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在位不足一年,朱高炽为何能名垂青史?因为他解决了四个大难题

在位不足一年,朱高炽为何能名垂青史?因为他解决了四个大难题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明朝皇宫中一团乱麻——在位仅仅十个月的洪熙帝朱高炽突然暴毙而亡。

明明两天前朱高炽还在处理政务,仅过了一夜他便重病不起,还没等太医查明病因,这位体弱多病但肥胖异常的皇帝陛下就龙驭宾天了。

关于朱高炽的伤因,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突发心脏病而亡;也有人说他是遭人谋害。

与其关心朱高炽的伤因之谜,不如着眼于他的历史功绩,在他不到一年的皇帝生涯中,到底做了什么,导致他能名垂青史,谥号为“仁”?

一、惊心动魄的储君生涯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出生前后,大多会伴随着一些异象,这些异象多为后人附会,用来证明此人的不凡,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也不例外。

据说朱高炽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徐氏梦见有一个头戴冠冕、以手持圭的人向她参拜,这样奇异的梦似乎预示着肚中的孩子生而不凡。

但是这个生而神异的孩子,却不受父亲朱棣的待见,朱高炽体形肥胖,腿脚不便,走路都要几个人搀扶,十八般武艺中,朱高炽只学会了不用走动的射箭。

这样一个在武艺方面毫无建树,甚至称得上一无是处的嫡长子,让行伍出身、从小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朱棣心生不满。

反观朱棣的次子朱高煦,身材高大、体形魁梧、武艺高强、屡立战功,与年轻时的朱棣可谓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更是多次于危难之际救出朱棣,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让朱棣觉得毕生事业有所寄托。

除了朱高煦之外,朱高炽还要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他的三弟朱高燧。

朱高燧是朱棣的幼子,性格狂放不羁,虽然没有朱高煦那样显眼的战功,但却是最受朱棣宠爱的儿子,仰仗着朱棣的宠爱,朱高燧也在秘密策划谋夺储君之位。

朱高炽从洪武二十八年被立为燕王世子,到永乐二十二年登基为帝,二十九年的储君生涯中,时时刻刻都在防备着两位弟弟的夺嫡威胁。

建文四年的浦子口之役中,朱棣为南军所败,好在朱高煦及时赶到,转败为胜。

朱棣十分感动,轻抚朱高煦后背,对他暗示说:“勉之,世子多疾!”实际上是在承诺将来立他为储。

朱棣即位之后,的确有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但是迫于祖宗之法和朝臣压力,只能不情不愿立长子朱高炽为储君。

依照明朝制度,储君已立,诸位皇子就要前往封地就藩。

朱高煦不愿离开京城,朱棣便特许他留下,并且给予他远超普通亲王的待遇,有时甚至压过太子。

永乐十三年,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改为青州,但朱高煦仍然不愿就藩,反而偷偷招募私人武装,并使用御用的车马出行,反叛之心昭然若揭。

次年,回到南京的朱棣得知了朱高煦的出格举动,差点将其废为庶人,多亏太子朱高炽求情,朱高煦才得以幸免,经此一事,朱高煦彻底退出太子争夺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年之后,朱高燧也对皇位发起冲击。

朱棣对朱高燧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永乐二年,朱高燧被封为赵王,朱棣不仅没有逼他就藩,还下令让他留居北京,一直陪伴在朱棣左右。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重病不起,以护卫指挥孟贤为首的朱高燧亲信们,计划陷害朱棣,伪造遗诏,拥立朱高燧为皇帝。

这个阴谋被宫人知晓,上报朱棣。朱棣召来朱高燧询问此事,朱高燧战战兢兢,汗如雨下,哑口无言,这一次,仍然是朱高炽开口求情,极力为朱高燧辩解。

朱高炽认为,此次谋逆是朱高燧的下属自作主张,妄图拥立一个傀儡皇帝,从而把持朝政,兴风作浪,朱高燧不但不是首恶,反而同样是被蒙在鼓里的受害者。

这个理由说服了朱棣,加上朱棣一直以来对朱高燧的偏爱,所以朱高燧得以在谋逆案中全身而退,只是朱高燧监管下属不力的罪名始终无法撇清,只能黯然退场。

两位弟弟先后退出储君争夺战,当了将近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炽才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次年八月,明成祖朱棣驾崩,朱高煦也结束惊心动魄的储君生涯,登基为帝,是为明仁宗。

