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年间,在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等人的极力推动下,为了消除“三冗”现象和革新政治弊端,以范仲淹向宋仁宗递交《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为标志,北宋开始了以“明黜陟、精贡举、均公田、重农桑、整武备、减徭役”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当时,欧阳修作为一名谏官,虽谈不上是这次改革的发起者,可也是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
最近,正在热播的历史大剧《清平乐》,也对于这段历史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和生动的刻画。虽然,剧中不乏艺术的改编和加工,但也大致遵循了那段真实的历史,没有像很多神剧一样胡编乱造,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以上,文史不假先后为您提到了庆历新政,又提到了《清平乐》。很多人会误以为,今天我们要介绍宋仁宗,或者介绍范仲淹。其实不然,接下来我们要着重介绍的却是《清平乐》中出现的另一位北宋名人欧阳修,聊一聊他是如何在不经意间亲手毁掉了自己全力支持的庆历新政。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是吉州庐陵永丰县人。他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名人,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等人,被后世并称为“唐宋八大家”。相信很多朋友,从中学开始就学习过他的文章。
除了文学和史学领域的造诣外,欧阳修还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历仕了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是“文忠”。
尽管,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主要推动者,但他的忘年小友欧阳修也给予了新政充分的支持和无心的“迫害”。
一、新政背景
1038年,西北的党项人在长期的韬光养晦之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李元昊野心勃勃的建立了西夏政权,公然登基称帝并与大宋为敌。至此,北宋与西夏的双边关系彻底破裂,双方开始了连年的宋夏战争。
结果,一向以“守内虚外”作为国策的北宋,竟然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中接连败北。实在是因为北宋的国力超出西夏太多太多,否则李元昊真有可能会长驱直入,杀入到北宋的统治腹地。
而眼见北宋节节败退,就连盘踞于北方的强邻辽国也不干了,立即跳了出来趁火打劫,要求在原先《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增加岁币,否则就要南侵。
北宋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和两线作战,只得答应了辽国的要求,史称为“重熙增币”或者“庆历增币”,并且相约两国一起对付西夏。
在北宋和辽国的共同作用下,底子太薄的西夏政权实在经不起这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李元昊仰天长叹一声“人穷志短啊”,被迫宣布取消帝位,并同时向宋辽两国称臣。所以,西夏的李元昊真的不是被宋仁宗赵祯的兵所打败的,而是被他的钱所打败的。
经过了这一连串的事件,宋仁宗时期原本被隐藏在盛世表面下的诸多危机全都显现了出来。尤其是,积贫积弱积弊的局面,冗兵冗费冗员的现象,终于促使宋仁宗下定决心开始进行变革。
二、投入新政
1043年,宋仁宗正式批准了范仲淹的奏折,开始推行新政。当时的北宋朝廷中,可谓是人才济济,群星闪耀,难怪袁腾飞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北宋缺将不缺相。
而且,这些能人当中大多都支持变法,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到参知政事(副宰相),从枢密使到三司使,几乎都是新政的支持者。
当时,三十六岁的欧阳修担任知谏院,他的身份比较尴尬。一则,作为朝廷的言官,他本应该稳妥持重,遵从祖训;二则,作为范仲淹的好友,他又经常为改革派积极辩护。
有鉴于此,欧阳修的内心对于庆历新政是极其矛盾的。甚至于,他对新政的某些内容还存在着保留意见,担心无法推行。
随着新政的逐渐铺开,已经为北宋社会带来了一些可喜的迹象,原先尚存某些疑虑的欧阳修彻底接纳了新政。而且,新政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整顿吏治,而这恰好属于欧阳修职责范围的分内事。于是,欧阳修以此为契机,全身心的投入到庆历新政中,开始为北宋官场擦拭油渍和清理污垢,大张旗鼓的整顿吏治。
三、惹祸上身
欧阳修在投身庆历新政以后,向宋仁宗递交了两份奏疏,一份奏疏称“近年台官,无一人可称者”,另一份奏疏称“今两制中,奸邪者未能尽去”。
客观讲,欧阳修的这两份奏疏,无论从出发点还是目的性,都是为了北宋,都是为了国家。但是,这种激进的举措造成了太大的打击面,很快就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形成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除了之前的铁杆顽固派以外,就连中间的观望派也开始反对新政,反对变法。其中,反对声音最强烈的莫过于参知政事贾昌朝和御史中丞王拱辰,俨然成了旗帜性的反对派领袖。
