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一堆大老粗们七手八脚,不由分说地给他们的首领披上黄袍,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北宋诞生了。
这一年,那个“被迫”称帝的年轻人赵匡胤只有33岁。
有人说,从陈桥兵变到黄袍加身,再到大军入城后叩马而谏,请求不得伤害生灵,这一切的导演都是弟弟赵光义。
未经世事的他一脸懵懂地看着这一切,还没有完全明白这会给他的人生带来何等的转变。
不过很快他就被突如其来的幸福砸晕了头,公元961年,赵匡胤登基的次年,赵光义就被任命为开封府尹,主政京师。
从一个没出过家门的毛头小子一跃为首都市长,任人唯亲也不带这样的吧,这成了后世很多人诟病赵匡胤的地方。
五代时期大家干得最熟练的事就是夺权,赵匡胤是这么篡了后周的权,后周太祖郭威也是这么篡了后汉的权。
那么你说赵匡胤怕不怕别人也这么篡了他大宋的权。
这一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9岁,一个才1岁。
放眼周围,北汉、后蜀、南唐、吴越,群雄林立,群狼环伺,北宋还有一关关要过,一个个boss要打,刀剑不长眼,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呢?
主少国疑,到时候王位若落到外姓人手里,他赵家人可未必会有柴氏子孙的好运,得以保全性命。
五十三年来五代八姓十三君,幼主基本都没好下场。要是立一个幼主,那恐怕就是第九姓第十四君,所以储君应当相对成熟、经验丰富。
赵匡胤必须未雨绸缪,为自己即将开展的统一大业留足后手,避免自己的后顾之忧。
乱世中,皇位能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并不重要,能够留在赵家才是最重要的。
赵光义,你是骡子是马,也该拉出来溜溜了。
长兄如父,父亲死得早,在赵光义的心目中,大自己12岁的兄长赵匡胤就如同自己的父亲一般。赵匡胤勇武、宽仁、勤俭,这一切都成了他模仿的对象,他在努力成为一个像哥哥一样的人。
说实话,初入政坛的赵光义表现得很不错,他勤于政事、宽厚和善,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把一座开封城治理得井井有条。
老天爷长眼啊,我老赵家后继有人,这江山,稳了。
在外征战的赵匡胤时候关注着弟弟的一举一动,他欣慰,更是暗自松了一口气。
宠弟狂魔赵匡胤对弟弟更好了,知道弟弟生病后,还亲自到府上为其点艾熏治。
为了扫清赵光义继位的道路,赵匡胤更是罢去了自己一直宠信有加的赵普之相位,一个月后,赵光义加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之下第一人。
尹京加封王,这是五代时期储君的标配。不管赵匡胤内心究竟是何想法,至少此时,他对这个弟弟是极为满意,并且确有让其继位的想法的。
这一年,是公元973年。
这一年,赵光义已经管理开封府十三年了,早已经从当初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了一名成熟且出色的管理者。
他有了一大批归附自己的文武人才,幕僚多达六十六人,其中不乏宋琪、石熙载等能吏。
赵光义的官署号称南衙,每次出行仪仗遮天蔽日,灿若图画,以至于京城人连连感叹:“好一条软绣天街。”
朝堂内,依附赵光义的官员也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天下初定,北宋周围的小势力已经逐个被消灭,只剩下了北边的北汉和更北的契丹,而北汉也已经被赵匡胤打的只剩最后一口气,北宋隐隐有了盛世王朝的气象。
还是这一年,赵匡胤46岁,在古人已算高寿,但是从小福星高照的他不但一生征战没受过伤,更没得过病,身体壮得像头牛。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22岁,赵德芳也已经14岁。
赵光义有了自己的烦恼,一方面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想要韬光养晦也已经不可能,哥哥开始有了防范之心,兄弟之间的感情也没有那么好了。
另一方面自己的登基遥遥无期,赵匡胤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儿子,不用再担心外敌环伺,幼子柔弱。
事实上,赵匡胤也确实在这样做,赵德昭的地位一直在提升,甚至代替赵匡胤接待吴越国王参见,这以前是只有赵光义才有的殊荣啊。
赵匡胤甚至考虑到了迁都洛阳,虽然嘴上说是因为开封无险可守,但其实赵光义明白,那是为了制衡自己苦心经营开封多年的势力。
一生顺风顺水的赵光义遇到了人生给他出的第一道选择题,为了皇位,是继续等待还是冒险一搏?
