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层出不穷的诗人中,李白和杜甫的地位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无人可以撼动的。但要说到谁能排到第三把交椅,就会有许多争议了。很多人推崇白居易,不光是因为诗作本身,更是因为他推行了新乐府运动,对于诗歌创作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被誉为“广大教化主”。另外,有竞争第三名资本的人,还离不开王维。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则是诗佛。这是因为在他的晚年,经历了宦海沉浮,世事变化,九死一生之后,心境豁然开朗,诗歌之中融入了许多哲理。我们看到王维后期的作品,往往波澜不惊,流露出清冷幽邃、空灵俊秀的禅意。
其实,王维在年轻的时候,感情是极为丰富的。他十五岁就来到长安,对功名极为热衷,游走于权贵之间,最终获得赏识。同样,对于人间亲情乡情,他也是非常看重的,这在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见一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信所有人都曾经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过这首诗,这是王维早年的代表作,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几乎所有的唐诗选集,都不可能不将它收录在内。更为重要的是,它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心声,无论身在何方,无论离乡多久,只要吟诵这首诗,哪怕是前面两句,就会让人热泪盈眶。
“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一句,点明了王维的孤独感。他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才十八岁,正在京师游学,并获取与权贵相识的机会。就像现在许许多多怀揣梦想的人一样,他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拜访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物。
这七个字中,一个“独”,两个“异”就反复在诉说着自己的境遇。无论长安如何繁荣,无论自己结交了多少朋友,在王维的心中,自己始终只是外来的过客,始终没有融入这个气派非凡的城市。也正因为如此,即便身处繁华,他才会有感而发,引出后面的内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字字如金,一个“每”字,体现了他对于家乡的思念是没有停止的,一个“倍”字,道出了所有异乡人的酸楚。无一时不想念家乡,想念父老双亲,想念兄弟姐妹,想念亲朋好友,但越是在特殊的节日之中,这种感觉就越发的强烈。
中国的诗歌名句,口口相传的很多,但能到达此诗前面两句这样妇孺皆知的,还是不多见的。相信只要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在远离家乡的时候,在心中默念它,一开口流下的就是热泪,流入自己的心中。
如果说前面两句,是以情动人的话,后面两句则展现了王维高超的写作技巧。他并没有单向思维,而是换了一个角度,通过从家乡兄弟的思念之中,再次碰撞出亲情的火花。
后两句是王维在感叹,在家乡的亲人们,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也一定会想念他。别看这一个身份的转换,就已经将本是直来直去的感情,变作了密不可分的情感交融。正是这种双方相隔万里的依恋,让亲情变得无比浓厚。
这首诗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过绚烂的写作技巧,写得相当朴素自然。但就是这种朴素,却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能通过吟读此诗,感觉诗人最为真挚炽热的感情经历和内心世界。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年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呼声。无论你在哪里,都会被它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