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朱允炆并未留下太多资料,不过至少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他是个“好人”,是弱势的一方,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朱标病死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肯定会从其他儿子里面再选出一位太子来,可朱元璋没有,他对太子朱标感情太深厚了,就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那一年,他只有十五岁。
朱元璋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为了防止他产生异心,就将他封到了极北的地方,燕地。当初朱标死的时候,朱棣无疑是众藩王中最有机会继位的,可偏偏不如他的意,显然是异常失望的,可朱棣也是比不甘心多了一分不服气而已,要说有二心,还真没有。事实证明,朱棣最后的造反是迫不得已,而且还是无比的艰难。
朱元璋后来大杀功臣,解决了所有会对朱允炆造成威胁的人之后,很得意的跟他说:“我安排了你的几个叔叔在外为你守护边疆,你可以安心在家做皇帝。”朱允炆反倒很忧虑,他问道:“有外敌来犯,叔叔来对付,可如果叔叔们有了异心,我该怎么办。”朱元璋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过他反问了朱允炆。朱允炆答道:“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是削弱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朱元璋听到这样的回答,十分满意,已经认定朱允炆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把江山交给他很放心。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朱允炆并没有做到他所说的方法,换一种话说,他说的那些都是谎言,也让朱元璋看走了眼。
年轻的建文皇帝登基后,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祖父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的经验。他们这导致了朱允炆在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的一些较大变革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虽然做了皇帝,但他的心里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那就是他的叔叔们。那些地方的藩王拥有着很可观实力,是不容小觑的,所以他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王国的权力,不是发配,就是贬为平民,还有不愿受屈辱的藩王自焚而死。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燕王朱棣被逼到无路可走了,于是起兵造反,,最后通过内应攻下了京城,江山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