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壮的,他拥有一腔热血想要国家更加强大,却无用武之处。当时的明朝真的非常衰败,所以导致崇祯被牢牢束缚,即使再有雄心壮志,那么也是徒劳无功。当明朝面临着灭亡时,没有一人能够为其卖命,最终崇祯自挂煤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间。崇祯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却是非孤独,这是为什么呢?
崇祯本是个自负之人:崇祯在位期间斩杀了很多能人志士,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比较有能力的人,都无一幸免,导致最后无人可用。另外,崇祯自己的为人处世得罪了很多大臣,而自己又不会维护大臣,很多臣子都带着委屈敬而远之。
在崇祯十七年,明朝已经面临着崩溃,李自成的部队攻到了皇城口,此时的崇祯孤立无援,只得发令给左良玉父子,希望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然而左玉良坐拥80万大军,无动于衷,并没有决定帮助崇祯。这让崇祯非常绝望,无奈下只能赐老婆,女儿一死,随后又将儿子杀害。绝望透顶的崇祯,已经走投无路,最后只能选择自缢。
崇祯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而大明也随之灭亡。虽然还残留着宗室小政权,但是也无法再让大明恢复往日的光彩。
其实很让人纳闷的是,作为明朝的大将,左玉良兵权在握,为什么不与李自成较量一下呢?那样或许大明还会有救。
其实,左玉良的部队在朱仙镇打的那一仗,损失惨重,很多精英在这次战斗中失去了性命。虽然短期内恢复的军队人数,但是却不够精良。如果这个时候跟李自成硬碰硬,那么自己将会损失更多。左玉良非常了解自己的军队,在当时的战斗力实在是很弱,没有赢的把握。所以,让自己与所有的将是为崇祯去牺牲自己,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还不如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后还能有出路。
当然,军事力量是客观因素,而主管因素是左玉良在很久前对大明以及崇祯有其他想法。崇祯在位期间得罪了不少朝廷官员,促使左玉良的失望,所以助长了其野心。试问一个让人失望至极的皇帝,谁还愿意为其卖命呢。
左玉良原本是杨嗣昌一手提拔,左玉良自己也非常出色,将军队带领的非常好。此时的左玉良的确也有了野心,所以崇祯想让左玉良交出兵权,从此勾起了左玉良的恨意,当杨嗣昌与张献忠发生冲突时,因此被气死,而左玉良置之不理。崇祯当然是非常生气,所以惩罚了左玉良,也导致其更加失望。从此发展自己的势力,坐等崇祯衰败而袖手旁观。左玉良不算是忠臣,反之其小人心对国家的安慰置若罔闻。至此,大明衰败,从此再无大明!在后世也常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左良玉也是要背大锅。的确,也有人会理解左玉良的做法,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保住自己的性命,实属迫不得已,然而谁有能真的明白这之间的真是目的呢!
其实崇祯能有这样的结局,按照理性的想法,当时即使左玉良会帮助崇祯,但是也未必会保住大明,因为当时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及李自成的军队,可能无法起到作用。另外,崇祯的为人处世,即使能够打败李自成,明朝也会遇到更多的反明人士。其实,明朝的下场就是早与晚的差距,一君之败,将促成一国之败!而留给我们的道理就是:作为领导层,不要太傲睨自若,即使自己确实很有本领,但是想要一个公司发展壮大并且长成一棵常青树,一定是公司上下一心促成的。如何维护有才能的人才,是作为领导的一门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