见被追封为郑定王。

郑藩还专门在嘉靖十二年(1533)正月十五,立《追封郑定王碑铭》,来为“圣天子”朱厚熜歌功颂德。

从郑藩的事例看,进封郑王的郑懿王一系,也不奉亲爹东垣端惠王的祀事,而是由袭封东垣王的朱厚炯一系侍奉。

通过上面四藩的例子,

再次证明,明代在宗藩事务上的随意性,由于没有制度可依、没有例子参考,都是朝廷视情况做决定,还经常前后不一、自打自脸。

比如首例楚藩,允许进封小宗的原属郡爵不除;后来的淮藩,明明可以参考楚藩的做法,但朝廷偏偏做出相反决定;然后到了再后来的郑藩,又和楚藩一样的处理方式,这种拍脑袋的随意性也是简直了。

再说明宪宗提出“过继子封王无例”的问题,这个可并不是大明独有的现象,而是真正的“古礼”。

早在西汉前期,不管是皇室还是百官,爵位都是无子国除,过继的嗣子和非婚生子,甚至隔代的孙子,都是不能袭爵的,除非天子特恩。

到了西汉中期才有所松动,比如张贺就过继侄子为嗣,承袭他阳都侯的爵位;汉元帝的外祖父也过继侄子许嘉为嗣子,承袭平恩侯。

当然,这些都是特恩,并不具备普遍性。到了平帝时期王莽执政,才正式规定,有孙子和过继侄子为嗣的家庭,允许承爵。

进入东汉后,列国无嗣的,有过继支子袭爵的,也有不考虑继嗣问题无子国除的。

但到了中后期,过继的嗣子承爵,就习以为常很普遍了,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宦官收养嗣子,世袭封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更是重视父统继嗣,皇室宗藩无子就过继,甚至是国家出面为之立继承爵。但进入隋唐五代后,又和东汉初期类似,有立嗣承爵的,也有不立嗣的。

到了宋代又有变化,由于赵官家对宗藩爵位比较吝啬,那些皇室贵胄生前多数都是侯爵,公爵、郡王都少的可怜,很多都是死后才有可能获得追封,无子可以立继,但不能承父爵,因为就是亲儿子也很少能袭父爵,多数都是另外封爵。

蒙古元朝倒是对皇室宗藩大方,就是他们蒙古人没有过继嗣子的习惯,当然,蒙古统治者也并不干涉民间过继嗣子的行为。

进入明代后,明人继承了元代的部分习惯,最典型的就是小宗不立继,亲郡王在天子面前,就是小宗,所以,明初宗藩的确存在无子国除、不为立后的现象。

但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文字规定,所以,进入明代中期,宗藩中开始出现无子过继的现象,比如晋藩广昌府、沈藩黎城府等等。

正是广昌府为嗣子乞封,明宪宗以没有先例为由拒绝,明代才形成过继子只能奉祀而不能袭爵的制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明代宗藩尽管存在过继子不能袭爵的现象,那些旁支进封的亲郡王虽然不用换爹,但事实上,旁支进封的亲郡王们因为入继大宗,已经和本生家庭的关系断裂开来。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

旁支进封的亲郡王们虽然沾了明世宗大礼议的光,可以追封小宗本生父祖,但是不能奉祀他们,而是要另外找人奉祀。因为,他们并不能和明世宗一样,堂而皇之的把本生父祖抬进王国宗庙里!

其实吧,

最最关键的还是,宪宗之后的皇帝,刚好没人打破宪宗这个——过继子不袭爵的规定,不要觉得皇帝不敢破坏先皇制度哈,那样想太幼稚了。

最后,用邱濬的话来结尾:古人大宗无子,则以族人之子后之,而不及小宗。我朝亲藩初封,未有继别之子,而国绝则不为立后,盖古礼也。

简单一句话就是:大宗无子立后,小宗不必立后,宗藩亲王在天子面前也是小宗,所以无子国绝,也不为立后,这是俺们大明遵守古礼哈!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表系猴格自制。

参考资料:《明实录》、《礼部志稿》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相关链接:

明代是长房继承制?别闹了!从兄终弟及到以侄继伯,都是朝廷特恩

作者有话说:其实本文是特恩那篇删除的部分,那篇字数实在太多,只能另开一篇。但不小心又写多了,八千字。o(╯□╰)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辅国将军,东安,广昌,楚康王,朱均,岳阳,例子,祭祀,郡国,朱季,消息资讯,朱祐檡,小宗,朱祐橺,朱均鈋,朱祐棨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辅国将军,东安,广昌,楚康王,朱均,岳阳,例子,祭祀,郡国,朱季,消息资讯,朱祐檡,小宗,朱祐橺,朱均鈋,朱祐棨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辅国将军,东安,广昌,楚康王,朱均,岳阳,例子,祭祀,郡国,朱季,消息资讯,朱祐檡,小宗,朱祐橺,朱均鈋,朱祐棨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