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贞观时期是如何成为太平盛世的,李世民为何被称为千古一帝?

贞观时期是如何成为太平盛世的,李世民为何被称为千古一帝?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创立了贞观盛世,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他是唐高宗李渊的次子。当时由于隋炀帝的荒淫无度,对外征战,对内修建大运河等,征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李世民劝父亲起兵, 平定了当时的关中,后面又和父亲李渊一起攻打隋朝,最终隋朝覆灭,唐朝由此开始。李世民也因为他的功绩被封为秦王。

随后经常出征,为唐朝打下了很多胜利的战绩,封赏也越来越多,但是毕竟他哥哥李建成是太子,看见李世民的功绩远远高于自己,在利益面前是没有兄弟情谊的,于是就想置李世民于死地,最终发动玄武门事变,但是最终失败了,历史对于失败者总是惊人的一致,最终李建成,李元吉都身死,唐高宗让位,李世民称帝,次年改为贞观。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做的,能让唐朝发展到盛世的阶段呢!虽然他在位时间只有23年,但是他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在位时间比他长的康熙和乾隆,看看他具体做了哪些贡献。

时代变更的产物

1、集权制度到分权制度

李世民即位后就一直在研究之前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因为自古打江山容易,但是要守住江山却是很难,这就需要吸取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来完善自身,除了自身的要求,还有就是对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调整,李世民就是意识到这些,所以不断的研究讨论最终把之前的中央集权发展为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是礼部、吏部、刑部、户部、工部、兵部。

具体来说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若是审核的政令不合适也可以退回给中书省;中书省属于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也是决策机构。

三个部门负责相互做出决策到执行,防止一人专权,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情绪办事,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而执行部门又根据事情的不同由不同部门处理,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吏部是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政府机构;户部是负责财政、国库,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财务部门;礼部是负责祭祀、典礼;兵部是负责军事,战时调兵遣将,非战时训练士兵,为国家培养人才,以备将来有别国攻打时可以随时出征,也可以保存实力,扩大疆土;刑部是负责司法、审计等。

具体的工作还是大理寺负责。如果说要是出现重大案件不可以由刑部一个部门说了算,也不是大理寺说了算,必须加上御史台和这两个部门一起审核,才能最终确定,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因为唐太宗实行仁政,一直强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没有了,所以对刑法也有了一定的修正,甚至实行大赦。其中一年只处死犯人19人。工部是负责工程建设,比如隋炀帝时期的大运河的修建,或者国家一些其他土木的实施,包括陵墓等等。

2、地方制度变更

在地方上,唐朝实行州、县两级制,在县下还有乡和里两个基层组织,一般是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都在地方派遣官吏去治理当地。后面又根据当时的山川地貌,把国家分成了10个道,也就是监察机构。专门负责替皇帝外出巡防监督地方官吏的工作,以便更好的对地方进行管辖。由此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的模式。

3、和亲吐鲁番

历史上有很多国家为了能够换来两国的和平相处,或者说战败国为了停止战争,愿意成为战胜国的附属国,也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友好。于是历朝历代很多延续和亲的方式以此达成暂时的和解。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后成为王后。也由此带动了吐蕃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让两国有个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也因此背景离乡的痛苦与艰难别人也无法深刻理解,有的去和亲的公主一生都不能再回自己家乡,但这就是当时女子以自己的和亲为两国做出的贡献。如果做的好可能会促进两个国家之间更进一步的交流,正是因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言传身教,把汉族的纺织、造纸、酿酒等技术都无私的传授给当地的吐蕃人民,还有文学方面的一些诗书、农书、佛经等,都让吐蕃人民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为人民的生活也提供了更多物质保障,比如农学,可以让吐蕃人民自给自足的耕种生产。两国人民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紧密,文成公主而且还帮助吐蕃修建寺庙,为藏族人民做了很多的实事。得到吐蕃人民的敬重和爱戴,至今都有文成公主的雕像共后世祭拜。也因此在唐朝之后,称国家的人民为“唐人”。

