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1080年的开封,
一个普通的姓韦的平民人家,
出生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婴。
后来,
女孩子慢慢长大,
进了皇宫,
做了一个普通的侍女。
皇宫里面的日子是平静的。
深宫庭院,
虽然有花红草绿,亭台楼阁,
可是,这一切都与她无关,
甚至,
皇宫里面的是是非非也都与她无关。
她只是做着自己本分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
她遇上了一个姓乔的侍女,
她的生活才有了明亮的颜色,
她俩无话不谈,兴趣相投,
很快,就拜为干姐妹。
这一拜,
就拜出了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基业。
两个人结拜的时候,
说,如果有一个发迹了,
那么就要帮助另外一个人。
她俩这样发誓,是有原因的。
此时的她俩,
是宋徽宗的正牌皇后-----郑皇后的侍女。
想当初,
郑皇后还是侍女的时候,
也有一个结拜的姊妹,那就是王皇后。
02
那时候,
郑氏、王氏是老太后的侍女,
端王赵佶每天都要拜见老太后,
一般都是郑氏、王氏来伺候端王赵佶,
后来,
老太后见端王和郑氏、王氏眉来眼去的,
就把她俩赐给了端王。
端王继位,
成了宋徽宗,
郑氏、王氏分别变成了郑皇后、王皇后。
所以,
对于现在这俩小女子韦氏和乔氏,
那俩皇后娘娘就是她俩的奋斗目标。
她们俩设计了无数的桥段和机会,
搜索了无数的消息和新闻。
就是为了达成那个目标。
终于,
上天最先垂青了乔氏,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
乔氏被临幸了。
对于韦氏来说,
日子变得有盼头了。
她和乔氏的感情非常铁,
她坚信乔氏不会忘记她。
而乔氏也的确值得信赖,
在她被宠信的那一段日子里,
终于,
韦氏也被临幸了。
03
南宋帝国,
就在这两个女孩的心机中,
奠基了。
几年之后,她生命中最大的礼物到了。
她生了。
生了一个儿子,
那就是康王赵构。
她的生命自此变得有意义,
也让她从此与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的、成千上万的普通宫女区别开来。
从那时起,
她可以住进专门为她准备的宫殿,乾德宫。
她被晋封为贤妃。
好运气和坏运气都是相伴相随的。
人不可能得到月亮的两面,
当你得到了这一面,
就注定要失去那一面。
就像韦贤妃,
虽然她得到了她梦想中的一切,
但是却失去了皇帝对她的宠信。
新的宠儿是一个叫刘氏的女子。
刘氏能歌善赋,
与徽宗皇帝以诗词酬唱,
还能品评赵佶的诗词书法,
兼天资聪颖,善解人意,
深得宋徽宗喜爱。
尤其是,
刘氏还是一个服装设计大师。
她每设计一件新衣服,
就立刻被人仿制,
传出宫外,
迅速风靡东京城。
要知道,那时的东京汴梁城,
可是世界最大的都市,
比现在的巴黎,
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她很快被封为贵妃,称安妃。
而且安妃刘氏这个人还特别能生养,
一共生了建安郡王赵柍、
嘉国公赵椅、
英国公赵楒和和福帝姬。
这几个孩子,都比康王赵构受宠。
所谓自古美人多薄命,
安妃在她三十多岁的时候,得病去世了。
她的去世很突然,
赵佶匆忙赶到时,
安妃已经停止了呼吸。
赵佶捶胸跺足,悲伤不已,
下旨追封安妃为皇后。
甚至是,有一个崔妃,
在葬礼上没有表现出哀伤的表情,
赵佶直接宣布废掉了崔妃。
04
赵佶对安妃的去世一直念念不忘,
后来,他写了一首悼念她的词,
文辞优美,
情真意切,追忆安妃。
《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
无言哽噎。
看灯记得年时节。
行行指月行行说。
愿月长圆,
休要暂时缺。
今年花市灯罗列。
好灯争奈人心别。
人前不敢分明说,
不忍抬头,
羞见旧时月。
韦贤妃此后更是小心翼翼,
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好在小康王渐渐长大了。
这娘俩相依为伴,
