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皮甲、重甲、棉甲哪种更好用?明朝士兵这样回应

皮甲、重甲、棉甲哪种更好用?明朝士兵这样回应

永乐皇帝二次北伐漠北而归说到:“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并逐步演化为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王朝,引来了愈来愈多人们的注视,也让人们对了这样一个强硬王朝的军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作为冷热兵器共存的明王朝,盔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大重点。

当元末各路义军抗击元军时,各派的势力也在不断地增长,我们亲爱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同志也拥有了自己的部队,而以冷武器为主角的战争,士兵的披甲率是一个重要指标。朱元璋手下有不少元政府的降军,元甲便是老朱当时接触到的盔甲。

既然这样,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元军的甲胄。

01

首先,作为泱泱大国,元政府的部队虽然装备皮甲,但铁甲是不可少的,元军主要装备有柳叶甲、铁罗圈甲等盔甲,而这些制式的甲胄在明朝时期也同样装备,如《明会典》中记载有在洪武年间给皇城将士配发“柳叶甲、锁子头盔六千副”。根据对铁罗圈甲的记载,大致推测,此甲是鱼鳞甲的一种,而鱼鳞甲也是重甲的一种,常配备于高级将领。根据沈从文先生的考证及其搜集的明代图版,明军装备的罩甲中便包含鱼鳞甲一类。由此可见,明代的盔甲受到了元朝盔甲极大的影响,并且鱼鳞甲此类重甲的存在,也可以轻易击破“明军没有重甲”的评论。

再将时间轴往前推,时间定格到宋朝。众所周知,宋朝没能掌控燕云十六州,也就是之后明长城一带,所以丧失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地理屏障,再加上宋人缺马,宋军的骑兵数量和质量是难以和北方的金、夏、元抗衡的,因此宋朝开始盛行重甲,以求用身着重甲的步兵去抗衡北方的轻骑兵,并制造出了许多著名的盔甲,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步人甲,但金人为了抗衡,组建了重甲骑兵铁浮屠。

虽然宋朝常以羸弱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但宋朝的甲胄却发展得十分迅猛,其中包括山文甲,是一款在宋朝十分流行的盔甲,之后的明朝也仿宋制制造了山文甲,并在记载中,明军将官身着铜铁制的山文甲。

紧接着,目光再次拉回元朝。在元朝,诞生了一种新的盔甲,不以铜铁为主,不以皮甲为主,而是以棉为主制造的棉甲,也称布面甲。但这么说并不是很准确,因为元朝开始为了抗衡南人的火器,制造布面甲时如同这名字一般,布在外,铁在内,活生生的就是布包铁。根据记载,明朝对布面甲也进行了改进,在两层棉布间加上铁甲,在外用铆钉固定。但这并不代表元制棉甲销声匿迹,保存至今的晚明高级将领的棉甲,便像元朝棉甲一般,铁甲在内,棉布在外。

由此,流淌着汉、蒙两种制式血液的战甲成为了明甲的主要样式,并且持续到明朝灭亡。

02

盔甲的制式实际上是一个需要比较的话题,因为在真正的实战中才能展现出大明王朝所装备的盔甲。

由此,率先引入一个众所周知的战甲——板甲。

这里同样有一个对明甲戏谑的称法,即是各朝各代都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并且十分闻名的重型铠甲,反观在西方板甲这一重甲流行的时代,明甲却不像其他朝代一样有着出名的重甲,所以也就有了“明朝边军人肉甲”这一戏谑的称呼。前面我们说过,明朝虽然重甲并不闻名但并不代表明朝没有重甲,鱼鳞甲、山文甲这些重甲同样是明军的制式战甲,而明朝为什么不大力开发重甲是有很多的缘由的。

实际上,中国的火药并不只是用来放鞭炮,中国人从唐朝开始便将火药用于战争,制造了许多的火器,元朝政府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于是研发了布面甲。紧接着明朝建立,明朝对于火器的研发与使用是十分热衷的,依照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明朝对于火器的自我研发以及对火器的引进,使得明朝时代的中国在火器上一直与西方同步甚至存在超越西方的时候。火器的存在必然使得劳动者对于重甲产生怀疑,就像在板甲盛行的16世纪至17世纪,西方的重甲骑士们有多少人倒在了火枪的枪口下,并伴随着火器的发展迎来骑士的没落。

再者,就是需求。

在历史上,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以轻骑兵为主,宋朝人要抵御的北方骑兵也都以轻骑兵为主。宋朝人没能掌控燕云十六州,也就失去抵御骑兵的天然屏障,所以说,宋朝的士兵是以血肉之躯在平原上抵御拥有着强大机动力与冲击力的北方骑兵。这时候也有必要提一下西方的骑士,西方骑士是重甲骑兵,重甲的存在必然是以牺牲速度为代价,所以很容易看出,西方的重甲骑兵抛弃了速度,却也给了火枪手装弹的时间;东方的轻骑兵放弃了重甲却获得了迅捷的速度与冲击力。这也可以解释在明军的作战中,火枪的三线战法仅适用于云南而不是北方,因为云南叛军骑象,速度缓慢,北方的骑兵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不会给明军装填的时间。再加上明朝铸造了明长城,明朝也不是一个扩张型国家,对于明朝统治者而言,守住国境线才是首要问题。

所以,没有这样的需求,就没必要去花费大价钱制造重甲。

03

接着,下一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明朝制造了大量棉甲,而棉甲真的比铁甲好吗?

