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论武术的启蒙:夏、商、西周时期的武术文化研究

论武术的启蒙:夏、商、西周时期的武术文化研究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中国的武术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时期。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宗族信仰、军事兵器、战争中的搏杀、学制中的教育,为我国古代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为我国古代史中武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直观朴素的历史舞台背景。

夏、商、西周作为中国古代史中的一部,从原始时代晚期到现代人类文明的起源,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源头,同时也是我国武术文化形成与再造的历史启蒙期。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武器的历史演变特征

夏商周是青铜器产生、制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创新运用,青铜器的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士兵们的战斗兵器和训练用的兵器也在不断的改进。

在这个时代,部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需要制造出强大的武器,才能有效地击败敌人。自夏代以来,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进入了历史舞台,并有上至夏禹、下至两汉之说。

青铜器在军事上的运用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而戈、矛的制作则是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主要成果。

《尚书·甘誓》中记载的夏初攻占有扈氏的战争,那时的战争以战车为主,青铜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战车的需求,大量的高品质的青铜武器被用来补充部队,而武器的设计和改进,也让战场车兵的战斗配合的更加完美。

在殷商时代,特别是在中后期,青铜铸造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外侵略、南征北伐、封疆大吏的需求,战争的频繁,加速了青铜兵器的生产。

早在商朝之前,人们就已经习惯了用石头来代替武器,而在殷商时代,这种武器已经被大量的青铜武器所取代,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武器,这些武器都是非常精致的,这说明了商朝的青铜铸造技术和武器技术已经逐渐完善,除了戈、矛等常用武器之外,还有斧、钺、大刀等锋利的武器。

西周之后,青铜技术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这既是因为工匠技术上的变革,也是因为多年的战斗积累的经验。

《中华文明史·第二卷》的作者吕涛曾说:“西周时期青铜兵器已基本取代了原始骨、石兵器”。在战场上除弓箭外,戈、矛、戟、殳等青铜制造器械成为军事战场上最为常见的重要武器。《诗经·秦风》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戈、矛、戟的使用成为远征近伐的最常用兵器,西周之后,青铜器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频繁战争促进了徒手搏斗技能的形成

1.夏朝徒手搏斗技术成为生存战争的必需

在原始时代,人类在与野兽的战斗中,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学会一些战斗技巧和厮杀技巧。

这也为后来的人类和人类之间,在争夺地盘和杀戮中而形成了有规律的格斗技巧和能力奠定了基础。

夏朝时期,因为青铜冶金业的出现,士兵们用青铜武器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厮杀,虽然手中拿着武器,但是在战场上,他们的攻击和杀戮都是杂乱无章。这也导致了徒手搏斗技能的形成,并且在战场上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孙子兵法》开篇有云:“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焉。”

由于当时青铜冶炼技术还不成熟,各个行业还需要手工来满足各种生产需要,所以在军事上,徒手搏斗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徒手搏击在军事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夏王朝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特别是在奴隶主和王公贵族之间频繁的战斗中,格斗技巧更是突飞猛进。夏桀是夏朝的末代皇帝,他的胆量和力量都非同小可。

夏桀画像

《史记·律书》中记载:“夏桀、殷纣能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徒手技术是多么发达。在奴隶时代,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军队不仅是国家安邦、抵御外敌的保护神,也是军事力量的最终执行者。

各国军队要想战胜对手,就必须训练出一套能有效击败对手的武功。要想有效地击杀敌人,就需要熟练的徒手搏击和防御技能。

要想提高杀伤敌人的效率,就得制造出一把锋利的武器。要让武器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就需要专门的技巧来锻炼▪▪▪▪▪这些都是对武术发展起到了有效的额推动作用。

2.商周时期搏斗技术成为治国操兵的必要内容

商周时期的武术训练包括“田猎”与“武舞”两大部分。

田猎是一项综合训练,集体能、技术、战术于一身的综合训练。“田猎”的训练,主要是为了锻炼士兵驭马和驾车的技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各种兵器,“以田狩习战阵”。

而“武舞”,则是从远古时代的武术演变而来,是根据特定的流程,根据战斗和战场上的格斗和暗杀经验,组织起来进行的训练。

到了商代,徒手搏斗角力的活动越来越多,到了后来,在舞台上就演变成了一种力量和技巧的比拼,大部分都是在皇宫里表演,以供皇族和贵族们欣赏。

尤其是那些王侯将领,存在着很多崇拜力量与技能完美结合的徒手格斗技能,他们通常都学会了这些徒手格斗的技巧。

西周的徒手格斗是很受欢迎的,“拳勇”一词是指武功和勇力的象征。“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

除此之外,西周对武者的选拔也是极为严格的,身为征战沙场保卫国家得到将领们,是必须要拥有强壮的勇力和高超的武艺。

这说明西周选拔武者时,不仅要考验武功,还要考验武者的力量,还要在冬季进行角力等武术练习。同时,他们还必须徒手进行搏斗、角力、射击等各种训练。

所以,不管是生活中的生存,还是战斗的生存,徒手搏击技巧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类对生存的渴望,在无法战胜的情况下,战争就成了最好的武器,它推动了格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武术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文化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武者阶层教育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中国的学制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在此期间,关于格斗技巧的内容也逐渐流传开来。

