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广纳百川创下了历史上的辉煌。生活在唐朝的热血男儿,能够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那是很荣耀的事情,出将入相就是他们的梦想。然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却将李白拒之于考场之外,这其中到底有何隐情,诗仙李白为什么没有资格参加考试呢?
李白从小就胸怀鸿鹄之志,一心要报效国家,说他不削于参加科举考试,不在情理之中。有很多学者认为,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因为出身的问题,可这毕竟是一种猜测。因为李白的身世扑朔迷离,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有的说他出生于四川,也有的说他来自西域。还有,李白的父亲李客,其生平事迹没有准确记载,至于说李客触犯法律,跑到大巴山中去,就更是凭空想象了。李白之所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除了出身之外,其实还另有原因。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唐朝的科举制度,孟郊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高考有多难啊。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而且要求都很高,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当时的考试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儒家和道家,还涉及到经文、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凡是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资格,还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方得授官。科举制度选取人才的律七条、令三条中,明确规定经商、僧侣、道士、囚犯及其后代不得参加考试。这或许就是史学家们认为,李白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的依据吧。其实不然,李白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参加高考。
在唐代有这样的一种风气,一些准备应考的书生,将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师的达官贵人,以邀名誉,观素学,期望得到参赛资格,或者能从吏部择人的标准中脱颖而出。因为唐朝的主考官并非单凭考生的成绩而定等第,还考虑考生的知名程度,故应考前,必云集京师,这也是秉承了汉代的习俗。李白当然有知名度了,他的诗文在当时就拥有很高的声誉。但是李白个性放荡不拘,而且爱好广泛,尤其爱好喝酒、剑术和斗鸡。这样的一个酒不离口、剑不离身的放浪形骸,又有谁愿意举荐呢?李白无奈求仙学道,开始了广泛漫游,有幸于江陵遇到老道司马承祯的高度称赞,“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虽受到这番赞誉,但仍然得不到官员举荐。
无奈的李白,转眼已是中年人了,他给当时识拔进士的韩朝宗写了一封自荐书,信中委婉地说明了自己愿意为官的心愿,其中有很多溜须拍马之词,可见此时的李白,是多么的无助啊!“活着不需要封什么万户侯,只希望见一见韩荆州。”“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李白仍然不忘炫耀,自己有这么高的气节和道义,为什么不说出来呢,请韩朝宗考虑他的意见。然而,他做的这番努力还是无用功,最终也没有得到举荐,不知是韩朝宗嫉妒他的才能,还是李白真的不适合做官?但这封自荐信《与韩荆州书》,却流传了下来。
李白的诗文撼动了大唐,坐在皇帝位子上的唐玄宗也早有耳闻,有个叫吴筠的道士经常被征召,应对皆名教世务。李白恰恰与吴筠是好友,于是得到了他的力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风名震天下。李白最初为唐玄宗所赏识的是才气,最终离开长安,还是才气惹的祸,他有借故亲近杨贵妃之嫌。再加上李白目睹了宫廷日渐腐败,不能容于奸臣与权贵,仅做了三年的官,就离开长安,继续漫游飘荡着生活。
从唐朝科举制度拒李白于门外,又得不到相关官员的推荐,可见唐朝高考管理是多么的严格啊!可当李白被道士举荐成功,后又离开宫廷,可见唐朝科举制度存在多大的漏洞!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时期,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走向了下坡路,营私舞弊、贪污腐败在所难免,高考的考风考纪当然也会受到冲击。不过,唐朝严格的科举制度,尤其是武则天开创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对真正的人才选拔,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
高考改革在唐朝,李白其实就是一个探索者!在他的理想和抱负背后,那些争取和努力,无助和无奈,无时不在验证着唐朝科举制度的利于弊!