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中国最后一个汉帝国就此拉开序幕,为了巩固帝国的根基,反正王权颠覆,特别是在皇太子病逝之后,朱元璋铲除了一个又一个功勋元老,并将兵权封地分于儿子,借此拱卫帝国,整个大明帝国在朱元璋的布置中,表面显得固若金汤。1398年,在位31年的朱元璋病故于南京,同年年仅21岁的建文帝登上帝位。
建文帝过于幸运,生下来没几年其长兄病故,由于其父的缘故,格外受到朱元璋的怜爱,以至于在其父病逝之后被立为皇太孙。建文帝在位期间,帝国周边都是亲族叔辈,尤其北疆的燕宁二王最为强大。建文帝以古为鉴,意图削藩,并根据强弱将周秦等王首先削弱。
建文帝过于年轻,齐泰、黄子澄等人书生气太重,在削藩问题上意气用事,对付宗室亲族的手段过于激烈,在藩王中产生了爆发点,反而孤立了皇室,形成了连锁效应。
02
北平,燕王所在,常年的军旅和政治生涯使得朱棣变得深沉,南京的削藩做法让朱棣感到生命的危机,夺门的想法在这种危机中逐渐酝酿,终于在爆发点中开始操起了刀戈。
烽烟骤起,燕军在华北平原的土地上接受生死考验,但此时的明朝却是无将可调,坐拥天下的朱允炆过于年轻,缺乏政治和军事能力及经验。
明初的大批功勋元老早已被朱元璋无情抹去,苟延的也已经白鬓斑斑,朱允炆不得已只能依靠李景隆之流上阵拒敌。李景隆没有其父李文忠的军事才能,嘴上的功夫确是厉害,在与朱棣的数年对垒中,被打得丢盔卸甲,只好撤回南京。在南下道路上,与朱棣的强敌不过是铁铉的济南城。但世事难料,由于朱棣军事和经济力量与南京相差悬殊,以致战争接近四年还是压缩在黄河以北。
建文四年,黑夜中风渐渐的冷去,朱棣在大帐中作出一个重要决定,绕道进攻南京,实行斩首行动。此时的朱棣明白,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行动,赌上的将是自己的全部。看着地图,朱棣也是明白,建文帝朱允炆已经失去了藩王的支持,就连远在云南手握重兵且与仙逝太子至交的沐王也迟迟未动,燕军望风披靡进军长江,长江天堑成为平地,朱棣的战略终获成功。
03
南京皇城,朱允炆看着咫尺天涯的燕军除了震惊,只剩下恐惧,华北战略的失败让其无奈、愤恨与抓狂。此时朱允炆十分明白,自己的主力大军回援已无可能,藩王的仇视更让他无力回天,政治的失败导致军事的失败,军事的失败导致政权的崩离。四年的靖难之役,由于朱允炆的战略失误,其统治张力只有帝国本土的一半,藩王的中立或倒向,大大加强了朱棣的信心和实力,虽然实力还不足以同建文对抗,但对于朱棣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决胜时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开始渡江攻进南京,皇城大火,朱允炆失踪,产生了历史的谜案,同样标榜忠诚的解缙等人却立马投靠了朱棣,朱棣对于建文旧臣也是较为仁慈的,许多干吏得以保留,只有齐泰方孝孺等亲族被杀,方孝孺诛十族之事仍存有疑点,有待考察。
04
1402年,华夏转折的一年,朱棣登上大明帝国的帝位,是为永乐皇帝,大明帝国开始走向辉煌与强盛,五征漠北、南下安南、六下西洋、创立内阁、永乐大典,经略东北,朱棣誓要将大明帝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其文治武功盛极一时。
靖难之役,不仅是朱棣的一次成功,也是藩王夺位成功并稳固政局的一次成功,藩王并没有像西晋般成为隐患,以致帝国毁灭。朱棣登位之后也实行了削藩,但其手段较为温和,削其军权而保其荣华爵位,大大降低了藩王反抗的可能性,军权在手的朱棣也获得了五次北伐的胜利,为大明帝国打下了二十多年的平安局面。朱棣开创的君王守社稷,也为钢明起了开头,其直系血脉的二代君王(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皆效仿他但都遭遇失败,但钢明始终让华夏文明保持延续,在中华五千年长河中留下重彩一笔。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云湖游子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