彼此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慰藉和亲人。
也是互相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念想。
当然,经常来走动的,
还有乔贵妃,她的干姊妹。
两个人依然互相帮扶。
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
一个人单干是成不了事的。
任何时候,
要做成一件事,培养一个配合默契的帮手,
是成功的基本保证。
两个人,
永远比一个人强大得多。
但是,这个概率只有千分之一,
也就是说,1000个人里面,
才有可能出现一对配合默契、互不猜疑的搭档。
这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啊。
05
小康王学习很努力,
每天都用功读书,
每天都用功练习骑射。
在所有的皇子中,
赵构的文治武功都是第一。
这饱含着母亲对他的期待。
这也是后来靖康之变中,
所有皇子都懦弱逡巡,
唯独他敢赴金营的信心保障。
而此时的韦贤妃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更优秀,
也许,可以让他的父亲,稍微垂青一下。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母子俩的刻苦努力,
是上天为大宋朝的延续,
提供的坚实基础。
虽然当时这一切都是无意的。
06
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南下。
1127年,赵构第二次赴金营谈判,
走到一半,就被宗泽劝止。
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营筑“中兴坛”,正式即位,改元建炎。
在经历了几次大崩溃之后,
赵构九死一生,
雨洗风磨,终于稳定了下来。
其麾下也逐渐培养出一批忠于自己的名将。
岳飞、张浚、刘光世、张俊、吴璘、吴玠、韩世忠等等。
安定下来的赵构,
朝思暮想的,
就是自己远在北国的母亲。
韦贤妃跟随着徽钦二帝,
受尽了折磨。
一千年前的东北是苦寒之地,
又被异族凌辱,
身边的人不是死就是伤。
每天都经历着苦难。
韦贤妃则被金国盖天大王抢走做了小妾。
在赵构刚刚称帝的时候,
他就派遣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名叫洪皓,前去金营和谈,
而其主要目的就是帮他寻找母亲。
只是那时候金人气势如虹、横扫大宋,
根本不可能和谈,
更不可能轻易放还这么重要的人质。
金人甚至直接扣押了洪皓。
07
人生就是这样,
越是急切想得到的东西,
越是得不到。
赵构越是着急着担心母亲,
着急救回母亲,
金人越是不放。
每过一段时间,
赵构就派遣一批使者前去和谈,
第一要紧的就是乞求金人放归母亲。
赵构的原话是,
只要能放归我母亲,
我可以答应金人任何要求。
西湖边的牡丹开了,又败了。
柳树绿了,又黄了。
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
他的母亲依然没有回来。
赵构在杭州兴建了慈宁宫,
那里面放置了他母亲的一些生活用品,
以及他以皇帝身份册封母亲为太后的册宝。
每天,他都要去看一会儿。
以思念他的母亲。
他也参透了,
只有自己努力,
打败了金国,
才有迎归母亲的可能。
这是一个技术活,
打急了不行,
万一杀了母亲咋办。
打不过还不行,
打不过人家凭啥放归你母亲。
08
很多年过去,
那被金人扣押的洪皓虽然一直不能回来,
但是,却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
尽管不能把韦太后救回来,
拿到韦太后的书信也是可以交差的嘛,
于是,洪皓千方百计,
托人取到了韦太后的亲笔信,
又想办法派人送至杭州。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家书抵万金”。
抵得上赵构日日夜夜流下的思念母亲的眼泪。
说句题外话,
这洪皓就是写《容斋随笔》的洪迈的父亲。
赵构拿到母亲亲笔家书那一刻,
