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早期并没有发展出先进的科学知识。为了在极具丛林挑战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人类的祖先逐渐发展出巫术文化,希冀求得神灵的庇护,以及解答自然界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变化。在古人心中,能够与鬼神交流的人称为“巫”,与神灵沟通的方式便是舞蹈,称为“巫舞”。
图|巫舞
史学家认为:“巫者舞也,巫者无也,巫者美也,巫者灵也,巫者医也。” 可以看出,“巫”与“舞”同源。古人认为“巫”是以舞降神之人,人们对巫充满敬畏,想通过巫与神灵沟通,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可以推断:巫文化催生了巫舞的形成与发展。
巫通过巫舞来通神,巫舞就是巫与神灵世界交流的外化。祖辈们时常举办巫舞等祭祀活动,以愉悦神灵,祈求庇护。所以,当自然界的现象变幻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心愿时,便会认为这是神灵的庇佑。因此,以巫舞为载体的巫文化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在国家的祭祀、战争、政治活动中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制礼作乐”与南北两地审美文化走向
在周朝之前的殷商时期,巫文化就非常繁盛。该文化决定了当地的审美文化走向。一个地区的审美文化能够折射出当地的主流文化,也必然会受当地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审美文化还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关。因此,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即使处于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审美文化差异也大相径庭。
周朝建立后,为了获得政权的长治久安,周公开始对殷商遗留下来的巫术文化进行改造。周公开创了独具特色,而又符合周代社会需要的礼乐制度,使伦理道德成为了周朝礼乐文明的核心内容,以维护并完善周朝的社会等级制度,从而巩固政权稳定。
图|女娲补天
后人将之称此为“制礼作乐”。周朝强化神话中大神们“崇高与神圣”的神格,颂扬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内在精神,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经过周人的文化重塑与文化建设,北方中原地区的人们,对巫术的迷信逐渐减弱,巫舞便由娱乐神灵转化为娱人。
然而,巫文化在楚地依旧非常盛行,这与南方山川纵横的地理条件有关。在这种深山大川的自然屏障下,原始的宗族传统仍然顽固地保留着,北方礼乐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难以传播。再加上楚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中原相比相对落后,楚人依旧习惯于用超凡的想象力,解释自然现象的各种变化,弥补知识的缺陷。
图|楚地追求的华丽形象
楚地的神话传说居多,艺术文化浪漫而诡谲、瑰丽而奇特,与中原文化大相径庭。被巫风所浸润的楚舞,始终书写着人神交融的奇幻色彩。女巫通过舞动肢体,生动地演绎着人神沟通的状态,那如癫如狂的舞态,散发出神秘、玄妙、诡异的气息。比如《踏蛇舞》,由女巫手执长蛇起舞,以其神秘、怪诞的舞蹈风格而著称,基本内容为表演降蛇、制蛇。这种人蛇共舞的舞蹈带有强烈的奇幻诡谲色彩,弥漫着原始浪漫气息。
所以,当中原人逐渐抛弃殷商的巫术文化,转而追求符合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的美德时,南方的楚地仍风靡着富有神话色彩的巫舞,巫风盛行。从而导致了周朝南北两地的审美文化开始发生分歧,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美妆为窈”:北方楚地女子华丽动人,袅娜多姿
周朝北方楚地的审美文化,深受巫舞盛行的巫术文化影响。“楚灵王信巫祝之道”,且“躬执羽绂,起舞坛前”。人们为迎合君王的喜好,让年轻貌美的女巫婆娑起舞以侍神、娱神。巫舞便日渐成了楚人的风尚。“细腰”的审美追求便是来源于巫舞。
在巫祭活动中,女巫常常会使用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来增加祭祀时的神秘感。比如:左折右倾、前俯后仰、拧腰腆胯等折腰之型。这样以腰为轴的动作,能使上身动作幅度最大化,从而增强舞蹈在巫祭仪式中的表现力。这样高难度的腰部动作,便要求舞者有着细腰的身材。因为,如果腰部的肌肉过于发达,又或脂肪过多,都会影响腰部的柔韧性,从而影响舞姿的美感。
《九歌》中提到女巫装扮:“荷衣兮穗带,儵而来兮忽而逝”,穗带就是指腰带。《大招》中用“丰肉微骨”“小腰秀颈”“体便娟只”指舞者的回旋飞舞、细腰轻盈之态。楚舞的飘逸灵动与楚巫的浪漫奇幻色彩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楚巫具有浪漫奔放的色彩,才形成了飘逸灵动的楚舞。
湖南长沙出土的楚国彩绘舞女漆奁中,能看见舞女身上穿着的长可曳地的宽袖舞服。可以看出楚舞“长袖”的独特审美。“巫”在每一次祭祀活动中,都会有特定的服饰和装扮,这些服饰都不太日常,只能特定用于祭祀表演,由于裙摆很长所以会有束腰的腰带,这样才能把“巫”的窈窕身形显示出来。可见,楚人在舞蹈中追求修长细腰的线条之美。
由此可见:周朝北方楚地的审美文化,深受巫舞盛行的巫术文化影响。而制礼作乐对南方楚地的审美文化影响甚微。北方的礼仪文化,最终被当地以巫文化为主导的审美文化所同化了。“长袖审美”便是最好的佐证,其可以看作是楚人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之外化。
当北方中原文化传入南方楚地时,中原的雅乐也随之传入,雅乐多手持道具。楚人反其道而行之,为打破充满束缚的中原雅乐,徒手起舞,并且使用宽袖长袖来扩大身体的表现力,用手臂的轻柔力量将长袖甩过头顶,形成优美的S形弧线,更显飘逸娴雅的自由之风。
