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五谷丰登,社稷安宁”,粮食作为人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对社会安定至关重要。要想社稷安宁,社会秩序稳定,就要保障百姓米缸有粮,古代帝王深知这个道理。
然而,古代种植粮食基本上要看气候时节和天气,风调雨顺的时候收成自然多,遇上旱涝时节,收成不好甚至会颗粒无收。所以建立粮仓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在丰收的年份把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在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可以打开粮仓解决粮食问题了。
粮仓作为重要的储粮手段,自然是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粮仓,其中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储粮250吨,经过培育,储存千年的粮食还可以发芽,让人叹服。
古代粮仓的作用不只是在收成不好的年份可以把粮食拿出来赈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做军粮。俗话说得好:“兵车未动,粮草先行”,军粮对于一只打仗作战的军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就是靠粮食决定胜负,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与粮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粮仓对于百姓来说,对于封建帝王的军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粮食于民于国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古代对于粮仓的修建看的非常重要,也在修建粮仓上做了很多技术上的发展和改良,在隋朝的时候,技术更是达到了顶峰。隋炀帝登基之后大力发展农业,在交通上开凿了大运河,为粮食的运送提供了便利,之后历史变迁和发展,形成了古代最大的粮仓,也就是“含嘉仓”。
含嘉仓最初并不是最大的粮仓,但是它的发展壮大与著名的回洛仓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洛仓是位于隋朝的都城洛阳城外的粮仓,隋朝末年,李密起兵造反,他夺取了城外的回洛仓,这让隋朝都城内陷入缺粮的状况,夺取了粮仓的李密又吸引了许多饥民义军,这引起了朝廷巨大的恐慌。
虽然由于众多因素,李密并没有成功夺权,但是他当时夺取粮仓的作战策略给了后面的帝王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唐皇李世民意识到了粮仓建在城外有一定的危急,他登基以后,把粮仓的重心转回洛阳城内,大力发展建设城内的粮仓,也就是含嘉仓,含嘉仓为城内提供粮食,也充当着关东和关中的漕米转运站,有着重要的地位作用,更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粮仓。
因为大运河带来的交通便利,粮仓得以发展,可惜后来在唐玄宗之时,大运河的水量逐渐减小,影响到了含嘉仓的利用率,到了宋朝末年,兵荒马乱之时,藏有大量粮食的含嘉仓更是遭到了废弃,从此没落。
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含嘉仓再次出现在了世人眼前。考古研究发现,含嘉仓内含有众多的粮窖,储藏的粮食更是惊人,竟然达到50万斤。五十万斤如果一千个农民辛勤劳动,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收获,这么多的粮食,也相当于几千个农民一年的口粮,所以含嘉仓的储粮能力非同一般,“天下第一粮仓”也是名副其实。
在含嘉仓众多的谷物里,专家拿了一些保存完好的用来培育,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谷物竟能再一次发芽。年代久远的粮食是如何保存的这么好?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原来含嘉仓里的储粮技术有三大特点,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含嘉仓的选址选在地势较高的位置,这样做可以防止地下水的渗入,从而保持了干燥,防止受潮;第二,为了进一步保持干燥,对于仓窑内的土也进行烘烤处理,用以防潮,隔绝湿气;第三,利用草木灰进行防潮,在周围都撒上草木灰,进行第三重的防护。
除了这些措施之外,经过推断,人们还利用木板和草席进行各种夹层建造。正是由于众多细致周密的防潮措施,使得含嘉仓的粮食能保存的不错,到如今出土的粮食还能发芽结出果实,在让人叹服之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往今来,人们都要依靠粮食来获得生命的能量,有了粮食,才能维持正常的秩序,每一颗粮食都是珍贵的,不仅在于农民种植粮食时的辛苦,也在于还有很多人并没有衣食无忧。
含嘉仓的建造和发展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古人对粮食的看重,现代社会也一样要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粮食,这是每个人都要明白的亘古不变的道理。
参考资料:
《六韬·龙韬·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