二、四平八稳的六度监国

朱高炽能够在夺嫡之战中笑到最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是宗法制度下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第二,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册封的燕王世子,曾被朱元璋夸赞有“君人之识”。

第三,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以一万老弱之兵,抵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攻势,保住了朱棣的老巢北平。

第四,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受朱棣宠爱,被称为“好圣孙”。

当然,最新的的一点在于,朱高炽当太子的二十年间,曾六度监国,将政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征战在外的朱棣无后顾之忧。

太子监国之事,古已有之,明朝尤为兴盛。

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太子朱标说:守成之君出生富贵,缺乏经验,处理政事时很少有不犯错的,所以要多多参与政事,积累经验。

朱棣听从祖训,在外征战时都让太子朱高炽监国,让朱高炽得以提前参与国政,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管理集团,为将来君临天下做准备。

但是皇权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朱棣命朱高炽监国,将一部分权力转让给他,势必会引起父子间的权力冲突。

永乐七年,朱棣第一次命朱高炽监国,临走前,朱棣宣称,除了战争与祭祀这类重大事情,其余的事都不必向他报告,全由太子裁决。

两个月后,朱高炽仅仅只是将贪婪的刑部尚书刘观训斥了一番,就遭到了朱棣的警告:文武百官都由我亲自任命,就算犯了小错,你也不应该折辱他们。

从此以后,朱高炽不敢再随意处置官员,官员任命之事,事无大小都上报朱棣,唯恐朱棣认为自己结党营私。

对于国政的处理,朱高炽称得上四平八稳,很少出纰漏,但即使这样,朱棣仍不满意,他经常否定朱高炽的政绩,还挑出小错张榜示众,使朱高炽“忧惧成疾”。

而阴谋夺嫡的朱高煦和朱高燧则秘密结盟,多次向朱棣进谗言,构陷太子身边的亲近属臣。

朱棣偏听偏信,对太子抱有怀疑,逮捕辅佐太子的官员,几乎使太子进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可即使身处困境,朱高炽依然认真履行监国的职责,《明史·仁宗本纪》中称:“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可见朱高炽的能力。

此外,朱高炽还施行仁政,惠及百姓,当时征战日久,天下疲敝,灾荒四起,朱高炽亲自巡视灾情,体察民情,减免赋税,赈济灾民。

永乐十八年,朱高炽刚刚结束了第三次监国,便被朱棣征召到北京面圣。

路上,他经过邹县,看到路旁男女老少都以草为食,心中不忍,急忙下马发放粮食。

山东布政石执中前来迎接太子,朱高炽斥责道:“身为百姓父母官,却坐视百姓忍饥挨饿,你心中是怎么想的?”

石执中说早已免去了受灾者的赋税,朱高炽却说人民连饭都吃不起,免税又有何用?命令石执中赶快发放粮食赈灾。

石执中本想给每位灾民赈济三斗粮食,朱高炽却执意加到每人六斗,为了不让石执中难做,朱高炽还承诺,赈灾之事会亲自向朱棣报告,不让石执中承担擅自开仓放粮的罪名。

正因如此,朱高炽仁义之名传扬于天下。

三、短期在位的历史功绩

朱高炽的仁义在《明史》中得到了这样的盛赞:善行善政难以尽书。可惜天不假年,否则未必不能比肩西汉“文景之治”。

诚如《明史》所言,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的政绩,已经让许多当了一辈子平庸之君的皇帝望尘莫及了。

朱高炽的主要功绩,在于解决了即位之初的四大难题。

首先,朱高炽宣布停止远征与远航,与民休息。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活动,但这些重大活动无一例外,都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

例如迁都北京一事,虽然有利于加强国防力量,防范北方游牧的侵扰,但是为了营造北京城,明朝征集了数十万苦役和囚犯进行劳作。

郑和七下西洋,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每次远航,都要组成百余艘船只的巨型船队,人数多达三万余人,沿途赏赐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炫耀武力,明成祖四次出兵安南,动用数十万军队,耗费上百万军费,为了安抚安南的百姓,还要征调粮食供他们食用。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更是让十万明朝大军丧生于北地,其军费与粮饷的消耗远超安南之战。导致明朝“戎马资储十丧八九”,家底几乎被败光。

