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探秘昌平一个被遗忘700年历史的元朝古村,曾经是驯养大象的地方

探秘昌平一个被遗忘700年历史的元朝古村,曾经是驯养大象的地方

北京地区驯养使用大象,始于元朝。《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在大朝会活动时,“皇帝的象队多达五千头,全部披上用金银线绣成的鸟兽图案象衣,摆成队伍,每头象的背上,放着两个匣子,里面满满装着宫廷用的金属杯盘和其他器具。象队后面是骆驼队,列队从皇帝的面前经过,蔚为壮观。”

早期的蒙古大汗出行,是坐在六匹马拉的斡耳朵(宫帐)。忽必烈定都北京以后,元代皇帝开始改乘象辇。“象辇”,就是架在四只大象背上的木制轿子,轿上插有旌旗和伞盖,里面衬着金丝坐垫,外包狮子皮,每头大象身边有一名驭手。在山路上或者穿过狭窄的隘口时,皇帝独自乘着一象或坐在由两只象牵引的象辂里。

无论是每年元代皇帝往返内蒙古正蓝旗的上都,还是到京郊围猎,都是乘坐象辇。有一次忽必烈在围猎归途中,有伶人表演狮子舞迎驾,惊了大象,幸亏侍从官贺胜及时挡住大象的去路,才免去了忽必烈的一场灾祸。

大象曾经在远古时代的中国广泛分布,春秋时期,人口增加,砍伐森林,开垦农田,造成野象不断向南迁徙,退到淮河下游和汉水流域,到战国时期又进入长江南部。唐代时,野象分布在粤滇地区。元朝使用的大象最初来自云南一带,后来缅甸,占城,交趾,真腊等国相继进贡大象。元代《析津志》记载:元代驯养大象的“象房”,在海子桥(地安门万宁桥)金水河北一带。后来,由于进贡而来的大象过多,大都城里的池塘和草地太少,于是,把象房迁到了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北。

昌平兴寿镇象房村

昌平兴寿镇秦城村

西象房原址

象房为什么要迁到昌平秦城村呢?这是因为秦城村北有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芹城水。秦城水是许多的泉水汇成的一条大河,它发源于秦城村北的神岭山脚下的水潭,村民称之为秦城大海。潭中有四五个主泉眼,水面积达6千多平方米。潭水温暖,不结冰,即使在冬季,潭周围仍然青草茂盛,对于缺少越冬饲料的大象来说,最适合在此地饲养。

秦城村北的秦城大海(龙潭)

元代,围绕着秦城大海建了东、西、前、后四座象房,其中后象房最大。明代,四座象房被废弃,逐渐有村民居住,形成了四个只有十几户的小自然村。西象房因在秦城大海的西侧,1958年,公安部建秦城监狱的物证中心,西象房村被占地,而迁往秦城村和其他象房。五十年代末,前、后、东三座象房的村民合为一个象房行政村,就是今天的兴寿镇象房村。该村曾出土象牙。

2021年8月秦城大海泉水复流

元代象房遗址

元代,秦城象房的主管官员称为:“扎安赤爱马达鲁花赤”。“扎安赤”蒙古语,意为大象房;“爱马”蒙古语为投下户,意为饲养大象的人;“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主管官。象房的蒙古官员曾经多次捐资修建秦城附近的寺院,捐资修建了秦城龙潭关帝庙、铁壁银山的宝岩寺和兴寿村九圣禅院等。元代象房虽然在秦城存在时间不长,但给秦城村留下了历史烙印,龙潭,被村民称为“大海”,就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蒙古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大象,历史,古村,秦城水,元代,昌平,秦城村,象房,驯养,兴寿镇,大象,秦城,秦城村,象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大象,历史,古村,秦城水,元代,昌平,秦城村,象房,驯养,兴寿镇,大象,秦城,秦城村,象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大象,历史,古村,秦城水,元代,昌平,秦城村,象房,驯养,兴寿镇,大象,秦城,秦城村,象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