他们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欧阳修在奏折中提到“近年台官无一人可称者”,而贾昌朝和王拱辰二人分别就是御史台的前任首长和现任首长。
于是乎,在这两位首长的带领下,整个御史台的官员们都不干了,难道我们所有人都不称职,就你欧阳修一人称职吗?大家纷纷撸起袖子,将欧阳修当成了众矢之的,开始群起而攻之。
欧阳修个人的操行和品德都没有太大问题,而且与谁都敢硬杠,又得到了宋仁宗的器重。因此,这些反对派们一时也对他没辙,只得开启了迂回的策略。就这样,远在西北前线的一批新政支持者们,就成了被打击的目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仲淹的好友滕宗谅(字子京)。
有御史弹劾,滕宗谅在西北担任泾州知州时存在重大贪腐行为,而且情节严重。经查,他只是违规使用军费犒劳了军前士兵而已,并没有贪污公款据为己有。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违反了朝廷律例,幸亏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的力保,才没有遭受更严厉的处罚,只被降官贬往了巴陵郡。
于是,我们有幸读到了范仲淹写下的一篇足以流芳千古的文章——《岳阳楼记》,至今都能感受到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荡气胸襟,文章的开篇就是以这段故事为背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四、涉及朋党
因为庆历新政的推行,导致了范仲淹、富弼等人的关系日益亲近,逐渐结成了更加紧密的小圈子。尽管宋仁宗惧怕朝臣,惧怕后宫,但作为封建统治者,他对于朝臣结党还是极为担忧的,毕竟这事关到了赵宋王朝的统治。
因此,在一日的朝会上,宋仁宗在议事结束后,当着满朝重臣的面,有意无意地说道:“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众卿都是君子,难道也会结党?”
宋仁宗此言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提醒众臣注意。至多,他也就是拍打拍打这种朋党的趋势罢了,并没有明确的所指对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罢了。
不过,欧阳修在回家以后,仔细品味宋仁宗的言语,竟然过分解读了官家的意思。他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同样流芳千古的著名文章,足以堪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就是《朋党论》,引用其中的一句: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当欧阳修把他的《朋党论》递交朝廷后,瞬间引起了更大的风波,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据《宋史》记载:
人视之如仇。
你想啊,宋仁宗警示朝臣要提防朋党,可欧阳修回手就是一篇《朋党论》。他将宋仁宗的朋党之说拔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宣称“伪朋”不可取,“真朋”可取,只有“真朋”方能天下大治。在欧阳修看来,“真朋”就是指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等人,而“伪朋”就是指除上以外的所有人。
于是,群臣再也不能容忍了,否则就是自认为“伪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与改革派决裂,走向了他们的对立面,纷纷上弹劾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改革派私下结党,为祸朝政。
也就是说,欧阳修通过自己“高超的政治能力”和“深厚的文学造诣”,成功实现了改革派的自我孤立。
五、改革失败
任何时期的改革,都会侵犯到原先的既得利益集团,往远了说有商鞅变法,往近了说有戊戌变法。自然,庆历新政也不例外,它限制了许多的大地主阶层和大官僚阶层,从新政之初就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
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这些反对派的阻挠,才使得宋仁宗逐渐丧失了之前的勇气和意志,因担心政权不稳才叫停了这场改革。但是,宋仁宗又不能公开承认中断庆历新政是由于自己的不坚定,是由于自己的畏缩不前。
于是,借着朝臣对改革派的纷纷弹劾,宋仁宗选择就坡下驴,以朋党的名义罢黜了改革派大臣的职务。在范仲淹、韩琦、富弼和欧阳修等人被相继排挤出朝廷后,庆历新政的各项改革也被逐渐废止。至此,短暂的新政宣告彻底失败,也成为了宋仁宗最被后世诟病之处。
不过,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北宋的改革探索和进程并未真正结束。
六、结语
庆历新政尽管持续时间很短,但还是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个人认为,庆历新政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为后来由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提供了借鉴,奏响了序曲。
很明显,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方面,并不能把这个“黑锅”单纯由范仲淹或者欧阳修等人来背。
不过,欧阳修作为新政的积极参与者,作为改革团队中的一员,他不但没有起到尽力团结一切力量的作用,而且还处处树敌,不分青红皂白打击一大片。他把原本观望新政,甚至是支持新政的人都推向了改革的对立面,颇有“猪队友”的嫌疑。
总结最后一句话,欧阳修是一名成功的文学家,但却是一名失败的政治家。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