一千年后的今天,站在上帝视角看,我仍然觉得这道题没有正确答案,更何况当年身在局中的赵光义,眼看着他期盼了十几年,早已视为囊中之物的皇位渐行渐远,他最终选择了冒险一搏。
公元976年,赵匡胤正在筹划着对北汉的最后一击,已经37岁的赵光义知道,不能再等了。于是,有了宋朝历史上最大的疑案:烛光斧影。
但他不知道,这却成了他一生悲剧的开始。
未经磨难却能够身居高位,坐拥财富的人,往往都会走入一个误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高估。
赵光义的个人能力和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富二代。
平心而论,赵光义并非一个庸碌无为,不思进取的帝王,他还是很上进的。
他爱读书,不是那种作秀的爱,是真爱。
登基后,他就启用了一批文化学者,编撰了一千卷的《太平御览》,自己每天都要坚持读完三卷,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年读完。
碰到有事完不成任务时,也会择日给补上。大臣们劝他不要太辛苦,赵光义则开心地说:“读书这种事,开卷有益,我从没觉得有啥辛苦的。”
他还爱写字,史书说他“万机之暇,学书至于夜分”。
翰林院侍读王著,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已臻大成,名重一时。赵光义就常常写好字找他指点。
王著很傲娇,每一次都把皇帝的字数落得一文不名。
赵光义倒也不生气,笑眯眯地听完就回去照着改进,几年下来,他的书法有了大成,尤其是草书,草法娴熟,笔势婉转,提按顿挫,恰到好处,飞白运用的出神入化,笔力宽厚圆润,隐隐有帝王之相。
赵光义还喜欢围棋,棋力竟也不差,还自创了非常有名的三棋势——既“天鹅独飞势”“对面千里势”“海底取明珠势”,用现在话说就是三道有名的死活棋。
难能可贵的是,赵光义棋品还很好。棋待诏贾玄陪太宗下棋时,总是故意输给他,赵光义看出来了,就要求贾玄必须使出全力,还恶狠狠地“威胁”道:“如果你要是赢了,就赐你与徘衣,如果你输了,就把你丢到污泥浊水之中。”
仅这一点,就比同样是棋迷,但动不动耍无赖,用贬官相威胁对手的唐太宗要强得多。
赵光义会写诗,经常跟臣子们诗词相和,他还精通音律,创制了九弦琴、五弦阮,只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不过这份音乐造诣,在封建帝王中也算独一份了。
如此看来,赵光义挺完美的,至少,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赵光义为自己定了人生目标,超越唐太宗。
他曾兴致勃勃地询问自己的宰执们:“朕如何唐太宗?”
下面一片赞颂之声:“陛下别说唐太宗了,就算是尧舜,您也能比一比。”
老成持重的李昉看不下去了,慢悠悠地吟诵了一首白居易的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赵光义想了想,颓然道:“朕不如也”。
他还要从契丹人手中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这一汉人梦寐以求的千古伟业。
到那时,看谁还敢说朕不如唐太宗。
朕一定是那千古一帝。
即位的第四年,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赵光义亲率大军,一举就平定了北汉。
这一仗意义重大,因为他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哥哥没做到的事,还不是被自己给做到了?
从此以后,谁还敢说自己是篡位者?谁还敢说自己没资格做这个皇帝?
什么秦皇汉武,都比不上朕,文治武功,我赵光义都将会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赵光义就像个赌徒一样,他决定梭哈一把,直接率军北上攻辽,趁其不备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
成则为王,败?那是不可能的。
赵光义很激动,拿下幽州那就是不世之功,但是他手下的士兵很不爽,说好的平定北汉后的封赏呢?
