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启#
天启七年(1627年),明末农民起义首先在陕西澄城县爆发。为什么是陕西?
陕西位于陕西北部。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工商业更不发达。然而,对王公、官员和地主的剥削并没有减少。
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两种选择,要么当边防战士,要么当邮递员,但无论选择哪个,结果都是一样的。
士兵没有报酬。比如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七年,欠款就达到了150万泰勒以上。数以万计饥寒交迫的将士,衣不蔽体;养家糊口都养不起,更何况还有随时下岗的风险。李自成作为邮递员被解雇后加入了造反队。
更不利的是,日子不好过,老天爷也来推波助澜。万历以来,陕北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也可以说,万历以后,明朝自然灾害增多。
因此,当澄城县农民起义时,全国各地的饥民、欠债的边防军人、欠薪的邮差纷纷响应。
高迎祥安塞、张献忠延安、李自成米芝等也加入了起义军,很快起义之火化为燎原之势,直到烧遍陕西、甘东、晋西,起义队伍壮大起来到几十人,人数也达到了数十万人。
莫非明廷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起义军壮大而无动于衷?当然不是,但一开始他们真的无动于衷,因为这支小起义军主要是掠夺粮食,队伍松散,战斗水平不高。
但当各地的起义逐渐演化为燎原之际,明朝朝廷也采取了应对措施,但农民起义为何会燎原呢?我们先来看明朝朝廷对付叛军的三大政策。
杨贺主导的“招贤纳士”。
崇祯二年(1629年),前任陕西巡抚镇压叛乱处于劣势,崇祯以左副都御史杨和为三重统帅,率兵镇压。叛乱。
在杨和上任之前,当地政府已经对起义军进行了一波镇压。一些起义军首领被官兵击毙。
当时,起义军还处于起步阶段,官兵战败屡屡。然而,起义的火焰从未熄灭,饥饿的民众变成了源源不断的后来者加入起义军。
杨和上任后,看到陕西灾情严重,单靠军事手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当时皇太极率兵进攻,直接威胁到了京城。许多地方边防士兵被调往都城秦王,明朝朝廷没有足够的力量镇压叛军。
鉴于实际情况,杨贺向崇祯提出要以安抚和补充压迫为主。在杨和平息了当时最大的起义军首领“沉义奎”之后,崇祯也对和解政策充满了希望。因此,杨和被平定后,一些叛军放下武器,四散而归,官府给了他们一笔安置费。
但是钱总是花出去了,工作还是没有解决。在农民的生存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他们随时会再次造反。
更何况当时的一些起义头目,决定投降了,还是没有逃过被杀的命运,让群众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例如,帮助审判杨和的前宁夏将军杜文焕就以狠毒着称。杨和一边忙着招兵买马,一边忙着屠杀叛军。显然,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公正处罚。
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与官兵互不信任,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新兵沉一奎的部下茹承铭不服赏赐,痛打杨和手下将领,杨和随后杀了茹承铭。
这一举动并没有让沉奕奎冷静下来。他再次举起造反的大旗,迅速攻占了陕北重镇宁塞。
沉义奎的叛乱再次标志着朝廷至今的提拔政策宣告破产,这些叛徒在崇祯眼中成了恶贼。于是,崇祯对叛军的态度大变。
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杨荷。杨和被革职下狱。
杨和退位,标志着明政府在第一阶段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失败,也标志着起义军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双方都是严峻的考验。
洪承畴时期的“大清剿”政策
杨和被罢免后,洪承畴上台,成为杨和的继任者,担任负责平叛的三管齐下。洪承畴彻底放弃了以往的宣传政策,对叛军展开了大规模的运动。
此时,金军已掠退在道外,京城危机暂时解除。于是,崇祯五年(1632年)春,洪承畴率甘肃将领杨嘉模、固原将领杨禄奇、临洮将领曹文钊、隋兵王承恩、宁夏兵何虎臣和五路军全力出击以围剿陕西叛军。
在明廷打这么大的仗,起义军自然承受不起。双方在青阳西壕大战,农民军大败。此役过后,陕西的叛军基本被镇压,但叛军的火种并未熄灭。
面对官兵的残酷镇压,陕西起义军不得不分散到周边地区,争取生存空间。与陕西相邻的山西、豫北、济南南部也开始了起义军的活动。出现了“对日打压加剧”的诡异局面。
这种情况对于明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起义的烈焰从边陲内陆燃烧起来,直接威胁到帝国的心脏首都。
于是,崇祯加大了对起义军的镇压力度。除山西、豫北、济南南部的守备部队外,左良玉部常平兵2000余人下发河北,延绥将曹文钊调往山西,四川副将邓起率川山西陆军和主兵。河南在进步。
起义军在官军的再次进攻下不得不再次四处奔波。这一次,豫北起义军决定渡过黄河下山。这条渡河因落在渑池县而得名“渑池渡口”。
“渑池渡口”的实现,进一步扩大了起义军的活动范围。此后,他们广泛活跃于河南、湖广、四川、陕西等多个省区。这也意味着明朝朝廷镇压起义军的政策没有奏效。.
