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人的好处
说起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书上本来是有标准答案的。
一曰王安石的志向高远,计划却不周密,动了北宋各个社会阶层的奶酪,终于导致他的各种法和他本人成了过街老鼠。
二曰王安石用人不当,放着北宋朝堂之上那么多正人君子(如苏东坡,韩琦)不用,偏偏要用吕惠卿,章敦那样的无耻小人。
三曰王安石变法,没有深入百姓中间做调查了解,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调动起百姓参与变法的积极性,也就没有群众基础。
一句话概括,老王这个人呢,人是个好人,就是脑子笨了点。
这样的失败理由,其实并不能让人信服,而恰恰说明了王安石的伟大。
那么多聪明人都选择安于现状,对北宋的致命弊政选择视而不见,一天到晚守着祖宗之法,一天到晚抱着上天之命,和北宋朝廷一起等死,只有一个笨人王安石肯站出来,从制度到技术,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就是王安石的好处。
和康有为不一样,王安石并不是体制外不得志的人,以老王的学识和政治才能,即使不变法,也能稳稳当当,享受到手的荣华富贵,但王安石却宁愿不要到手的功名利禄,一心要让北宋富国强兵,这种格局和境界也是同时代其他政治家所没有的。
对这一点,宋神宗看得很清楚。满朝的名臣雅士,俱誉满天下,但文章锦绣并不代表人品好,更不代表能力强。说得不好听点,在皇帝的眼里,苏学士之流是拿着国家俸禄不好好上班,把应该为国尽忠的时间都去吟诗作赋了。
一个有想法的修理工,如何毁掉一个工厂
王安石活着的时候,司马光之流对王安石的批评,还只是在技术层面。
但王安石死后几十年,北宋灭亡之后,却有大批的官员和学者又翻老账,认为北宋之亡,即亡于王安石变法。换句话说,王安石对北宋灭亡负有主要责任。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而且到现在仍然有历史学家这样认为。
对此,我有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我们可以假设北宋的官僚和社会体制,像一个工厂,工厂里有若干大型机器。这些机器已经运作了上百年之久,很多地方都生锈了,还有很多地方漏水漏电。
原来的修理工,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老机器缝缝补补,小心维护着机器日常运作,虽然机器的速度越来越慢,效率越来越低,但好歹没有停摆。
然后那个有想法的修理工王安石来了。王安石上上下下调查了一遍,认为这些机器需要大修,需要换几个重要部件。
老板宋神宗同意了,而且马上拨款,派人实施。
但新部件安装完毕之后,机器的运作却并没有向好,相反,因为新部件和大部分老部件都不协调,机器不仅是迟钝,还隔三差五出大问题。
其实这些大问题都是老机器原来就有的问题,只是一直没有暴露出来,但现在有了,人们就都会觉得,这些问题是因为新部件的使用而导致的。
更糟糕的是,其他的修理工因为恼恨王安石多事,多采取消极态度,不仅不会配合王安石,还经常暗中使坏,让老机器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不久,机器都彻底瘫痪了,整个工厂都干不下去了。
所有的员工都纷纷指责王安石:看,都怪你!
每个朝代都有一个背锅侠
明亡于万历,清亡于乾隆……中国的历史学家,总喜欢找几个背锅侠,为某一个王朝的灭亡负主要责任。
其实这样的说辞,对背锅侠们是不公平的。正如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一个工厂,一台机器最后的垮毁,是一代一代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机器的使用者和管理者都不是无辜的。
但不找几个背锅侠,无法替贤君圣主和忠臣良将们洗白,王朝的政治垃圾没有倾倒的垃圾堆和化粪池,整个朝代几百年看起来都是臭烘烘的。
然而我还是惊叹于南宋官员和学者的无耻-----其他朝代的背锅侠,都是昏君奸臣,好歹还能警示后人,而将王安石定为北宋灭亡的主要责任人,不仅让北宋的守旧等死势力逍遥法外,还给南宋继续苟且偷安的臣民们找好了借口:还是安分点吧,千万不能学王安石。
王安石身败名裂的必然性
人们在谈论王安石的时候,总是对王安石背后的宋神宗选择性忽视。
其实改革大业要获全功,第一要素就是背后领导的无条件绝对支持,比如秦孝公之于商鞅,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那个同样有想法的宋神宗,却在一开始就留好了退路,做好了万一反对声音太高,就丢车保帅的二手准备。
王安石做好了,宋神宗居首功,王安石做不好,就是他自己的罪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商鞅常有,而秦孝公不常有。
宋神宗不与王安石共进退,意味着王安石变法虽然打着国家的名义进行,但自始至终,都是王安石的个人行为。
“拗相公”之称,心机很深,不仅是司马光之流对王安石的调侃和评价,还藏着另外一层意思-----皇上也拗不过你啊。
既没有皇帝的绝对支持,自己又不是曹操宇文泰那样的权臣-----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之中,王安石向北宋的整个体制动刀,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天下,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