赏金没发不说,还要我们再卖命跟契丹人干?凭什么?当年太祖也没这样对待过我们。
赵光义的不知兵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知兵不仅指的是不懂兵法战术,还指不懂军心士气。
他从小锦衣玉食,从没有在行伍中呆过,他不懂大头兵们想的是什么?只会用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去鼓励,约束他们。这,能不乱么?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士气低迷的宋军面对拼死固守的韩德让,一筹莫展。
战场外围陆陆续续出现了契丹部队,辽国大将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率军星夜驰援,宋军的怨念越来越大了。
可怜的赵光义仍然没有察觉队伍的异样,当夜,双方在高粱河(西直门外)展开了决战。
这晚他所看到的一切,成了他这一辈子永恒的噩梦。
旌旗招展,杀声震天。
在这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一支部队冲着赵光义的华盖鼓噪而来。他揉了揉眼睛,再次确认了一下,他没有看错,这是一支宋军。
兵变!居然在这紧要关头发生了兵变。赵光义的脑袋一下子就懵了,他不知所措,大腿的剧痛将他从神游状态拉回了现实。
他摸了摸,是血,鲜血从伤口喷涌而出。身边的亲卫最先反应过来,他们拼死护卫着皇帝,从叛军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落荒而逃。
混乱的战场,没有人注意到皇帝的动向。还是辽军发现了他,在后面紧追不舍。
赵光义忍着剧痛,坐着一辆驴车,拼了命地跑,身边亲卫都已经战死,只有他自己。
一直跑到河北涿州,才被守城官兵救下,惊吓过度加上箭伤的折磨,让他大病一场。
至于战场上的宋军,群龙无首下瞬间大乱,十几万精锐就这样惨败在五六万辽人之手。
对赵光义的怨念在败军中发酵,当年我们跟着太祖何曾吃过这亏,就是赵二你这面白无须的小儿,弑兄篡位,谁还要给你卖命啊。
这皇位从谁的手中抢走,那就还给谁吧。
赵德昭不是随军出征么?这是正儿八经的太祖长子,更为合理的皇位继承人,而且宽厚待人,我们就拥戴德昭为帝吧。
试问,躺在床上养伤,只剩下半条命的赵光义,得知这样的消息后,心理阴影面积得有多大。
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功盖三皇的圣君,而这一仗就把自己打回了原形。
别做什么收复幽燕的美梦了,你连个军队都带不住,还谈什么打仗呢?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不是没有,但把自己弄的像赵光义这么惨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试想,如果真是败退,得败成什么样子,才能把万军从中层层保护的皇帝给弄丢了呢?而且还是仅以身免,没一个人看到,赵光义会潜行还是隐身?
如果是败退,赵光义又是怎么在几万人的护卫下中了两箭呢?这弓箭带激光制导么?
可你怎么就能肯定是兵变呢?
这话还真不是我说的,而且一个叫王铚的人,在他的笔记小说《默记》中记载的。
关于高梁河之战当晚发生的事,《默记》中这样记载:
“我师以平晋不赏,又使之平幽,遂军变。太宗与所亲厚夜遁”。
轻飘飘一句话,完美的解释了一切的疑点,让整件事情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默记》可信么?多少了解点宋史的人都知道,相当靠谱且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评价他:“銍熟于掌故,所言可据者多矣”。
高粱河一战,赵光义喜提称号:高粱河车神。
这一战对北宋的意义远不止损兵折将那么简单,他彻底改变了赵光义,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北宋未来的命运。
那个看起来温文尔雅,宽厚仁爱的赵光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阴狠,越来越暴戾。
本以为这个天下已经尽在手中,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在众人眼中,还是一个笑话。没有人真心臣服于自己,一旦有机会就会继续拥立太祖的后人。
他高高举起手中的屠刀,回到开封的当月,就借故整死了赵德昭,接着是赵德芳,其次居然是他的亲弟弟赵廷美。
不知道在天上的赵匡胤看到这一切,是否会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
“光义啊,你这是何苦呢?”
赵廷美的死更是刺激到了赵光义最宠爱的大儿子赵元佐。
史书称赵元佐聪明机灵,武艺高强,深受赵光义喜爱。
然而因为亲眼目睹了父亲冤杀叔父的过程,他发疯了,这还是那个兄弟姐妹间亲密无间的赵家么?
