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曾经索赔苹果100亿、要求禁售iPhone的公司要上市了。<;?XML:NAMESPACE PREFIX = "O"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3月9日,小i机器人(AIXI)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此次,公司计划募资4700万美元。至首日收盘,股价报收5.81美元/份,下跌14.56%,总市值4.2亿美元(约合29.25亿元人民币)。
这家成立超过20年的公司可以称得上是AI界的元老了,为电商、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提供“智能聊天机器人”。睿兽分析显示,小i机器人已融资超过10轮,其中不乏阿里巴巴、吉利、英特尔资本、IDG资本、蓝色光标等大牌机构。
但2019年前任CEO朱频频被曝因涉嫌“财务造假”、与董事长袁辉对公司发展产生分歧等原因离职,公司融资受阻,港股上市也不了了之。
在普遍疯狂“烧钱”的AI赛道,小i机器人的最后一轮融资定格在了四年前。如今,急需资金“续命”的小i机器人终于完成上市募资。
小i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在上市仪式中表示:“小i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版ChatGPT,目前小i机器人拥有中国自主研发并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认知智能平台,并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变现。”
前CEO涉嫌“财务造假”,
融资陷入停滞
2001年,已经在中科院读博的朱频频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当时还在担任微软华东区渠道经理的袁辉。袁辉对他很是欣赏,两人一拍即合。
袁辉很快辞职,两人一起创业成立了上海赢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赢思软件),这便是小i机器人的前身。
朱频频担任CEO和CTO,负责攻克软件技术,袁辉则是董事长。用朱频频的话说,他们那时是在上演“中国软件合伙人”。
早年间,小i机器人定位C端通讯平台上的聊天机器人。2007 年,小i机器人成为微软MSN全球7亿用户唯一指定的机器人合作伙伴。2008 年,小i机器人的全球用户达1亿。
但由于C端运营成本高昂,虽有庞大的用户数和流量,小i机器人并未找到合适的变现模式。
转型势在必行。2009 年起,小i机器人转型做B端业务,正式进入智能客服领域。
2015年12月,小i在新三板挂牌。截至2018年初,公司客户已涵盖近千家企业及政府,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华为、小米、东方航空、通用汽车等公司。
不过据当时财报显示,由于研发开支高昂,自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18年4月,小i机器人从新三板退市,开始筹备香港IPO上市。
在当年的新品发布会上,朱频频宣布2017年公司实现营收超过2亿元,利润超过4000万元,并放言2018年的营收和利润目标都要同比翻倍,分别达到5亿元和1亿元。
不过,这个泡沫很快就被戳破了。
一年后,朱频频与首席财务官被曝突然离职。
据媒体报道,袁辉在2019年三季度一次投后沟通会议上表示,在与软银接洽投资期间,安永发现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当时某基金透露,其造假方式是通过提前确认而虚增营收。
其中,2017年朱频频高调宣布的2亿元营收,虚增了3000-4000万元;而2018年报给董事会的3亿元营收,实际只有9000万元。
不仅如此,据称当时公司对于未来战略存在巨大分歧,袁辉希望公司能专注一个主要赛道,朱频频则希望多个业务线全面铺开,继续在研发上疯狂烧钱。
此时,小i机器人港股IPO计划的搁浅,又触发了一项对赌协议,实际控制权面临易主。
2019年,袁辉取代朱频频成为CEO,也是公司当时第一大股东。据招股书显示,袁辉合计持股14.73%,朱频频目前依然持有公司7.54%的股权。
2020年4月,朱频频以 “股东知情权”为由起诉公司,一审判决部分支持朱频频的诉讼请求。同年6月,公司又以“损害公司利益责任”为由,起诉2018年朱频频侵占公司财产。12月18日,一审判决小i机器人败诉。
公司的一系列人事震荡,似乎也影响了小i机器人的融资进程。睿兽分析显示,小i机器人最近一次公开融资还是2019年1月,入股方为中金公司。
这个曾经被等阿里巴巴、吉利、英特尔资本、IDG资本、蓝色光标等众多投资机构追捧的宠儿,如今不得不急于美股IPO“补血”。
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和吉利分别持有小i机器人6.60%和6.53%的股份,为前两大外部投资方。
“造血”能力不足,
巨头面前难有优势
如今,小i机器人研发并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认知智能平台,已在联络中心、金融、城市公共服务、建筑、元宇宙、制造以及医疗等领域落地,业务主要涵盖基础技术平台、会话机器人、云服务、行业解决方案、机器人解决方案等。
结合新三板时期及此次美股招股书,2013-2015年小i机器人的营收规模不足0.5亿元,2017年实现营收超2亿元,并曾实现净利润数千万元。
而到了2020年营收已降至1386万美元(约合0.96亿元人民币),并重回亏损。财务数据直至2021年3252万美元(约合2.26亿元人民币)的营收,才有所好转。2021年及2022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34.7%及44.9%。
