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与马皇后审定,明代生员的“学生装”有这些讲究

朱元璋与马皇后审定,明代生员的“学生装”有这些讲究

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以断案来说大明故事,传播历史知识,角度新颖。不过细究之下,电视剧在大明的服饰与科举等方面还是有些疏漏。

剧中人物丰宝玉是仁华县学庠生,以生员的功名帮助“算呆子”帅家默告状,调查人丁丝绢税案。

明代科举制度中,生员是最初级的科名。明清时期府学、州学、县学的在校学生称生员。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称呼他们为“生员”,只有在公文与书籍中才使用,如州、县官员给上级的文书中提到某个生员,才会书写“生员某某”。生员本人呈文或诉状,则写“生员某某”。生员又称庠生,因为古代学校称庠序,州、县儒学为邑庠。明代朱权《荆钗记》有“忝列庠生”之语。生员拜客,禀帖上也写“邑庠生某人拜”。

生员又称青衿,因为明代生员有专门的服饰,着青色襕衫。不过“青衿”的称谓是书面语,口语中不用。

旧时,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大学),县学的生员大致相当于如今的中专生,但是不要小觑生员,生员的数量很少。顾炎武《日知录》记载:“郡县三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下以十为差,上县学置生四十员,中下亦以十员为差。”也就是大县的县学生员40名,中县30名,小县20名。一个小县才区区20名生员,也算得上凤毛麟角。

因为少,在科举时代,生员、童生、秀才都有一项特权,那就是享受朝廷的补贴。《明史·选举志一》记载,明初,在府、州、县学中,“师生月禀食米,人六斗,有司给鱼肉。”县学的老师和生员,每月能吃细粮,餐桌之上又有荤腥,生活水平不差。再就是生员可以免差役两人。

除此之外,生员还有其他的特权:比如可以接近官府,有事给知县上公事,还可以写禀帖。在当时,平民只能写呈文,呈文只能说公事,不能说私事,而生员的禀帖则可以聊私事。

县衙公堂上,生员见知县可以站着说话,不下跪;生员有诉讼时,功名没被革去之前,不能对他用刑;生员犯了小过受罚,知县不能打他,只能转交教官责罚,而且只许打手板,不许打屁股。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丰宝玉以殴伤状告帅家默,引出人丁丝绢税。丰宝玉着淡绿色袍,这与历史不符,应该着青色襕衫。再者,丰宝玉状告时向知县下跪,不符合生员的待遇。见知县,他可不下跪,而帅家默是平民,见知县则要下跪。

在各个学府里的生员,按规定还有正式的“学生装”——玉色襕衫,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审定的。玉色襕衫以玉色布绢制作,宽袖皂缘,前后有飞鱼补,皂绦软巾垂带。生员如果到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仍穿圆领的襕衫,戴方巾。洪武末年,允许生员戴“遮阳”帽,明代吴宽有诗云:“似伞难遮阳,如铙却畏风。”

玉色襕衫是生员的礼服,在祭孔、祭祖、见官、赴宴等正式场合时穿,平时便穿便装。生员的便装是以各色花素绸、纱、绫、缎制作的袍子。经济条件好的,冬天用大绒茧绸,夏天用细葛;家贫者,冬天用紫色细布或白布;还可戴四角方巾,又称四方平定巾。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丰宝玉出身于商人之家,家里生产火腿,他是丰家火腿铺的少东家。明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贾的地位低下,排在“士农工商”的末位,对于商人的服饰,明廷规定更严格。

《明史·舆服志三》记载:“令农夫衣绸、纱、绢、布,商贾止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也就是说农民可以穿绸、纱,商人则只允许用绢、布面料。

明中叶之后,城市经济发展,商人阶层崛起。他们的服饰、住房都超过了明初的限制,由简朴走向奢华。

封建社会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既是人才培养制度,也是选官制度。明初商贾地位低下,他们的子女都不能参加科举。如果要参加科举,必须转籍。也就是当祖父这一辈不再从商,三代之后,其子孙才可以参加科举。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的丰宝玉属于丰家火腿铺的富二代,如果放在明初,应该进不了县学读书,更不要说参加科举了。明代中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的后代参加科举的限制也不是那么严格。

而且明代学校对于生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明史·选举志一》记载:“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丰宝玉这样的生员不好读书,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早就被县学除名了。

来源:北京晚报 | 作者 黄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马皇后,审定,科举,明初,生员,学生装,大明,丰宝玉,县学,服饰,科举,生员,襕衫,丰宝玉,县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马皇后,审定,科举,明初,生员,学生装,大明,丰宝玉,县学,服饰,科举,生员,襕衫,丰宝玉,县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马皇后,审定,科举,明初,生员,学生装,大明,丰宝玉,县学,服饰,科举,生员,襕衫,丰宝玉,县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