当他的手指接触到那页纸的那一刻,
浑身巨震,涕泗横流,
十多年的思念和呼唤,
无法抑制的悲痛和难过,
让他久久不能停下颤抖。
他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将那家书放在慈宁宫。
对洪皓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这些年,赵构破格提拔岳飞,
就是憋着一口气,打败金国。
再加上韩世忠、刘锜、杨沂中等等,
捷报一个个传来。
宋、金交战的态势发生了逆转。
金国人的态度变了,
开始对真心地谈论议和的事情了。
双方的交流使节往来不断,
赵构反反复复地念叨,
要送回我的母亲,要送回我的母亲。
只要送回我的母亲,
我承诺的一切都是算话的。
一日不放回我母亲,所有都是空谈。
09
1140年,刘锜所部的“八字军”取得“顺昌大捷”。
不久,岳飞取得郾城和颍昌两场大胜,
进军东京,收复故都,指日可待。
金国人加紧了议和时间表,
送韦太后归国,
也被纳入了日程。
1141年,
金国人表达了诚意,
将死去的宋徽宗由侮辱性的二品昏德公被追封为一品天水郡王,
将钦宗的三品重昏侯封为二品天水郡公。
赵构这边也连发了十二道金牌,
召回了岳飞,停止进攻。
绍兴和议进入关键阶段。
1142年,刚刚进入元月,
秦桧就杀了岳飞,
满足了金人绍兴和议最重要的条件。
金人满足了赵构日思夜想的目标。
韦太后车驾准备出发的时候,
风雪中跑过来一个人,
那是她的干姐妹,乔贵妃。
其实,毋庸违言,
无论是韦贤妃还是乔贵妃,
其实都是女真部落将士的妾,
而且地位低下。
乔贵妃挡着韦太后的车子,
大队车马无法前行。
韦太后从车上下来。
乔贵妃紧紧拉住韦太后的手,
要求她承诺,
一定要把自己接回去。
要知道当初,
你是怎么成为贤妃的啊?
乔贵妃哭喊着说。
韦太后答应了她,说,放心吧,
我一定让赵构把你,
还有你的孩子接回去。
正说着,雪地里又跑来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宋钦宗,
他也死死拉着韦太后的手,
说,你一定让赵构把我救回去,
我绝不会和他抢夺帝位,
我只愿做一个太乙宫主就可以了。
韦太后也答应了,
起誓说,
如果不能让你回去,
就让我的眼睛瞎掉。
10
在北国,金人的世界里,
传说着岳飞和韩世忠的威名。
所有的女真人都恐惧这两个人。
如今,岳飞虽然被杀,
但是,
韦太后还是想目睹威风凛凛的韩世忠的真容。
一过淮河,
他首先见到了亲弟弟--安乐郡王韦渊,
奉赵构之命前来接驾。
姐弟相见,抱头痛哭。
一路众多亲王、大臣护送,
一直到达杭州城外的临平,
宋高宗赵构亲自跪在路边迎接自己的母亲。
为了这一天,
这一对母子等了十六年。
当初,赵构奉宋钦宗命令前去谈判的时候,
母子俩谁也不知道竟是十六年的分别。
那时,儿子还是一个普通的、不受待见的亲王。
如今十六年过去,
儿子已经是重整大宋河山的高宗皇帝。
尤其是经历的苦难的、屈辱的岁月,
能活着回来,
恍然是隔世之感。
悲喜交集之中,
韦太后还不忘吩咐赵构,
能不能让我见一见我的偶像--韩世忠,
威震女真人的韩大将军。
赵构略有不快,
但还是满足了母亲的要求,
吩咐韩世忠前来接驾。
几天之后,
才有人偷偷告诉他,
韩世忠不受待见,
已经被免职了。
现在说这个人比较敏感,以后就不要提他了。
吓得韦太后从此不敢再念叨韩世忠了。
11
母子团聚,
有说不完的话。
宋高宗赵构天天陪在母亲身边,
舍不得离去,
只想多看母亲一眼,
唯恐这是一个梦,
唯恐半夜醒来,
只是一场空。
只留思念的泪水在枕边。
就像过去的那十六年的每一个流泪的夜半时分。
他总是很晚很晚,
还不舍得走。
韦太后说,你回去吧,
明天还要上朝呢,
还要许多事情要做呢,
耽误了国事,
我可承担不起啊。
总之历经磨难之后,
韦太后和儿子终于过上了母慈子孝的幸福生活,
后来,她的眼睛看不见了,
经道士皇甫坦针灸,
为她治好了一只眼睛。
韦太后在杭州的这十七年,
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韦太后去世,
享年八十岁。
至于乔贵妃和她的孩子们,
最终都没有回来,
更别提宋钦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