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纸币经历了萌芽、发展、衰退、直至崩溃的完整生命周期。
而宋朝纸币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宋朝的地主经济飞速发展,手工业欣欣向荣,这与其他朝代有很多的不同。
另一方面,宋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直是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的。
每年交纳数千万的“岁币”和价值连城的“贡礼”,使得广大老百姓负担无比沉重。
外患的压力使得宋朝的财政难以为继,只能通过印制纸币的方式充当缓兵之计。
这个思路无疑为后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风险巨大的隐患。
两宋处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转折时期,前承隋唐盛世,后启明清末世,重文兴教,变革创新,使有宋一代的“封建文明在众多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文明最前列”。
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宋代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很多大城市,像当时的汴京、镇江、临安、建康等众多“大都市”已经名扬天下。
北宋纸币的起源,可追溯至宋真宗年间。公元 998-1022年,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四川,商人深感用铜铁铸币交易商品极不方便。
于是,成都的十六户富商就聚焦到一起商议,以连保的方式推出发行一种纸券——“交子”,这实际上是一种商户发行的民间信用。
由于这种“私交子”的信用度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大纠纷。这时候,一种朝廷发行的官交子呼之欲出。至此,宋代纸币辉煌问世。
客观分析纸币问世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各地商贾云集,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南来北往的客商们都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用于交换。
南宋地处富庶的东南沿海一带,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据考证,当时的临安府店铺林立,贸易活跃,商业的繁荣进一步助推了商业信用发展,迫切呼唤更方便、更便携的货币用于流通和结算。
当时,有的地方用铜钱,有的地方用铁钱,这种币制各自为政的情形使得实际交易结算的过程相当麻烦。
而且铜、铁钱在重量上有先天的劣势——相当笨重,携带起来实在不方便。南来北往的贸易流通中,笨重的货币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间钱货交易的发展。
纸币,轻轻巧巧的一张,非常符合商人们便于携带、方便结算的实际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出自于当时军费开支和赔款的目的,实质的铸币无法满足庞大军费开支,需要印发纸币弥补缺口。
宋王朝为提防北方侵略者的威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养兵和开展军事备战的需要。
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朝廷本来就吃紧的财政更加困难,朝廷也不得不寄希望于发行纸币以弥补开支。
同时,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臣服于金国,甚至屈膝求和,以给金国赔款的方式换得一时安宁。
据考证,当时南宋进行须每年赔款 300 万两,大多都是以铜钱的形式折算的,但当时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铜源,官府只能增加纸币发行,来弥补需求缺口。
再加上当时造纸和印刷技术,能够为印制纸币造出专用纸张。
两宋时期自发行纸币开始,就难以控制其发行量。北宋在发行纸币交子初期,货币制度实行有效,货币信用有保障,纸币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但这种情况没有坚持多久,很快朝廷就从纸币的发行中发现了这是一条生财之道,有利可图。内忧外患之下,何不以发行纸币的方式缓解国家财政困难?
要知道,两宋期间战事频繁,用于战争开支的军费需求极大,国库捉襟见肘时常吃紧。相比之下,增发纸币多么简单!
这实在是解决眼下财政危机的好办法,至少当时的朝廷是这么琢磨的。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纸币。
由于没有对纸币超发后果的科学评测,纸币充斥市场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货膨胀。
严重的时候,交子贬值为原来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朝廷的失信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1107年,宋徽宗为了增强老百姓对纸币的信心,提高纸币的信用,出台制度将 “交子务”变更为“钱引务”。
然而,这一措施并未完全见效,纸币贬值仍在继续。
接着,朝廷又下达更加严格的禁令,不仅限制了发行量,还储备了更多的准备金,双管齐下之后,才逐渐稳定了币值。
然而,在那个战争迭起、军费不足的年代,没过多久,朝廷又走上了无节制增印钱引的老路,沦为朝廷创收的工具。
当货币持续超发,朝廷背书的信用货币的显著高于社会所能创造的整体劳动价值,就会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导致通货膨胀。
解决财政困难也好,缓解军费供给不足也罢,不管什么原因,对宋朝廷而言,无节制地开启印钞机增印纸币的后果就是纸币贬值、物价飞涨,恶性通货膨胀就像是漫天席卷的狂风猛烈来袭。
在这种情况下,纸币难以继续流通。
两宋纸币经历了萌芽、发展、衰退、直至崩溃的完整生命周期,在金、元、明初,纸币一度发展之后最终却还是在明朝中叶被白银所取代,在之后的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期,白银和铜钱成为主要的货币。
两宋的封建文明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并以其繁荣的商品贸易孕育出了交子和会子这种已经初步具有信用货币性质的纸币。
而此时西欧国家使用的仍是金元、银元等贵金属货币,西方最早的纸币英格兰银行券,晚于两宋纸币六、七百年才出现。
就纸币的物质形态来说,当西方仍在使用金属货币时,两宋已进入了信用货币的时代。
与现代纸币相区别的是,两宋纸币诞生于低值货币(铜、铁)本位,没有完整经历从低值金属货币到贵金属货币,进而形成纸币的发展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纸币在经历金属货币阶段的本位成长后,在发展中得到商业银行制度的关键性支持,完成了从“外生货币”向“内生货币”的转换。
宋朝纸币发行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宋代货币制度总体而言受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包括农业、手工业,基本上都还是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
宋代货币需求量远远超过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宋代财政支出存在着一种膨胀刚性所致。
当然,也有折中观点,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朝廷财政的需要共同对纸币的发行及后来的通货膨胀起了巨大作用。
货币制度固然是由朝廷所确定,货币发行也由朝廷所垄断。然而,一个时代货币本位的实行,最终还是要符合价值规律,符合民众的要求。
人们对于货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货币的内在价值以及使用的便利程度。对于信用货币来说,则是它的实际购买力。
在纸币购买力稳定时,由于其便利性,遂能替代金属货币:但当朝廷为了财政需要而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时,人们自然会抛弃纸币而使用金属货币。
神宗熙宁年间,宋朝廷在河东潞州以及陕西强行发行交子以纾困的做法,均告失败。此外,超发纸币和通货膨胀也使朝廷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从本质上暴露无遗。
南宋朝廷推行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导致纸币价值大幅度下跌,价值尺度的功能被弱化。
通货膨胀从根本上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使得民众付出的社会劳动价值被 低估,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南宋朝廷的统治基础。
在面临北方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这种脆弱的体制一碰即溃。内忧外患双重夹击之下,历史上第一次广泛使用纸币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最终,这种纸币随着南宋朝廷的灭亡而消亡。结语
一国的货币政策要符合商品经济的市场规律,使货币的供应量不能超过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如果违反这些特点,不按照货币运作的规律进行调节,那么金融体系和财政体制就会被人为地扭曲,经济就会走向衰败。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宋朝货币制度的实践,时至今日仍然很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发展史》
《宋史》
《宋代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