愿来世不再生于帝王之家。
可是上天似乎并没有打算放过赵光义,被立为皇储的二儿子赵元僖,也在淳化三年(992年)暴病而亡,从发病到去世,只有不到半天时间。
望着发疯的长子,抱着次子逐渐冰冷的尸体,已经54岁的赵光义哭的像个孩子。
家事不顺,国事呢?
赵匡胤时代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到了赵光义手里,走向了反面的极端。
看起来那么简单的用兵,到自己这,怎么就如此之难?
980年,交趾(越南)内乱,白藤江一战先胜后败,交趾(越南)得以独立;
好吧,这只是个意外,穷乡僻壤,不要就不要了。我们的目标是燕云十六州的肥沃土地。
986年,积蓄充足的力量后,北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雍熙北伐,曹彬、潘美、杨业等猛将尽数参战。
将如云,兵如雨。
换来的竟然是比高粱河之战更惨的一次惨败。军队伤亡惨重不说,西路军主将杨业还被俘而死。
至于他重用的那些潜邸重臣,傅潜、王超等人,一个比一个表现得糟糕。
赵光义坐实了一个名声,不但不知兵,并且不识人。
更加要命的是,在赵光义全心筹备北伐的同时,国内乱象丛生。
先是盘踞西夏的李氏闹独立,肥沃的河西之地被硬生生从帝国的版图割裂出去。
再是993年二月,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一呼百应,甚至攻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
要不是王小波死的早,李顺没有指挥才能,蜀川恐怕也已不归大宋所有。
输!输!输!
一输再输!
赵光义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军事才能。
他拼尽全力的设计着各种阵法,谋划着作战方案,从早到晚盯着前线地图苦思冥想,他真的很努力,虽然腿上的箭伤反复发作,让他痛不欲生,可是他依然在努力着。
但是残酷的事实一次次的提醒他。
他不可能比上他的哥哥,也不可能比上唐太宗。他是赵光义,一个普通的皇帝而已,如果说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他比大多数皇帝都要努力。
他多么想挥斥方遒,指挥千军万马,开疆拓土,创下不世伟业。
但事实上,他只能先想办法稳住国内,竭尽全力去保住哥哥留下的这一份基业。
他以为自己的开拓之君,但事实上,他的资质,想做个守成之主都比较勉强。
无奈的他,只得一次次扩大开科取士的规模,大量的吸收知识分子进入朝廷,开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
同时全力打压军人,两宋重文抑武的祖宗之法在太宗朝正式成型。
可这真是赵光义想要的么?如果我们能走进他的内心,看到的应是满满的辛酸与无奈。
只有平庸的君主才会选择自断双臂,压抑国家的军事力量。
秦始皇会么?汉武帝会么?唐太宗会么?
一只绵羊是没有办法统领一群狮子的,他只能想办法断去狮子的利爪和尖牙。
至于可能的后患,那就不是他能考虑的了。
赵光义的身体越来越差,箭伤的反复,丧子的疼痛,壮志难酬的沮丧折磨着他,他的生命正在缓缓走向最后一刻。
又是这里,赵光义虚弱的望着殿外,二十多年前,就是万岁殿,他的哥哥龙御归天,留给他偌大一个帝国。
那时的赵光义,踌躇满怀,发誓要开创万世之基。
可现在,他做到了什么?
朦胧中,一个熟悉又虚幻的身影远远朝他走来:“光义啊,你快乐么?”
赵光义闭上了眼,一滴浑浊的泪水从眼角缓缓落下。
这个世界,我来过,努力过,也就够了,至于快不快乐,还重要么?
缓缓闭上的眼睛再也没有睁开,这一年,赵光义五十九岁。
早有道士说过,赵光义活不过六十,因为他的第一个年号“太平兴国 ”,太平两个字,竖着写就是个六十。
年少时,我总是很鄙视赵光义。这个人弑兄、杀侄、屠弟,阴狠毒辣,明明没有能力偏偏要上位,把一个欣欣向荣的宋朝搞成了一个烂摊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仿佛慢慢的理解了他。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不都是像赵光义一样么?资质平庸,但又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远大的抱负。
但是胜利者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受限于资质和运气,都只能不甘心的做一个普通的人。
虽然无奈,但却现实。
当你学着与这个世界和解,学着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但又不摈弃自己的初心,依然像一个勇士一样的奋斗,那一刻,你就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