图|长袖细腰的女巫
楚人对于“凤”的图腾崇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楚地“长袖”的审美。起伏、翻飞、翱翔,这是楚人十分向往的。因此,楚人用宽袖长袖的动态,来模仿凤鸟飞翔。在巫祭仪式中,想象着飞翔高举,舞蹈异常热烈、奔放而自由。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凤鸟意象所带来的。可见,楚人对于“凤”的图腾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追求飘逸灵动的女性形象。
楚地的审美文化注重雕琢装饰。因此,楚地研发了各式各样的化妆用具。比如,仅是用于梳妆的物品,就有铜镜、木梳、角梳、木篦,以及假发等等。楚地女子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梳妆打扮,也格外讲究。梳理干发时用的是角梳,梳理湿发时则用的是木梳,而篦除发垢时用的是篦子。
与此同时,楚地还研发了种类较为丰富的化妆品。比如将米做成白粉,用来涂抹面颊,这无疑是最健康天然的美白化妆品了。再比如,用青黛或石黛来描眉,青黛描眉会偏雅致的青绿色,而用石黛画眉则呈浓密的灰黑色。还有用朱砂、赤铁矿这类红色矿物染料来制作胭脂,用于染唇和面颊,类似咱们现代社会化妆品中的口红和腮红。
图|丝绣品纹样:凤搏龙虎
楚地女子的服饰大多红艳靓丽,将楚地追求华美的审美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服饰的纹样以凤、鸟、龙、蛇、虎、花为主题,采用对称美,并勾勒流畅的线条来做夸张的构图,使得色彩缤纷又端正大气。楚人认为自己是火神的后代嫡传,以浴火重生的凤凰为崇拜物。他们将凤凰视为人间最神圣的生灵,能使国家安宁。因此,蟠龙凤纹和龙凤虎纹像最为典型。
三、“美心为窕”:南方中原女子以德为美,淡雅素朴
从经典著作中,便能瞥见南北两地主流文化的差异:《楚辞》以祀鬼愉神的歌舞仪式,来表达宗教情感;而《诗经》以敬天法祖的道德观念,来阐扬人伦精义。制礼作乐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审美文化走向。最终,使得中原的审美文化,服务于周王朝的等级礼仪制度,以达到政权的长久统一和稳定。
图|素朴自然的中原女子
也因此,在中原地区,女性外在美的标准和楚地截然不同。楚地喜女子装扮,中原喜女子素朴。楚地喜女子身材娇小,中原喜女子身材高大。中原地区的审美文化体现了周朝的礼尚文化。中原女子符合道德规范和文化礼仪即为“美”,而形体美和容貌美则被中原文化视为“色”。
中原的审美文化是天然质朴,在化妆方面,他们认为女子不着雕饰才是最自然美好的。在形体方面,他们认为女性端庄的神态,以及高大健硕的身材,便是最能体现美的。这样的审美追求,也与中原地区注重女子生育繁衍有关。
图|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诗人们往往选取自然之物,比喻和凸显女子的天然之美,比如“手如柔荑”“华如桃李”“颜如舜华”,均取自天然之物“荑”“桃”“舜”,形容女子的天生丽质。
在中原的文化意识中,头发等同于肌肤。也因此,在他们的审美文化中,头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原女子追求头发浓密乌黑,流畅直发和弯曲卷发都是她们所偏好的。若发质不好,她们则会选择将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加以修饰。
图|中原女子发型
在服饰方面,自周王朝制礼作乐以来,等级礼仪进一步规范化,服饰形制纳入礼治。周王设“司服”官执掌周王服饰,设“内司服”官执掌王后服饰。进一步强调了服饰在仪礼、道德等制度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周礼》中记载了周王在不同场合的服装以及公、侯伯、孤、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级服饰的差别。不仅贵族和庶人的服饰差别很大,而且,贵族之间的服饰也有高低不同的等级。这说明,服饰是等级身份的显性标识。周代贵族在服饰上都需循规蹈矩,否则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有杀身之祸。
图|西周鸟纹玉璋
玉佩饰在中原地区的审美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周代贵族以玉衡量人的品格,温润无瑕的美玉就是道德人格的象征,渗透着特定的精神内涵。《礼记·聘礼》《荀子·法行》和《礼记·玉藻》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
美玉与美石的大量佩戴体现了周人对玉的推崇,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玉佩饰作为重要的装饰品,不仅能体现身份地位,也能表现出女性们的仪容之美。
图|西周龙纹玉璧
结论
中原的审美文化是周代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表征,体现了周礼的规定性,是秩序和规范的象征,浸润着周代礼乐文化的精神。从中可以看到,相较于南方楚地,北方的中原地区较早开启礼制化和理性化进程。而楚地还持续保留着原始巫术文化。因此,决定了同一时期,南北两个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审美文化差异。
也即,周朝以来,制礼作乐使得礼乐文化成为了北方中原地区的主流文化,理性精神日益取代了原始巫术文化。因此,北方中原人追求高尚的品行道德和内在的才能,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原的审美文化。循规蹈矩的礼仪之美便成为了时尚之风,不着雕饰与天然质朴,才是审美文化的不一标准。
而南方楚地依旧崇拜巫舞文化,使得人们追求色彩瑰丽和纤细华美。具体来看:凤鸟意向使得楚人追求飘逸灵动的楚舞,神秘的巫舞又形成了“细腰之舞”,楚地便追求修长细腰的线条之美。图腾崇拜和巫文化的主导,使得楚地形成了长袖细腰的独特审美,女性外在的杨柳细腰和浓妆艳抹是其审美文化的主流标杆。
参考文献
《楚辞》
《诗经》
《后汉书》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