对此,朱高炽的解决方法是:先迁都南京,减少皇室物资运输的消耗,然后停止远航西洋,减少开支,调整明朝和蒙古的联系,止息干戈,最后承认安南独立,从安南撤军,不再向安南输送粮食。

其次,朱高炽安抚了靖难遗孤,恢复了建文帝的名誉。

朱棣登基之后,抹黑建文帝朱允炆的名誉,大肆迫害建文帝的臣子,大臣方孝孺不愿投降,竟被朱棣夷灭十族。世人都认为朱棣太过残暴,只是迫于威势,敢怒不敢言。

朱棣伤后,朱高炽将成为他人奴隶的建文帝旧臣家属一一释放,恢复他们平民的身份,给予一定的田地供其生活。

然后追封建文帝为建文君,承认建文朝的合法地位,还称赞方孝孺是忠臣,为其平反。

再次,朱高炽变化了内阁制度,内阁始创于明成祖时期,只拥有咨询的职能,而无决策权。

朱高炽即位之后,任命了许多位高权重的大臣充任大学士,首辅大学士则是最受朱高炽信赖的杨士奇。

这些阁臣都被封为一品大员,通过施加政治影响,逐渐获得了部分决策权,内阁因此成为了新的的行政机构。

最后,朱高炽还改变官场风气,缓和君臣联系。

为了防止臣下阿谀奉承,人主妄自尊大的情况发生,朱高炽制作了一种名叫“绳衍纠缪”的银章,赐给身边信任的大臣,如果皇帝言辞失当,他们可以秘闻以奏,纠正错误。

洪武朝和永乐朝经常发生臣子直言上谏,反为君主所杀之事。

朱高炽虽然也常常被谏言激怒,但他能够听取意见,改正错误,不随意伤害和杖责大臣,所以君臣相处融洽,联系密切,朝野内外都是一派和平景象。

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突然病重离去,终年四十八岁,臣子们为朱高炽选择了“仁”为谥号,意味着宽容、仁慈、实行仁德于天下。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享国之日浅,但他在位的十个月里,革除了前朝弊政、恢复了地方经济、稳定了地方形势、完善了政治制度、创造了一个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语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朱高煦与朱高燧秘密结党,伺机构陷太子。有人提醒朱高炽道:“亦知有馋人乎?”朱高炽的回答十分坦荡:“不知也,吾知尽子职也。”

正是这份坦荡的气度,让朱高炽躲过无数的明工具暗箭,在危机四伏的储君之位上岿然不动。在两位弟弟进入危机之时,他也愿意伸出援手,助自己的敌人脱困。

许多人认为,朱高炽以德报怨太过迂腐,实际上,在夺嫡之战中,除了嫡长子身份之外,丝毫不占优势的朱高炽,只有仁德一张牌可打。

因其仁德,明成祖朱棣几经权衡,始终下不了废黜太子的决心;因其仁德,朝中大臣始终坚定地以宗法制维护朱高炽的储君地位,多次阻止朱棣意图易储的举动;

因其仁德,让朱高炽在暴虐的朱高煦与狂放的朱高燧中脱颖而出,显露出一派仁君风范;因其仁德,百姓对朱高炽感恩戴德,用民心所向加重了他登基的砝码...........

参考文献:

[1]明实录[M].台北:“2023研宄院历史语言研宄所”校勘本,1962年.

[2][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历史开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朱高炽,朱元璋,永乐,朱高燧,皇帝,朱高煦,太子,朱棣,生涯,见闻记录,朱高炽,朱高燧,朱高煦,太子,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朱高炽,朱元璋,永乐,朱高燧,皇帝,朱高煦,太子,朱棣,生涯,见闻记录,朱高炽,朱高燧,朱高煦,太子,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朱高炽,朱元璋,永乐,朱高燧,皇帝,朱高煦,太子,朱棣,生涯,见闻记录,朱高炽,朱高燧,朱高煦,太子,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