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浅议北宋皇子更名现象

浅议北宋皇子更名现象

姓名是一个人的识别代号,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形成的一种区别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标志。姓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因为有了姓名,人们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记录。

中国有句古谚叫做“君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意思是做人要光明正大,坦坦荡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更改姓名。

但就在我国北宋时期,就出现过很多皇子改名的现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作为皇室贵胄,本应该作为臣民品德的表率,为何这些皇子会更改名字,而且还在一段时期还形成了持续的风气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展开今天的探讨。

一.北宋皇子更名现象简述

1.皇子更名的历史延续

笔者查阅过史料发现,皇子更名这一现象并非始于北宋。汉惠帝之子刘弘,原名刘山,在他被封为常山王时,改名为刘义,到他继任帝位时才改名为刘弘,史称后少帝。但在汉后少帝之后,就很少再出现改名的皇子。

直到唐朝,出现了一个改名大王,他就是玄宗的第三子。初名李嗣升的他,接连改名为李浚、李玙、李绍和最后的李亨。好家伙,这位皇子共改了四次,这就是后来的唐肃宗。肃宗以后,唐朝也断续出现过皇子改名之事,但这一传统逐渐淹没在五代的乱世之中。

到了北宋,皇子改名之风又再度兴起。据北宋历代帝王姓名考,除了开国的宋太祖以及宋徽宗以外,其余七位帝王在登基之前至少改名一次。

比如仁宗皇帝原名赵受益,后改为赵祯;其弟赵玄祐改名为赵祐;神宗皇帝当年从皇孙变为皇子时,名字就从赵仲鍼改成赵顼。纵观整个北宋历史,皇子改名具有贯性和规律性,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史上独树一帜。

2.更名最多的是皇子和他的第一次更名

如果说中国古代改名次数最多的皇子是李亨的话,那么北宋更名次数最多的就是宋真宗。

《宋史》对他的更名有这样的记述:“真宗讳恒……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讳……”

由此可以看到,宋真宗还是皇子的时候,每晋升一次爵位,都要改名一次。爵位变更次数多了,曾用名也相应多。

其实,这个改名这件事倒也和真宗无关,北宋时期皇子的名字都是御赐的,而且名字的使用还会有一系列规定。通常在出世百日后到周岁之间,皇子会获得赐名,早期赐名的规则是按照《宋太祖御制玉牒序》的规定。

这个玉牒序是在太祖登基之后颁布的,里头规定了太祖和两个兄弟的后代命名用字及顺序,目的在于规范家族子孙的昭穆顺序。比如太祖之子以“德”字起名,太祖弟赵匡义之子以“元”字起名。

而事实上,刚开始实行起名制度时也完全没有遵循玉牒的规范,太祖的皇子及其所有亲侄子最初都是以“德”字为名,也就是通常说的德字辈。后来太宗皇帝以弟承兄登上皇位,其五个儿子都按玉牒的规定改成元字辈。真宗是太宗之子,自然也由赵德昌改名为赵元休。

3.最波折的皇子更名

说到皇子更名,不得不提宋英宗。《宋书》这样记录他的漫长更名历程:“英宗讳曙,濮安懿王允让第十三子……四岁,仁宗养于内。景祐三年,赐名宗实。宝元二年,豫王生,乃归濮邸……嘉祐中,宰相韩琦等请建储,仁宗曰:‘宗子已有贤知可付者,卿等其勿忧。’……嘉祐七年八月戊寅,立为皇子。癸未,改今名。”

宋英宗本不是皇子,其父濮安懿王赵允让与当朝皇帝宋仁宗同为太宗之孙。仁宗25岁时尚无子嗣(当时已是婚后十几年了),宋廷内外都很是着急,建议在宗室里选一子入宫,一来可以稳固国体,二来有“招弟”的寓意。恰好濮安懿王子嗣众多,共有十几个可供挑选。

就这样年仅四岁且机灵乖巧的英宗幸运地入选,并由曹皇后抚养,由宗亲变身为皇养子,第二年就被赐名赵宗实。英宗初入宫时已经四岁了,应该原来是有其他名字的,虽然史书上并未详述,但从赐名这一记载来推断,这是他第一次更名。

赵宗实入宫之后极为孝顺,尊师好学,崇尚儒道,深得帝、后喜爱。但是好景不长,宝元二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赵昕(豫王)出世了,而且是由仁宗宠爱的苗贵妃所生。由于有了亲生骨肉,赵宗实作为嗣子的功能就不复存在了,他只好告别皇宫,重回濮安懿王府。

那一年,他7岁。可惜这位豫王无福,不到两岁就去世了。仁宗前后一共有过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这让他在精神上饱受打击。

嘉祐七年已经五十多岁的仁宗已经深感再造子嗣无望,于是下诏再次立赵宗实为皇子,并给他改名为赵曙。次年,仁宗驾崩,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英宗从入宫更名到立储更名,可谓是一波三折。

