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于唐代中叶、成熟并完成于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
。它不但奠定了后世散文风格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到其他多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它经历了曲折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晚唐五代的式微,在宋代终于进入它的否定之否定阶段,走向了全面的胜利。这其中既有对骈体文的批判,也有对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的抛弃。
古文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发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政治领域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前一阶段的鲜明特色,古文运动正是这一巨大变革在文学领域的反应与延伸。
古文和骈文
“古文”在古代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
一、指用古代文字传抄的古代书籍。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年十岁则诵古文”之句。
二、指古代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有释,广义古文是指甲骨文、金文、摘文和小篆以前战国时诸侯国所用文字,狭义是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三、指经学今古文学派中的“古文经”。
四、泛指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古文在此时则有相对于白话文的涵义。鲁迅说:“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文做。”
唐代中期,韩愈继承唐初陈子昂发扬汉魏风骨的文学主张,反对当时盛行的绮丽颓靡的骈体文而称秦汉之文为古文。《题欧阳生哀辞后》称彭城刘伉:“君喜古文”,“其志在古文耳”。韩愈还称自己所写的文为“古文”。因此就有日本学者把秦汉古文称为“真正的古文”,韩愈所为之文毕竟不同于先秦两汉之文,只是师其意而己,称其及韩柳之后的“古文”为“拟古文”。
总之,文体意义上的“古文”之称,无论是用来追述秦汉,还是自指,实启于唐代。韩愈提出“古文”是要与“俗下文字”相对立。他所称的“俗下文字”当指骈文和与骈文相近的律赋一类的科举时文。
骈文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源于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之句。
骈为两马并驾一车之意,俪意为成对。骈体文字数上四下六,或上六下四,或上下皆四,上联与下联对偶,如两马并驾,音律方面则要求平仄相对,有时叶韵,行文多用典与藻饰。
因为文学的审美因素很多,不只骈偶一途。魏晋社会动乱,文人脱离政治转向清谈,由清谈到侈谈“才性”,崇尚文雅,江东尤以才辩相高,形成很浓的追求形式美的风气。上有帝王天子倡言,下有子弟词臣附和,骈文就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形成了。
盛唐时期王维、李白、任华骈散兼擅,颇多盛唐气象。玄宗时更有所谓“燕许大手笔”之说,但是早在唐初即有以魏征、王绩为代表的盛世骈体作家开始进行骈体文的改革,他们的骈文打破四六对仗句式、对偶句法,而不拘声律,不事用典。四杰之骈文内容充实,文中常有不平之气,内容上更通俗化。这一时期骈文用语质朴、形式上散化、淡化的趋向逐渐明显,一洗六朝金粉气。
他们在积极进行朝政改革的同时,也对于不利于改革的空虚、颓丧、脱离现实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革新。
通过复兴儒学来强化人们的主体意识,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抛弃已经严重束缚人手脚的骈体形式,用经过改革与创新的“古文”来为政治的刷新作宣传和呼应,这正是古文运动兴起的社会沃土
。
古文运动概念的由来
“五四”运动后,开始把“运动”引入文学领域,但是也并非所有的文学现象都可以称之为运动。律诗、词、曲、小说等在它们形成与发展阶段也都有着尖锐的冲突和斗争,但那主要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而与重大的社会政治活动关系不大,因而它们只能限于文学一隅。古文运动却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联的,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称它为古文运动,更侧重于从社会价值方面去考察和认识它。
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经济背景
1、大土地所有制充分发展
唐宋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的时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承前启后的特色。安史之乱后,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主阶级由身份性向非身份性的过渡,佃农所受的超经济强制也逐渐减弱。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人们并没有对它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发生于这一时期的古文运动正是这一重大经济转折时期的哲学思考。
2、赋役制度及租佃关系随之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变化
3、农民和地主阶级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新的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在课户取得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的同时,地主阶级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唐代士族地主进一步衰落。商品货币关系也松动了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社会关系。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这些士家大族再也难葆其昔日的辉煌地位,而“名虽著于州间,身未免于贫贱。”相反,这一时期上升的却是那些新兴的庶族。
社会的变迁导致人们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古文运动发生在这一重大的历史转变时期,正是上层建筑领域对这一经济变迁的适应。
政治背景
一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质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文学思想领域中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同样反映了这一时期尖锐复杂的社会政治斗争。
空虚绮丽的骈俪文体不适合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的需要,因此古文运动家们革新了秦汉散体形式,用清新通畅、明白易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呼唤新的力量的上台。他们怀着复兴盛唐的美好理想,以救民济世为己任,同时也顺应了文学发展的历史潮流,举起古文运动的大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文运动内容
1、文体、语言和文风
与文体相接榫的是语言。古文与骈文的差异,主要在于句式的散体化,以及对对偶、用典、押韵等其实是对诗歌的严格要求的抛弃,从而使散文语言走向“通俗”(相对的)。
随着文体、语言的改变,文风必然变易 。或者说,正因要改变文风,故而须改变文体、语言。古文运动就文风而言,主观上是要恢复古朴的文风,客观上主要是朝着“平易”的方向发展。尤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更旗帜鲜明地把“平易畅达”作为散文的正确方向,对宋以后的古文产生了很大影响。平易的目标之一是“适用”(也有美学上的追求)。
2、文学观念
唐宋古文运动以“复古”作为其历史指向,中唐古文运动之后,复古成为此后文学革新的一面大旗,其实质是“以复古为革新”,它不是静止的历史观,而是动态的历史观,其历史意识是尊奉古代,以古代为依傍,故古文运动之“复古”,更周延地说是“尊古”。中国文学中大规模的牢固的“尊古意识”,正是从唐代的诗文复古运动之后真正形成的。
古文运动意义
古文运动以后,相当一部分原来只用骈体写作的文体古文家开始用散体创作。尤为明显的是碑志文,碑志作为一种雅正雍容的实用文体,此前一直以骈文为宗,韩愈碑志则有意识地变骈为散, 韩愈七十多篇碑志,“传”的部分,无一例外纯为散体。
参考文献:《骈文史论》、《唐宋古文研究》、《韩愈传》、《柳河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