文化的魅力

1、启用人才,唯才是举

在当时唐太宗有一大批有才学,有贤能的人为他效力,而他自己本人也深刻的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大兴科举制度,不论是寒门子弟还是高官之子要做官,为国家做事情,都得参加科举考试,以此来选举人才。由于是采用分科取仕的方式,因此被称为科举,这是选拔官吏的一个主要方式。而且修建很多国学院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唐太宗认为“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想要改变这种重武轻文的想法,不能只放在扩充疆土,也得有大批文人来为治理国家提供创新性的建议,让国家民富国强。

2、从谏如流,吸取改正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和团队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大的爆发力,唐太宗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是能直面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很多人都难做到,而唐太宗为了规范自己的行为,就让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其中魏征的直言被唐太宗称为是他的一面镜子,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魏征,唐太宗是即怕有烦,但是呢又不能缺少他。

为什么怕呢,因为魏征的直言会让他很没有面子,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任何地方,只要唐太宗有问题,魏征都会直言建议;烦他呢是因为只要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就会一直提,直到采纳更正为止,但是如果没有魏征,可能别人也不会指出自己的不足,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所以不能没有魏征的直言,但是也确实发生过一些事情,让唐太宗很生气,一次,下朝之后唐太宗又一次被魏征的直言弄的很难下台,颜面尽失。

于是回到长孙皇后的宫中生气的说;要杀了魏征,但是长孙皇后了解了事情的情况后,回去换了身衣服,然后对唐太宗说:“妾闻‘主名臣直’,今魏征直,可见陛下明。”意思就是只有贤明的君王才会有正直的大臣敢于直言,不贤明的君王谁敢说他的不对,只能求安稳度日,也正是因为唐太宗贤明,魏征才敢直言啊,不得不说长孙皇后真的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皇后,当然唐太宗也不可能真的因为这杀一个没有犯错的大臣,一方面是长孙皇后的求情,另一方面魏征确实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唐太宗也舍不得杀他。

3、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提起唐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唐宋八大家等,至今这些我们一说起来都朗朗上口,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句,那这个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呢,这就源于当时唐朝繁荣的经济,以及当时的国家政策,为当时的学子创造了有力的条件。而当时唐朝学者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更是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要参加科举考试必定得知道五经正义,五经指的是《周易》《古文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

除了诗,还有音乐,书法,歌舞等等都呈现出欣欣繁荣的状态。尤其是唐太宗的字自成一派,更加激励了文学之风,许多民间艺术不断出现,在当时出现文化盛世。

经济的欣欣向荣

1、取其精华,吸取教训

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时期放纵享乐,征收徭役,使底层的劳苦人民生活艰辛,苦不堪言,于是决心减轻百姓的负担,一上任就颁布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最主要是他能以身作则,这样才会上行下效,别人也会心生敬意,不会肆意妄为,自己有气疾,依然不愿意让修建宫殿,住在之前的旧宫殿,也因此出现了夜不关门,道不拾遗的一片良好的社会风气。

2、土地改革,商业发展

唐太宗特别关注农业的发展,并且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鼓励农户去开垦荒地,保证人民衣食出行,在灾荒时期开仓镇灾,减免赋税,放宫女出宫,节俭自身,鼓励发展生产,自古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但是唐太宗除了重视农业发展,也对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便利条件,很多人都纷纷抓住时机发展商业,慢慢形成了很多商业城市,其中长安和洛阳最为出名。为了给更多人对外发展的机会,在之前的丝绸之路上加强了安全措施的保障,使来往商客络绎不绝,经济发展到空前的局面。

唐太宗能在他在任时期开创一个盛世,为后世子孙奠定了很好的开端,这与他自身的政治才能,以及自身的成长环境和性格,及养成的眼见卓识,有很大的关系,也离不开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辅佐,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让人心生敬佩。为后世的开拓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经典中国通史》《隋唐史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部门,国家,地方,李世民,被称为,唐太宗,唐朝,吐蕃,太平盛世,人民,消息资讯,魏征,李世民,唐太宗,文成公主,长孙皇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部门,国家,地方,李世民,被称为,唐太宗,唐朝,吐蕃,太平盛世,人民,消息资讯,魏征,李世民,唐太宗,文成公主,长孙皇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部门,国家,地方,李世民,被称为,唐太宗,唐朝,吐蕃,太平盛世,人民,消息资讯,魏征,李世民,唐太宗,文成公主,长孙皇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