二.北宋皇子更名的意义及原因

1.皇子更名是立储的先兆

前面提到的真宗、英宗,他们在皇子时期的更名其实都和一件事有关,那便是储君的确定。《宋书》写神宗的更名如下:“神宗:讳顼,庆历八年四月生……赐名仲鍼。……英宗即位,封淮阳郡王,改今讳。”,这也说明更名与将来皇位的继承有着密切的关联。

之前统计过,北宋九任皇帝中,仅有两位不曾改名,除太祖以外就只有一位皇子没改名就当了皇帝。还有除了原德字辈按照玉牒集体更名之外,其余改过名的所有皇子当中,只有四人没能当上皇帝。

这其中还有两位是在北宋末年国之将亡时的皇子,如此说来,就只有两位皇子是改了名又不能继承大统。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北宋皇子的更名就是立储的前奏。

2.名讳的避忌是更名的关键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当北宋的一位皇子被确立为储君的时候要更改名字呢?这要从中国古代避讳的传统说起。名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

指的是不可直呼君主或尊长者之名,也不可在书写时使用这些字,而是通过改字的笔画或用其他字替代等方法进行回避,就是俗称的避讳。据史料研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

到秦汉代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使得皇权日盛,避讳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皇帝的名讳。例如在光武帝时期,秀才被称为茂才,为的是避刘秀之名。

到了唐朝,皇帝的名讳的回避被写入律例,受到法律的约束。《唐律疏议》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

宋朝官方修订了一部名为《礼部韵略》的书,其中收纳了宋朝历代皇帝的名字、庙号等等需要回避的字,这些字禁止使用,不能写、不能读、更不能用于起名。而皇子在成为皇储之前更名,就是为了减少避帝王名讳时给言语交流及书写带来的不便。

3.减少名讳用字的数量

如果一个皇朝一直延续,代代皇帝名讳都不会重复,那么所要回避的字会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及交流带来困扰,即便是身处统治阶层的帝王,也有很多的不便,因为有规定,写奏章和下诏书也是要避讳的。

北宋中前期皇子的赐名还是遵照太祖玉牒,要有一个显示辈分的字再加一个区别字,一共是两字名。但当某位皇子被确定为继承人之后,其名字改成一个字。

比如真宗之名从“元侃”改为“恒”;仁宗之名“受益”改成“祯”;英宗之名由“宗实”变成“曙”等等。将两字名改成单字名,从数量上来讲,需要避讳的字就减少了一半。自从宋神宗以后,皇子们的赐名就不再按太祖玉牒,直接取单字名。

4.更名多用生僻字

早期北宋皇子名中的辈分都是像德、元、宗、仲等常见字,如果不改名,等到将来登基做了皇帝,别人避讳起来就非常困难。实际上,他们的改名就是遵循着化简为繁的原则,将原来名字中的常见字改成生僻字。

像宋哲宗,原名赵佣,这个“佣”字不仅常用,而且有下人的意思,用做帝王之名极不合适。因此确定他为太子之后,名字也改成了赵煦。煦字不如佣字常用,而且有温暖照拂之意,适合作为帝王之名。

最后再来分析一下宋徽宗的名字,他是北宋唯一未曾更名就登基的皇帝,其名赵佶。首先这是单字名,无须再减字;其次佶字并不常用,而且有健壮的意思,满足帝王取名的要求。因此赵佶名字是一步到位,无须改名即可登基为帝。

结语

由上述北宋皇子更名的分析可知,更名现象其实与皇储的确定息息相关,而且这一现象是受到了避讳传统的影响。第一个更名的北宋皇储是太宗皇帝,不过他不是皇子而是皇太弟。

唐太祖登基时,太宗由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为的是避太祖赵匡胤的名讳;等到自己做皇帝的的时候,又因为“光义”二字满大街都是,实在不便避讳,所以才改单名一个“炅”字。

该名既生僻,又减了避讳字数,为后世子孙立了一个榜样。后来北宋皇子的更名,就是按照这个基调进行的。早在唐朝中后期也出现过与之相仿的皇子更名现象,虽然规律性不及北宋,但其意义和因由应与北宋的情况一样。

参考文献

《宋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姓名,赵宗,宋太祖,宋真宗,时期,规定,皇帝,入宫,仁宗,现象,消息资讯,赵宗实,宋英宗,皇子,濮安懿,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姓名,赵宗,宋太祖,宋真宗,时期,规定,皇帝,入宫,仁宗,现象,消息资讯,赵宗实,宋英宗,皇子,濮安懿,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姓名,赵宗,宋太祖,宋真宗,时期,规定,皇帝,入宫,仁宗,现象,消息资讯,赵宗实,宋英宗,皇子,濮安懿,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