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在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因此在人们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读书人皓首穷经,萤窗雪案,为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当时的社会阶级固化十分严重,战乱之时底层人民可以依靠军功累积升至高位,太平时期,读书就是穷苦人家改善自己命运的最好方式了。
君不见,有多少读书人为了考中而如痴如狂,更有一得知自己终于中举就疯魔了的范进之流,可是,金榜题名意味着官运亨通,受到世人的追捧,但事实上,千百年往后,除了专门的历史考据人员,又几个人会熟知哪个朝代的中榜者是谁。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熟知古代名人,大多都是官场失意者,似乎功成名就和立书著说乃至发挥才情是相左的。确实,身在官场,尤其是高位者,俗务缠身,自然难以抽出时间来写写诗文,倒把才名湮灭了。
不过,王阳明就是个例外,他号阳明,是个名臣,官居侯、伯,更在学术方面也大有作为,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高明到了和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的程度。
这样一个奇人也逃不过生老病死,他死时浑身溃烂,没有大夫敢医治,留下八个字就撒手人寰。
儿时奇遇
明宪宗成化八年,也就是1472年九月三十日的中午,王阳明出生了,他的家境不凡,父亲是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但王阳明的不凡之处不止于此,都说十月怀胎,但他的母亲怀了十四个月才将他生下。
更令人惊异的是,在他落生前,他的奶奶梦到有穿着绯红衣服的天神,乘着一片鼓吹乐声的云彩,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自九天之上而来,看到自家孩子的奇异,祖父为他取名为“王云”,连他的居住之处也被命名为“瑞云楼”。
这样一个孩子在家人期盼的目光下长大了,但他的特异似乎消失了,连普通孩子也不如,到了五岁还不会开口说话,王家人大为不解,后来有一个高僧路过他家,点破了迷津,他摸着王云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道破就是指他名字里带云,把他出生时的异象给泄露了,看来王云这个名字是不能叫了,于是,他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句话,把他的名字改为“王阳明”,果然,改了名不久他就会说话了。
十一岁时,王阳明作了那首震惊世人的诗,现在读来也觉得妙趣横生,可以看出王阳明早期的思想闪光: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中年得志
这样聪慧的人,参加科举一定手到擒来,但王阳明是开始顺利,但中途卡了壳怎么也考不上进士。他考了三次,从二十二岁一直考到了二十八岁,才在第三次尝试中,以二甲第七名的成绩考中了,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他踏入官场不过七年就遭遇了挫折,明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专权,清除异己,逮捕了以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为首的二十余人,王阳明刚正不阿,上书理论,希望能救得他们脱离苦海,结果反而把自己给搭了进去。
刘瑾大怒,王阳明被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他的父亲王华也受到牵连,被从繁华的北京驱逐,转而担任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的磨难还没有结束,他在赴任途中被刘瑾派出的人追杀,好不容易才逃过一劫,他暗中面见父亲,父亲劝他既然有朝廷的任命,他就该上任,于是,他重返任上。
贵州龙场当时不是个好地方,各族杂居,开化程度低,王阳明没有知难而退,他反而迎难而上,对当地民众进行教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他也因为这一番实践而对儒学经典有了新的领悟,实现了自我突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后来,王阳明谪戍已满,返回京城,刘瑾也被人扳倒,王阳明这才是功德圆满,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了。他在官场得意,更是著书立说,使他的思想为天下人所知,门生无数。
晚景凄凉
王阳明的思想是那样的深邃,他的品德又是那么高尚,很多时候,人们会忘了他也是个凡人。
而凡人最终都会迎来的结局也接近了他,晚年的王阳明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身体还出现了大面积溃烂,他为了治病,遍访天下名医,却都没有结果。
朝廷也被惊动派出御医为他诊治,结果大夫们一看到王阳明全身的溃烂,就恐惧非常,只是逃走,不曾诊治。
种种方法都被试过了,王阳明已经药石罔顾,他没有因此而信念全无,反而带病教书,传授自己的思想学识。
嘉靖七年时,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乘坐马车往家中去,当天夜晚,王阳明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命不久矣,他有心交代弟子,就把弟子都叫到床前,说出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说出这八个字似乎耗尽了他最后的生命力,话音刚落,王阳明就声息全无,一代大师就此陨落。
小结: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多的是人为衣食温饱而奔走,只想着怎么维持性命,精神世界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
可是王阳明打破了这一规律,他虽然身在斗争激烈,人人自危的官场,却没有沉溺于弄权夺利,而是站定脚下,仰望苍穹,思考追寻自己的真理。
虽然在那个黑暗的时期里生活,但王阳明心中始终存有光明,他不畏惧死亡,相信在他人生最后的时刻,虽然死亡的阴影已经笼罩了他,但他的心中之后有安然,因为他已经参悟了世间真理,一生了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