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一代名相魏征,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诤臣”,他是勇于进言的典范

一代名相魏征,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诤臣”,他是勇于进言的典范

唐太宗在位期间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谏官,魏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唐太宗刚刚即位时,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土地荒芜,内部农民不断占山为贼,外部突厥等少数民族屡为边患。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如何将唐朝的统治稳定下来,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头等大事。他即位之初,对于短时间内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完全没有信心,但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却不这么看,他对唐太宗说:“人口渴了就想喝水,肚子饿了就想吃东西。天下经过大乱之后,老百姓就渴望安定,所以其实并不难治理。”他劝导唐太宗对百姓施以教化,用礼义教育百姓,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

然而宰相封德彝并不同意魏征的意见:“夏商周以后的朝代,百姓越来越刁蛮,所以秦朝才会用酷法,汉朝才会仁义与高压并行,这两朝都想达到国家的安定,但是却无法做到。因此对老百姓一定要比之前更加的严厉。魏征不过是个好发牢骚的书生,对于治理国家只会说些没意义的空话,皇上不必相信他。

魏征据理力争:“商汤将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流放之后,还有周武王率兵讨伐商纣王之后,因为君主实行教化,都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其实道理很简单,用对付强盗的严刑峻法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变成强盗。用礼义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知书达礼。”唐太宗最终采纳了魏征的意见,而没有选择封德彝严刑峻法的主张。

在礼义推行的整个过程中,魏征都严格要求唐太宗。只要觉得唐太宗的行为不合礼义,他就直言进谏。即使有时候让唐太宗十分生气,他也面不改色,决不改变自己的主张。

有一次,大臣们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想借此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

唐太宗觉得奇怪,便问魏征:“你不同意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

魏征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百姓生活尚未恢复,国库空虛,--路出行肯定耗资巨大,沿途百姓怎么承受得了?""

唐太宗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由于唐太宗对魏征越发器重,引来了一些人的妒忌,他们在唐太宗面前诬告魏征以权谋私,后来虽查无实据,但唐太宗仍叫人吩咐魏征要注意检点行为,避免他人猜忌。

然而魏征却根本不管这些,在第二天见到唐太宗时他直接说:“君臣应该默契一体,才能将国家治理得当。如果臣每天心里想着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怎么检点行为,不让他人猜忌,那么我就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职责。如果所有的大臣都这样的话,那国家就很难强盛。

一席话说完,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看法。魏征却并未就此停下,他接着问唐太宗是想让他成为忠臣还是良臣。唐太宗十分不解,问:“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吗?”魏征答道:“姜子牙和管仲这类人,能够和君主同心治国,国家强盛,百姓安定,君主和臣子都万古流芳,他们就是良臣。而龙逄、比干这种人,在朝廷上和君主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不过是自己被杀而国家也一同灭亡,他们让君主获得了杀忠臣的恶名,自己却留下忠心敢谏的名声,他们就是所谓的忠臣。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魏征的话表明了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是和贤明的君主一起,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希望唐太宗能够像历史上的贤明君主一样,和他一起留美名于后世,而唐太宗的想法也与魏征不谋而合。

唐太宗和魏征是我国历史上君臣相处的典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名相,魏征,国家,被称为,治理,唐太宗,君主,安定,千古,百姓,故事传记,魏征,礼义,唐太宗,君主,百姓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相,魏征,国家,被称为,治理,唐太宗,君主,安定,千古,百姓,故事传记,魏征,礼义,唐太宗,君主,百姓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相,魏征,国家,被称为,治理,唐太宗,君主,安定,千古,百姓,故事传记,魏征,礼义,唐太宗,君主,百姓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