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开始对各个皇子进行分封,这一点就类似于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只不过在明朝时期,分封的不是诸侯,而是藩王。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室的力量,开始分封藩王,朱元璋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
从此之后,藩王正式的在明朝出现,这时候的朱元璋是为了加强明朝的统治。不可否认的是,藩王制度的出现,让明朝走向了辉煌,可是现如今看来,藩王的出现也彻底的让明朝走向了灭亡。明末时期,藩王拥兵自重,可是面对外敌,这些藩王无动于衷。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此时的朱元璋在位期间,朱元璋就已经下旨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要知道,朱元璋在位期间,几乎是将明朝的开国功臣一网打尽,这无疑是给子孙后代铺路。当时的洪武四大案让很多明朝官员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朱元璋铲除了明朝的开国功臣之后,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结果万万想不到,朱允炆即位之后,这些藩王开始有所行动。当时的朱允炆刚刚即位,结果就开始大肆削藩,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各路藩王对朱允炆是非常忌惮,由此藩王开始有所行动。
这第一个行动的就是燕王朱棣。当初的朱元璋分封藩王,主要是有两个作用,第一就是边关封王,目的是防止北元残余势力反攻回来。即使是北元势力反攻回来,藩王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第二就是一旦朝廷被权臣控制,藩王可以发兵勤王。
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的这种想法是好的,可是藩王出现之后,结果却不是朱元璋想的那样。在当时来说,藩王与诸侯相同,不仅仅有属于自己的封地,还有属于自己的军事指挥权。那么到了朱允炆即位之后,没有对北元的残余势力产生忌惮,倒是开始对他的叔叔们产生了忌惮。
建文帝刚刚即位之后,就开始大肆削藩,这让各个藩王都产生了忌惮。于是朱棣有所行动了。现如今看来,建文帝的削藩肯定是非常过分了,甚至是威胁到了各个藩王的生命。试想一下,谁会冒着被诛三族的风险去造反呢?这显然不合理。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必死无疑,造反的成功率是不足以让他一个诸侯王,去冒那么大的风险的。被逼无奈的朱棣选择了起义,从此之后,靖难之役拉开序幕。最初的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对抗整个朝廷。建文朝廷举全国之力,不能一举荡平朱棣,可见建文帝的无能。
建文四年,此时的燕王朱棣长驱直入进攻到了南京城。拥有千里之遥缓冲的建文帝,居然能让朱棣打到南京,这一点证实了朱允炆的能力,此时的朱允炆已经走向了“退位”。建文帝垮了之后,随即在南京城的皇宫中,大火燃烧,于是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棣攻入南京后,第一时间宣布建文帝死于大火,不过在历史上,建文帝的下落不明,时至今日对于建文帝的下落都是存在争议的。甚至是有人认为朱棣让郑和下西洋,是寻找建文帝。在朱棣宣布了建文帝的死讯后,朱棣还做了另一件事。
这就是将建文帝后宫的嫔妃,悉数处决。那么在古代的时候,女人是没有从政的机会,这些后宫的女子对朱棣根本造不成威胁,为何朱棣会选择杀死这些人呢?那么从明朝的制度来说,朱棣这样做是有依据的,原因就是明朝实施的是人殉制度。
就是皇帝死后,妃子是要陪葬的。更为主要的是,朱棣杀死了很多后宫的妃子。当时的情况就是,建文帝的儿子还是弟弟,都在朱棣手中,这些人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更为主要的是,朱棣杀死建文帝的妃子,就是为了斩草除根。
这些妃子在朝中肯定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假如这些妃子一旦跟朝廷中的势力联合起来,那么对朱棣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朱棣的皇位本身就来路不正,由此说来,不如直接杀死这些让流言蜚语停止,朱棣的想法就是不如杀了之后来的痛快,断了这是非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