招股书显示,软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为营收主力,在2021年及2022年前半年分别占到总营收的74.3%及59.8%。
2021年,这项业务同比增长高达109.9%,主要得益于来自与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的两笔大单,分别贡献了1188万美元及151万美元的营收。
招股书披露,小i机器人毛利率从2020年的47.8%上升至2021年的66.5%。也是由于与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合同,产生了较小的成本,以及整体的云平台服务器成本减少,2022上半年相应地毛利率上升至71.1%。
从客户数据来看,小i机器人营收对大客户的依赖程度有所增加。2020年及2021年,小i机器人五个最大客户占收入百分比分别为42.8%和67.1%,而到了2022上半年,这一数据进一步增至71.8%。
这也侧面说明了小i机器人营收不稳定的原因:十分依赖于当年的客户订单质量,同时由于营收体量较小,容易出现明显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小i机器人除了业务规模小、波动大外,盈利波动也非常大,2020-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706万美元、336.5万美元及59万美元,净利率分别为-50.95%、10.34%及4.59%,盈利能力极不稳定。
资产负债方面,2020年及2021年,小i机器人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26.3%、107.1%,已经出现明显的资不抵债情况。截至2022上半年,小i机器人短期借款为1570.93万美元,与账上152.4万美元的现金储备相差甚远。
从行业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已经从2017年的54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607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47.9%,同期中国AI市场渗透率从约2%提升至7.7%。
图源:IDC《2022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研究报告》
但国内,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不在少数。根据IDC报告,在语音语义市场中,科大讯飞、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这三巨头就吃下了25.6%的市场份额。从竞争格局来看,小i机器人尽管有先发优势,但想要从这些大公司中虎口夺食并不容易。
据报道,小i机器人的客单价已经出现断崖式下跌,智能客服单价已经从200万元左右下降到20-30万元。
索赔百亿、禁售iPhone,
与苹果纠缠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小i机器人曾起诉苹果侵犯了自己的技术专利并索赔100亿元,还要求禁售iPhone,至今双方已经多次对簿公堂。
2012年,iPhone 4s上市,Siri语音识别技术成为了重要卖点。同年,小i机器人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苹果专利侵权。
据悉,小i机器人起诉苹果侵权了其一项名为“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的专利。小i机器人在2009年获得此项专利授权,早在2004年被应用于在MSN和QQ上。
2015年,二审判决小i机器人专利无效。到了2020年6月,最高院推翻二审判决,裁定小i机器人“聊天机器人系统”专利维持有效。
这项专利的互相博弈持续了8年,以小i机器人高调官宣胜诉告一段落。
阶段性胜利后,小i机器人乘胜追击,于2020年8月对苹果提出诉讼,并索赔人民币100亿元。随后,上海高院正式受理本案。当时,小i机器人还缴纳了超过千万的巨额诉讼费。而苹果表示,小i机器人的专利与游戏和即时消息有关,而Siri并不包含此项专利。
2021年高潮再起,小i机器人向上海高院提出停售苹果iPhone的禁令。
2022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再次确认涉案的聊天机器人专利维持有效。同年12月28日,小i机器人对苹果的起诉案再次开庭。当天,苹果作为原告的“确认不侵害专利权纠纷”也首次开庭。今年1月11日,两起案件再次同日开庭。
时至今日,双方长达十年的专利纷争依然没有最终结果。
中国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固然重要,但这背后,似乎并没有给小i机器人在资本市场上带来更多帮助。与之而来的,公司倒是惹上了“蹭苹果热度”的非议。
写在最后
小i机器人还有哪些新故事?
2022年,小i机器人发布进军元宇宙战略。袁辉在多个场合提到,“2022年是元宇宙落地的元年,在最近的一到三年,元宇宙会在全球进入一个爆发期。”“有人问我是否要All in(全押)元宇宙,我说,小i机器人其实Always in(永在)元宇宙。”
数字人、数字藏品NFT和AR/VR,被小i机器人视为探索元宇宙的三大落地方向。
如今,"中国版ChatGPT "的争夺战正在上演,小i机器人也在美股上市之时高调宣布入局。似乎在人工智能赛道只要不断涌现新概念,小i机器人的新商业故事就能继续讲下去。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