面对起义军的蔓延,虽然明朝廷反应迅速,如设总督制巩固权力,但陈其瑜、洪承畴先后出任五省总督,一些名将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陆相生、曹文超、艾万年等豪门,但整体效果并不好。
根据明朝的主要镇压政策,起义军有时会佯降,用各种方法逃避明军的围困,充分发挥运动战的优势,明军不得不围剿。到处。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和张献忠分裂成两股势力。李自成主要活动在陕西等地,张献忠等人主要活动在河南、湖广、江北等地。面对这种新情况,明朝廷不得不重新调整应对政策。
杨思昌计划“四正六角十面”
高迎祥死后,叛军非但没有衰落,反而有增无减。这是因为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清兵也来寻欢作乐。
为保护京城,部分剿匪官兵被调去侍奉国王。比如陆相生的转型,影响就比较大。
劫掠两个月后,清兵愤而离去,陕西叛军乘势再度崛起。崇祯十年三月,崇祯任用杨贺之子杨嗣昌。
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正式提出“四郑六角十面”围剿计划。即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条战线,四省长分兵镇压,专守防御;延遂、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角,六州督分而压制。
“四正”加“六角”,组成“十面格”,设总督丞相听贼指使,专攻征伐。
这个计划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官兵们不再一拥而上追捕叛军,而是将叛军揽入了自己的手中。叛军谁进入了自己管辖的领土,谁就率先出战,精疲力竭的一方就成了叛军。
此外,杨嗣昌提出增兵12万、俸禄280万,并推荐熊文灿为军政大臣。
在这个计划的执行中,起义军又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以总督洪承畴为首打压李自成,李自成遭殃。他在渭南潼关遭到埋伏,只有刘宗敏等17人逃脱。张献忠更幸运。面对明军的猛攻,他决定放下屠刀,被熊文灿招安。
就在这个计划初见成效之际,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次出动,镇压了匪徒的明军不得不调离,再次阻击清军。
于是李自成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张献忠又造反了。张献忠投降造反,崇祯又勃然大怒,熊文灿被斩首,杨嗣昌写下祈死书。
就在明军忙于围剿张献忠之际,李自成进入河南,迎接饥民,开仓救济饥民,并打出“均田免税”的口号,收获了数百万“粉丝”。”一口气。在此之前,明朝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是李自成得人心,就意味着明朝根本没有机会了。
李自成的失控是出了名的。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克咸阳城,杀了咸阳王朱一民;同年,攻克洛阳,杀伏诛王长孙。在项城、南阳、项城、汝宁等战役中,先后击败付存龙、王乔阳、丁基瑞、左连玉等部将士,歼敌数十万。
崇祯1643年10月16日,李自成攻入潼关,五个月后,明朝灭亡。
为什么明朝朝廷的三大剿贼政策都失败了?
从上述明朝对农民起义军的三项政策中不难看出一些问题:
第一,双向战斗链。明军只好内战农民军,外攻胡锦军。两条战线的斗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镇压和绥靖虽然并用,但反省并不相容。
第三,最重要的问题是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失去民意支持。比如,在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时,他们不认真救灾安民,而是发俸禄镇压起义军,打金兵,这肯定是雪上加霜。。.
李自成反击的关键,恰恰是民意问题。“平免田赋”的口号可以说是起义军的法宝。
但是我们再重复一遍,明朝失去民心难道不是纯正朝的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