在商代和西周,统治阶层和奴隶主的贵族为了培养自己的后代,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一身好功夫,从小就会进入学堂开始学习武者的教育。

尤其在西周时期之后,随着奴隶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繁荣,学校的教育制度也逐渐完善。

当时的学堂分国学、乡学,又称“序、庠”,在“序、庠”的教学多属武者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多以礼仪为主,以武术教学为主的传授内容。

在战场上,冷兵器是主要的战斗工具,战士和将军们所使用的防御、箭术、刺术,都是专门化、技能化、实用化的,除了在军训中发展之外,还向着学校体育的方向迈进。

《史记·夏本纪》指出:夏在军队中不仅设有专司其事的“六事之人”。

并且,使武术的教学内容逐渐标准化,甚至开设了以武术教学为主的学堂。

在那个时代,各国都是以车战为主,因此,拥有出色的驾驶技术和精湛的弓箭手,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也被他们视为“国宝”。

所以,在那个时候,武术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这是为了培养更好的战士,让他们能够征战沙场、镇国安邦。

西周时期也十分注重武士的培养,而且大多是贵族武者。《静殷铭文》中有记载,宣王在为太子的时候,曾在皇宫中学过射箭,特别注重用打猎来模拟战斗。

《国语·西周语》中有一句话:“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三时,即春夏秋。一时,即冬季讲武,就是练武的意思。

当然,这样的教育只限于统治阶级的武者,一般家庭的孩子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教育的,而这样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持统治。

2.“六艺”课程设置奠定了学校体育教育之基

武者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雏形,以西周时期开设的“六艺”课程为主要标志,起源于西周时期,它的教育目标是贵族子弟。

“六艺”是西周时期的贵族教育制度,也是西周对士族子弟必须具备的六项能力: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礼·保氏》记载: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五日六书,六日九数。”其中“射、御”即战争搏斗的武艺,受统治阶级的贵族和奴隶主的重视。在当时的武艺教育内容中,“射”有“五射”之分,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五御”之别,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射、御”训练可以培养重要的军队技能,是教习在战场上运用武术的最直观的表现。

统治阶级的贵族大多痴迷于野外打猎,而夏王太康常年在外打猎,对朝政不闻不问,最终被后羿剥夺了王位。

殷王喜欢在荒野中打猎,一去就是数十天。西周时期还将狩猎作为军事训练的一项内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并被视为一种符合礼仪规范的国家制度。

这些王朝将军训与打猎相结合,以强化军队的体质,丰富训练内容。所以,“射”是最主要的野外打猎方式,也是奴隶主的子嗣们在学校里练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同时,“礼射”在西周确立,礼射分四类,大射即:帝王所行的射礼。宾射:指诸侯向天子行礼的射礼。燕射:帝王和文武百官在宴席上所作的一种射箭仪式。乡射:乡绅在乡间饮酒时所作的射礼。

“礼射”不仅是一门射技,而且更注重“礼”的功能。它是一种良好的礼仪教育,它对后来武术所强调的礼节准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在奴隶时代,统治者为了训练自己的子孙后代,必须加强对武技的训练,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把“射”、“御”、“礼”、“乐”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武术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六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限制,当时的学校教育只能为统治阶级的贵族服务,而且是统治阶层所必需的。

所以,这些学员都是贵族的孩子。通过以上项目的身体训练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的作用,对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对古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语

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是一部动荡不安,常年征战的时期。人不知何时死去,国家不知何时覆灭,战士不知何时丧命得到危险意识,造就了勇武好斗的个性特征和武艺上的发展。

官府提倡武道,将军谋武,军队修炼武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练武热潮。在奴隶时代,军事战斗是推动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与战争、兵器、战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规模庞大、连年不断的战争,必然会导致双方武器的更新和使用,士兵素质的提高,以及武器技术的更新。从客观上讲,各国为了生存而追求力量,必然会把注意力放在练兵和练武的备战上,从而促进了徒手搏击技术和武术的发展。

夏、商、西周作为武文化发展的启蒙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结果对武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武术文化的产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作为武文化载体的武术运动,是过去军事、教育、宗教、战争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中华武术文化起源的溯源,可以为我们发掘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之根本,从而丰富和完善我国古代武术文化史。

参考文献

1.蒋丰维冲国兵器[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

2.李文厂.沧州武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聂峰.夏商与西周时期的武术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启蒙,技术,文化,武术,青铜,军事兵器,战争,发展,战场,武器,消息资讯,武者,武术,青铜,战争,武器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启蒙,技术,文化,武术,青铜,军事兵器,战争,发展,战场,武器,消息资讯,武者,武术,青铜,战争,武器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启蒙,技术,文化,武术,青铜,军事兵器,战争,发展,战场,武器,消息资讯,武者,武术,青铜,战争,武器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