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先有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学派、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以墨子为首的墨家学派、以韩非子为首的法家学派,无论处于哪个时代,他们一经问世,就深深影响了后世。
正是这些百花齐放的进步思想,才使得国家在经济、政治大力发展的时候,思想也走向潮流。南宋以后,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开始流行。在元明时期,朱学逐渐位居正统。
在明朝,有一位将心学集大成者的思想家,曾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提出质疑,后又建立自己的学派,对日本及东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就是——王阳明。
痴迷学识,年少立志为国家做贡献
王阳明的家庭在当地十分显赫,他的父亲是当朝的吏部尚书。传说在他出生前,他的祖母曾梦见一位天神,敲锣打鼓地送来一子,果然等到王阳明降生时,确是男孩,因此,祖父为他取名“云”。阳明是他的名号。
一般,孩童在三四岁左右就会说话,可王阳明到了五岁,仍旧不会说话。家中长辈忧虑不已,他却跟没事人一样,专心于祖父所翻阅过的书籍。
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王宅,看出问题:孩儿虽好,可惜名字道破了天机。祖父连忙给他改名成“守仁”,没多久他便能开口说话。
十二岁时,王阳明前往书塾读书,年纪虽小但他的思想却非常成熟。一次与书塾先生就何为天下要紧之事展开讨论,王阳明认为做个好读书的贤人比考取功名重要得多。
如今兵荒马乱,国家乱象丛生,百姓多愿起义,他看到这样痛心的局面,暗自发誓一定要勤学兵法,长大为国家效力。
才十五岁,王阳明就上疏皇帝如何平定起义军,虽再无下文,但他依旧心系天下,纵观塞外。
王阳明从小酷爱读书,为此还闹出过一些“名场面”。十七岁那年,他与诸氏成婚,结婚当天该新郎出场时,却发现哪里都看不到他,这让众人一顿好找。
结果第二天他的岳父诸养和在道士旁找到了他。原来他与道士交流请教,一来二去便跟着道士打坐起来,忘记回家。
他不光好学,还善于实践。王阳明在拜谒老师娄谅时,娄谅一时兴起,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这引起了王阳明的注意。
回家后,便赶忙读遍朱熹的相关著作,甚至实践起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的大致意思是:通过参透事物的基本原理来获取知识。
有一天,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于是对着竹子硬生生“格”了七天七夜,不但什么也没“格”出来,人还病倒了。此后,王阳明对“格物”之论深表怀疑,“守仁格竹”的故事被流传至今。
屡创战功,却被轻视
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举,但他的状元就没那么顺利了,第一次未能考中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微笑着说道:“兴许下次你就是状元了,不如你为下一届的科举作个状元赋吧”。
王阳明随即提笔便完成,在旁的大臣看到,都对他天赋异禀的才能颇为赞叹。
时隔三年后,王阳明再度落榜,曾考取过状元的老父亲在他身旁安慰,王阳明却无奈地摇摇头,说:“大家都以不能考取功名为耻辱,我却以不能考取功名懊恼为耻辱”。
终于在二十八岁时,王阳明因在礼部的考试中表现出色,正式踏入了仕途。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不满宦官刘瑾擅自干政,上疏为被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求请。
此番举动引得刘瑾震怒,导致王阳明被朝廷罚杖刑四十,并贬到荒凉偏远的贵州龙场。这还不止,家父王华也被牵连到赶出京城,调往南京任职。
然而得罪刘瑾怎会被如此轻易放过,王阳明在前往贵州上任的途中,遭到暗杀,危急时刻想到假装自尽,才得以逃过一劫。遂赶忙前去南京与家父见面,王华见到他后劝他去上任,王阳明只好返回贵州。
到达贵州龙场时,满目的荒凉并未使他气馁,整理好思绪后,他因地制宜地教当地百姓,因而深受民众爱戴和认可。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闲暇时间钻研阅读,对《大学》的中心思想也产生了新的领悟。他意识到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遵循自己的本心便可,无需外求,因此他书教条训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受命巡抚南康、赣州等地。此时,这些地区的各路盗贼群起,王阳明到任后,发现官府中不少人与盗贼勾结,于是责问其中年老而又狡黠的仆役,仆役只好如实坦白。
王阳明利用他们侦探的叛军情报,大举讨伐盗贼,被人誉为“狡诈专兵”。
正德十四年,宁王突然叛乱,朝中上下惶恐不安。这时,大臣王琼站出来,禀告圣上:“王阳明此刻正在江西,他若了解到这事,定会前去平定,叛贼也必会被他拿下”。
在宁王赶回南昌中途,与王阳明在鄱阳湖大战,经过三天的激烈厮杀,最终败给王阳明。
然而,如此丰功伟绩却得不到武宗的认同,更有一些佞臣认为应当放了宁王,让武宗亲自平定,彰显圣颜威武。王阳明心寒不已,将宁王交给牢靠的宦官,便称病隐退。
回乡守制,创立阳明书院
直到世宗登基后,王阳明才因平定有功,加官晋爵。不出多久,就被世宗渐渐冷漠。于是王阳明提出请辞,却被圣上回绝,过了一段时间,才准许他为父回乡守制。在乡期间,他不仅在稷山书院讲学,还创建了阳明书院。
明朝心学的发展,先有陈献章,后有湛若水完善,最后王阳明则是集大成者,因此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息息相关。而他走上心学之路还得得益于“龙场悟道”。
王阳明对于别人把儒家思想看作成是一成不变的准则,提出强烈的反对,他还反对众人盲目听从地做事,强调应根据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他提出的“致良知”是他心学的主旨,“知行合一”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在呼吁大家解放思想和个性,对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后阳明学传到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说,如果你能读懂他,或许可穿越百个世纪。
确实他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等。若能参透,那延续几百几千年的哲学将引领你穿越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