对于棉甲和铁甲的比较不好说,但棉甲的存在前面提到过,火器的发展导致铁甲的没落。但并不是说明朝放弃了铁甲,明朝只是不像宋朝那么重视重甲,明军的披甲率是很高的,棉甲也是广为使用的。

这就要联系相关记载了,首先看《出警入跸图》,这一幅图中展现了皇家的威严,随从在旁的士兵也是光鲜亮丽,而这些也主要是明朝锦衣卫,穿着红衣的是锦衣卫校尉,而披甲在旁的就是锦衣卫的大汉将军。这些大汉将军的甲胄主要体现一种皇家威严,所以他们的甲胄更重于展示。

那么再看看描绘万历年间的《平番得胜图》,图中乍一看身着红色和深红色甲胄的士兵如同清军士兵一般,这一点随后再说,这里要说的是这些士兵穿着的便是各色的棉甲,而在大帐一侧的武将、精兵中却是银光闪闪铁甲,甚至可以辨别出一些罩甲。在《抗倭图卷》中呢,也是能清楚看到,护送官吏的精兵身着铁甲,平常士兵也是着棉甲样式。

在此呢,可以了解到,随着明朝到中后期,往往是铁甲与棉甲混合的状态,而明朝的甲胄发展却没有止步于棉甲,还有复合甲。

棉甲常见于北方军队,在辽东作战的明军常要忍受寒冬,棉甲成为了保暖的利器。在江南的明军则是使用复合甲,根据记载,由于南方多雨,使得铁制铠甲易生锈,于由是用棉花、丝纸等材料制作而成复合甲,适应南方的气候。

明朝的战场主要聚集于北方,南方的明军则是负责抵御倭寇,以及明末时期四处移动的流寇。至于倭寇,并不像电视剧中人手一副大铠,倭寇是缺少盔甲的,而流寇,最多装备的便是皮甲,铁甲都是稀罕物,所以,江北明军所装备的战甲比江南明军更高一筹。

明末,北方明军一方面要抵御后金的进攻,一方面要剿灭流寇。这里,就要说一下为什么看到穿着棉甲的明军像极了清军。实际上,很简单,清甲就是仿明制。

对于女真来说,铁甲也是稀罕物,努尔哈赤起兵时也只有十三副铁甲,而努尔哈赤祖父也是明军边军将领,至此推测,女真的盔甲也是明制盔甲。而后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战役,努尔哈赤以六万人攻击明军十一万人,明军以五万人伤亡的输掉了这场战争,换个说法,也就是后金拿到了明军五万人的装备。

而也是凭借着这些物资努尔哈赤的势力日益增长,逐渐在辽东强大起来。而对于这一批甲胄,明政府之后在对后金、清的作战中提及,鞑靼人夺取了明军大批甲胄,建议边军更换甲胄、腰牌等相应物资,却因为明末政府资金赤字没能实现。

清军也靠着从明军手中夺取的甲胄开始自己的改造,由于长期在辽东作战,气候寒冷,棉甲成为了清军的首选,此后,清军入关,作为清军制式铠甲的棉甲也一直保留到满清灭亡。

了解历史的朋友知道,虽然崇祯帝煤山自缢,但明军的抵抗没有结束,在延平王郑成功的麾下,有一支穿着流淌着日本血统盔甲的部队——铁人军。

同志们!同志们!重甲军来了!

据记载,明郑麾下的铁人军全身穿着厚重的盔甲,头戴铁盔,身穿铁铠、铁臂、铁裙,脸覆铁面,只露出眼口鼻。可至于这铁甲的样式,有学者推测郑成功从日本引入了这批铠甲,因为铁面是日本铠甲的特色。

传承宋元,自我创新,吸纳东洋。这,就是大明的铠甲。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演绎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制造,火器,盔甲,士兵,明军,明朝,棉甲,骑兵,宋朝,王朝,消息资讯,明军,明朝,铁甲,棉甲,重甲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制造,火器,盔甲,士兵,明军,明朝,棉甲,骑兵,宋朝,王朝,消息资讯,明军,明朝,铁甲,棉甲,重甲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制造,火器,盔甲,士兵,明军,明朝,棉甲,骑兵,宋朝,王朝,消息资讯,明军,明朝,铁甲,棉甲,重甲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