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什么高考试卷不能统一?其实早在明朝,朱元璋就给我们总结了教训!

为什么高考试卷不能统一?其实早在明朝,朱元璋就给我们总结了教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这本是一位登科举子形容自己中第后逍遥模样,可是大明洪武三十年三月的这场殿试,这两位状元可就没这么快意了。因为,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杀鸡儆猴”。

“北方学子全军覆没?”

这次殿试,在红榜贴出之后,也是令举子们大跌眼镜。在这次科举考试所录取的52个人当中,状元陈䢿,是福建闵县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而探花刘士谔,是浙江山阴人--不但如此,就连剩下的49个人也全部都是南方学子,这意味着北方士族完全没有任何一个人上榜,这对于北方士族无疑是一场晴天霹雳!

北方学子怀着震惊和疑惑的心情纷纷联名上疏,并一致认为是作为南方人的主考官刘三吾在从中作梗。一时间,京城风云变换,很快消息便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在了解了这件事以后也很是诧异,虽说近年来在新晋举子之中南方学子占比确实很多,但也有北方学子的一席之地,而像今年这样北方学子全部落榜的怪事还是头一次见。本着不能耽搁大事的心理,朱元璋便成立了调查小组,任命洪武二十七年的状元张信为组长着手调查此事。

“南方学子文理更佳”?

以张信为首的调查小组在调查完毕后,很快将结果汇报给了朱元璋。因为明代的科举考试,所采取的都是糊名制,誊抄制,也就是说考试结束后,监考员会第一时间用粉把卷子糊起来,并且还有专人考官来把试卷上的内容去誊抄到新的试卷上,这样考官和考生的操作空间就很小了,也基本杜绝了作弊的可能。并且从卷面上来看,南方学子的卷面工整、辞藻华丽,看起来确实是“文理更佳”。

不仅如此,张信还提供了一些北方学子的卷子来和南方学子来做对比,对比下来,北方学子的言辞不仅黯淡了不少,而且似乎“有犯禁忌”。此时北方学子纷纷表示抗议,认为张信是在拿一些“陋卷”来做小哥,他同样也在偏袒南方学子。

“南北榜案”

科举考试,作为大明最高级别的选拔考试,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闹出这么大的笑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感觉自己的脸在不断地被人抽着巴掌。可是问题就出现在,北方的学子的卷子相较于南方的学子确实“文理不佳”,而南方的学子的卷子也没有多少的纰漏。可是这个结果对于整个北方士族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对于基业需要不少北方士族提供支撑的朱元璋来说,同样是不可接受的。

一生杀伐果决的朱元璋便宣布了他对这件事的处置决定,令人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将新科状元陈䢿,负责着手调查此事的负责人张信两位状元斩首示众,而主考官刘三吾念在其80高龄,将其发配边疆。

很快,朱元璋便宣布进行下一轮的科考,并由他本人亲自阅卷,同年五月,科考的红榜公布后,录取的61个名额全部都是北方学子。六月,朱元璋再次举行殿试,并录取了山东人韩克忠为状元。后世的史书把第一次的52位南方进士称为“南榜”,而这次的61位北方进士称为“北榜”,史称“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背后的政治因素”

在处理案件时,由古至今都秉承着“证据必要”的原则,而这件案件的判决参考之随意,判决结果之严厉,都是十分令人诧异的。不过细细想来,我们就能知道原因:

比起朱元璋处理的其他大案要案来说,这件案件的血腥程度客观上来说是算轻的了,蓝玉案、胡惟庸案那个不是牵连了成百上千位的高官?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而无辜被害,这也确实像朱元璋处理大案的一贯作风。

而我们细细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这两位状元呢?目的是为了拉拢北方的士族。前面讲到过朱元璋因为基业需要北方士族来支撑,可是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么明显的“拉偏架”真的值得吗?

我们事发前朝,元朝的科举制度是兴起于元仁宗时期,而元朝有着一个“四等人”的说法,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指的是北方人),而四等人就是南人了。这样的规定也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士族和北方士族的裂痕。

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余党”仍驻扎在宁夏、甘肃、辽东等地。据史料记载:当时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恺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而这些军队也对新成立的明王朝虎视眈眈,朱元璋也对此心知肚明,这些军队是他的心腹大患。

而在北方的士族中,由于朱元璋的根基还未稳固,北方士族也残留有不少“前朝余孽”。

而在元朝划分等级的统治制度之下,南方和北方的交流日益减少,时间一长下去,南方和北方甚至有分裂的可能!针对这样的情况,朱元璋采取了这样颇具血腥味的“怀柔”新规,而维持南北稳定这件事,也成为了朱元璋在位期间的政治任务。

“南北榜案”不仅仅是一件小小的科举事情,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南北”因素。作为一名从南方起家的皇帝,对北方的统治并不是很稳固时,他生怕别人给他戴上“偏袒南方”的这样一个帽子,所以这件事不论对错,朱元璋也一定要偏向北人。而南人只能平白受着委屈。

于是这件案子以惊天动地的“南北榜”为结局,画上了一个句号。

“余波”

“南北榜案”虽然结束了,但余波仍在,朱元璋深知这次南人受到了不少的委屈。为此,他也曾建立过其他的制度,但收效甚微。直到洪武31年,71岁高龄的朱元璋病逝,将江山交给了太子朱允炆。

在建文帝明成祖时期,录取上来的进士也大多“南多北少”,这也是在客观上前朝经济中心南移所影响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提出了:“南六北四”的分配原则,这种现象才得以缓和。

而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康熙时期,南北分区制度才被分省录取制度所取代,慢慢演变成了高考制度的雏形,并一直沿用至今。

结语

“开卷固难窥浩汗,执衡空欲慕公平。”对于两位离去的状元来说,他们是无辜的。虽然历史的车轮沾染了太多无辜人的鲜血,但是社会会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裹挟着芸芸众生,也在慢慢地向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学子,明朝,状元,试卷,朱元璋,南方,张信,统一,士族,见闻记录,学子,榜案,朱元璋,北方士族,张信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学子,明朝,状元,试卷,朱元璋,南方,张信,统一,士族,见闻记录,学子,榜案,朱元璋,北方士族,张信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学子,明朝,状元,试卷,朱元璋,南方,张信,统一,士族,见闻记录,学子,榜案,朱元璋,北方士族,张信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