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马上皇帝,他的地位是一刀一枪杀出来的,所以这种开国皇帝的威势是最大的,不容许有人违抗。
同时朱元璋的杀性极重,任何人胆敢挑战他的威严的人都要做好人头落地的准备。
可有这样一位人,朱元璋竟然在问过他的名字之后放了他一马,并且让他“免死五次”。
什么样的人能有这么大的面子?这个人的身份又是怎样的呢?
洪武年间的严苛刑法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刚硬,从不看人脸色,当上皇帝之后更是不假辞色。
作为一位真正“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的心性绝对是顶级的,再加上幼年时的经历,让他对贪官污吏有着深深的憎恶情感。
所以等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马上颁布对贪官污吏的惩罚措施,只要官员贪污的数额超过60两,那么不好意思,这位官员的项上人头就不保了,一些情节严重的,还需要扒皮充草,接受世人的唾骂。
同时朱元璋还加强监管措施,不仅让民间百姓充分举报官员贪污,还让锦衣卫全体出动,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到处搜查官员的不法行径,给予贪污官员严厉惩罚。
为了表明自己对贪污腐败绝不容忍的态度,朱元璋在明初发动了多次针对贪污腐败的大型案件。
这些案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场的风气,暂时遏制了腐败风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可是这种方法同样有漏洞。
首先当然是贪污腐败是治不绝的,这是扎根于人性深处的贪婪,虽然靠着朱元璋的威名暂时堵住了官员贪污的口子,可是官吏可以更加隐秘的贪污,在人性这条线之下,朱元璋的做法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
朱元璋虽然对贪污腐败严厉打击,可是对于官员不贪污之后如何生活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就导致官员每个月只能靠着微薄的俸禄度日,一家人过得十分贫苦,然后在各种压力之下尝试越线,然后被人揪出来,受到法律的制裁。
另外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牵扯范围较大,刑法较为严酷。
明初的几大案中受到牵连的无辜官员很多,他们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罪责,可是在大势裹挟之下,只能被严厉惩罚。
对朱元璋这种酷刑,有很多文人看不惯,虽然对于朱元璋的威严不敢直接表露,可是他们还是在各种场合提出建议,甚至直接将这种不满付诸实际,范从文就是其中一员。
朱元璋审理案件
范从文是典型的文官出身,他在朱元璋麾下从小官做起,不断升迁,最后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这个官的主要责任就是监察百官,同时向皇帝提出建议,算是言官的一种。
秦朝时候的监察御史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决定,但是随着皇权的加强,以及官职更替的变化,范从文这个监察御史的职权变得很小,对于皇帝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范从文很耿直,他不在乎自己的职权大小,只想尽到自己的责任,于是他经常就朝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对朱元璋做的不好的地方提出建议,希望朱元璋可以改进。
朱元璋是从元末乱世中杀出来的狠人,极有主见,任何事情都是坚定无比,所以范从文的建议常常碰壁,不为朱元璋所接受。
虽然如此,朱元璋还是保持了一位皇帝的大量,对范从文提出嘉奖。
范从文之前提出的意见都是小打小闹,并没有触碰到朱元璋的逆鳞。
可是当范从文提到要减轻对于贪污官员的惩罚,并且在监察犯罪官员行刑时表达不满,由此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
朱元璋不是一个好脾气的皇帝,他对贪官污吏的狠厉态度天下皆知,范从文却敢往枪口上撞。
所以朱元璋直接一怒之下直接将范从文关进了天牢,罪名就是包庇罪犯,抗旨,要求有司尽快督办。
幸运的是,明朝当时的官僚系统还没有腐化,对于皇帝还没有到卑躬屈膝的地步,而且这些官员普遍有对范从文的同情态度,所以有司仔细审查这个案子,并且有意让这个程序变长,想要保下范从文。
终于,范从文等到了活命的机会,朱元璋以此偶然的机会翻阅案件,想要亲自审问犯人,而且他显然忘记了曾经有范从文这么个小官冒犯了他,所以有司就安排了范从文接受皇帝的审问。
范文正公的后人
在审问开始前,朱元璋先询问了范从文姓名和祖籍,范从文老老实实地回答了。
朱元璋也算是博学多识,马上从这点信息联想到范仲淹,于是又询问范从文和范仲淹的关系。
范从文继续回答:“罪臣乃范文正公十三世孙。”
朱元璋听完大为吃惊,心中已经有了对这个官员轻判的想法。
范从文随后不顾自己的罪犯身份,当面向朱元璋陈述自己的建议,希望朱元璋可以减轻刑罚,保证司法尊严,做好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
这种直言劝谏的精神感动了朱元璋,朱元璋顺着这个台阶就下了,不仅赦免了范从文的罪责,而且仔细听从了范从文的建议,表示自己一定改正,一时间君臣相得,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
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心情很好,所以范从文的好运还没有结束,之后朱元璋又命人取出自己的文房四宝,亲自写下了五个条幅,内容正是范仲淹的那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从文接下条幅感动的涕泗横流,不断向朱元璋表示感谢。
朱元璋又说:“你的先祖范仲淹是我敬佩的人,是第一功臣,所以朕送你五幅警句,赦免你五次死罪。”
随着范从文被赦免的消息传出,这段朱元璋与范仲淹后人的故事就这样被传扬开来,在范氏家书以及各种报刊信件上都有出现,虽然一些细节方面可能有美化的地方,可是故事的实质内核没有改变。
从这个简单的小故事中,人们一方面感叹朱元璋对待先贤的尊敬态度,以及朱元璋对文官的示好;另一方面也对范仲淹的名声之大感到惊叹,范从文竟然凭着祖上的荫蔽,保住了一命,还得了五张免死金牌,这样的故事结局实在是出人意料。
范仲淹的千古名声
“范文正公”也就是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的忠臣良相,同样是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传奇人物。
范仲淹早年丧父,父亲带他改嫁,自己也改名为朱说,成为朱家子弟。
后来范仲淹靠着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进士及第,考取功名之后改回了本名,这是范氏家族兴盛的关键一步。
随后的时间里,范仲淹官运亨通,一路升迁至参知政事。
也就是在这个职位上,范仲淹发动了“庆历新政”,对北宋的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有效的改善了北宋的政治经济生态,延长了北宋的国祚,算是北宋王朝的裱糊匠。
改革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多处,后半生颠沛流离,没有之前的权势地位。
可是范仲淹的名声并没有因为贬谪而有所减少,反而更加雄厚,并且随着范仲淹任职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等到范仲淹去世的时候,他被当时的皇帝追加了“文正”的谥号,身后极尽殊荣,因此后人在说到范仲淹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的敬意经常会说他的谥号范文正公。
范仲淹为我们所熟悉的要数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用这种舍己为人,先大家后小家的精神鼓舞了无数的后辈奋勇拼搏,建设国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身为天子也很敬佩范仲淹的为人,对这种奉献精神十分赞同,同时范仲淹 勤俭节约,一心为民,是官员的典范,所以朱元璋愿意给这个传奇一个面子。
同时范从文本人所犯的罪责并不严重,只不过尽到了一个言官的责任,所说的话语虽然不合朱元璋的心意,但也是老成谋国,一片忠心,所以朱元璋这才轻轻放过了范从文,还给范从文留下了5张免死金牌,福泽后人。
总结:
范仲淹一生刚直不阿、高风亮节、以身作则,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士大夫”。
有这么耀眼的祖先,是范从文等后辈的福分和幸运,范仲淹给家族带来的不仅是政治影响,更多的还是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巨大魅力,让家族保持良好家风,安分守己,这样家族才能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